概念詞-全民退休保障計劃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是香港一些民間團體倡議設立的「養老金」制度,這些團體認為現時的綜援制度嚴苛,2000年開始實施的強制性公積金(強積金)被質疑成效不彰(保障只包括有能力的供款人士),因此需要設立全民退休保障解決長者貧窮問題。現時沒有由政府規劃的退休制度,長者領取的生活津貼(俗稱生果金)不足以維生。pension_infograhic_rgb-02

延伸閱讀:
張超雄-作為社會基建的退休保障?
通識網-《鏗鏘集.退休保障前路茫茫》的觀後感
香港人口老化-長者退休保障的問題

概念詞-藥物專利

對藥廠而言,專利權所能帶來的龐大利益有八成來自發達國家的市場,因為那裡的消費者有能力支付隨專利權而提升的藥價。由發明到產品推出市場,整個過程的費用可能高達3-5億美元(約23.4-39億港元)。因此,藥物專利權正提供經濟誘因,抵銷他們斥巨資開發新產品之後能獲得應有的回報。

對病人而言,藥物專利權保證了藥廠的利潤,令藥價高企,病人遵從醫生處方購買藥物,似乎別無選擇,只得以高價購藥治病。發展中國家的病人,因負擔不起昂貴藥物費用而死亡,同時因藥廠不重視發展中國家的巿場,不積極研發傳染病疫苗及藥物,以致傳染病盛行,同時也威脅全球人類健康。

延伸閱讀:藥物專利

概念詞語-網絡祭祀(online memorial)

網絡祭祀(online memorial)意指利用網絡進行祭祀,悼念逝去的親友、名人及烈士等。人們可在網頁上傳記錄先人的影像、音樂及文字,亦可為故人建立墓地、紀念堂及祠堂,甚至挑選虛擬祭品及獻花。

同意網絡祭祀能保存中國人祭祀的傳統習俗:
1.不受時空所限 方便快捷
2.燒紙品促暖化 釀火災毀生態
3.祭品虛擬化   減少浪費祭品
4.迎合青年習慣 形式靈活
5.解決墓地不足 悼念安坐家中

不同意網絡祭祀能保存中國人祭祀的傳統習俗:
1.欠身體力行 敷衍不敬
2.傳統祭祀 凝聚家庭力量

參考:本網文章—網絡祭祀

螢幕擷取畫面 (2)

圖片來源  : 族譜錄(國內網上http://jinian.zupulu.com/cemetery/?mid=105336
註:此網上祭祀不符事實,梁振英先生仍在生,可見網祭的真實性及嚴肅性令人懷疑。

 

 

相機食先 Pepperazzi

[Food photoshoots]    Stop turning eating time into life-or-death food photoshoots  

Click this link

”Pepperazzi“這個英文新字就是用來形容那些影完相先捨得開飯的人。
From Urban English Dictionary Website :
” Pepperazzi” ~ Foodie who obsessively insists on snapping photos of everything they eat and of every other dish at the table.
The pepperazzi are stalking each other’s dishes at that table over there.

“相機食先”的文化源於日本,蓋日本手提電話iphone更早有智能電話,並將食物照片與朋友分享。隨著智能電話的普給,拍照並放上社交網站,不難發現facebook常充斥著食物照片,不好此道者,往往看著食物垂涎三尺而不得其味,苦苦等待身邊朋友(多數是女性)拍攝完畢後才可用膳。原來這股“相機食先”的風氣,已由亞洲(日本,中國,香港等)吹到歐洲,這篇文章分析這風氣,大家也可透過這文章作英文9閱讀。

網絡成癮

問題如下:
1. 現時青少年沉迷上網在香港的情況是如何?
根據中大社工系與20間中學合作的調查研究,訪問3343名學生,推算出香港有一半中學生(約23萬)有沉迷上綱的傾向。

2. 「網絡成癮」的特徵是甚麼?
上網成癮
上網成癮(Internet Addiction),是指沉迷上網的行為,又名「互聯網沉迷紊亂症」及「病態上網」,類似病態賭博,久而久之會成為習慣,是香港常見的網絡及社會問題之一。

隨著互聯網於1990年代後期起急速發展,很多資訊都可以從網上獲得;而網絡遊戲、社交網站等的出現,亦令上網成癮的問題更趨惡化。

任何年齡的網民,均有機會導致上網成癮,但通常發生在青少年及中小學生,較受社會關注。而18歲或以上的上網成癮青年,則被傳媒標籤成「隱蔽青年」或「宅男」。

青少年上網成癮原因複雜,但主要與他們在家庭、學業,以及社會功利競爭,所帶來的強大精神壓力有關。他們為了逃避現實,紓緩壓力,都會以上網玩網絡遊戲或瀏覽社交網站打發時間,以後就會形成「一有壓力就上網」的習慣。

當青少年愈來愈喜歡花時間上網而無法自制,生活危機也日益擴大,現實愈難處理,伴隨而來的精神壓力、挫折,又讓他們想上網發洩,於是跌入上網成癮的惡性循環。

特徵

根據匹茲堡大學心理學家Dr. Kimberly Young的一項研究,如果一個人符合以下多於五個特徵,便顯示他已經上網成癮,患上了「互聯網沉迷紊亂症」。

1.經常覺得自己被互聯網迷著;
2.經常想著網上活動;
3.經常覺得需要以更多的上網來獲得滿足;
4.多次試圖控制、減少或停止上網,最終失敗;
5.當試圖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會感到不安或情緒波動;
6.上網時間比預期中長很多;
7.因沉迷上網而影響學業與家人的關係;
8.經常向家人、社工或其他人隱瞞自己對上網的投入程度。

青少年沉迷上網的成因
缺乏生活目標
現實生活上常面對挫敗,缺乏成功感
在家中缺乏關懷
自制力弱
缺乏社交技巧其他情緒或精神病衍生的問題

3. 「網絡成癮」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甚麼影響?
從心理角度上來講,網路使用者對網路產生依賴性和耐受性,也就是所謂的上網成癮,患者只有通過長時間的上網才能激起興奮來滿足某種慾望;當一個人上癮對網際網路重覆了,不成功的努力控制,裁減了或經常停止網際網路用途。當他們試圖減少使用網絡時間,有可能出現吊癮症狀譬如坐立不安、憂鬱、消沉或暴躁等感覺。同時成癮者通常花大量時間於網絡中,因此可能忽略了身邊在生活中對他重要的人,如家人、伴侶及朋友等。
長時間的上網還使人不願與外界交往,行為孤僻,喪失了正常的人際關係等。

從生理角度來看,沉溺上網行為對人體的健康影響甚大:
1尤其會使人體的植物神經功能嚴重紊亂,導致失眠、緊張性頭痛、背部疼痛, 眼睛疲勞;
2.可使人情緒急躁、抑鬱和食慾不振。
3.因缺乏睡眠而疲倦不堪上課缺乏專注
4.無暇完成功課或其他活動
5.情緒波動
6.當被阻止使用互聯網時,變得有攻擊性和煩躁
7.因沉迷網遊而需要金錢,或會偷竊金錢或信用卡.

4. 青少年應如何有效預防「網絡成癮」?
青少年在開始接觸網路時即應訂定清楚的網路使用規範,除了電腦一定要放在客廳或父母房間外,每次上網皆應有時間的限制,而且應該是完成某些事物後方可上網,不宜有自由自在使用網路的時間或是網路假期(例如在考試後或寒暑假有相當長且未被管制的使用時間)。
這些限制一方面可以訓練青少年自我克制之能力,也讓他學會如何在想要繼續玩的情況下,克制自己來完成關機的動作。
除此之外,也要讓青少年有其他的休閒活動,許多臨床個案,自小學起就以網路遊戲為主要休閒,對於其他休閒或運動全無興趣,幾乎把大多數的休閒時間都花在網路上,到了中學時,缺乏網路以外的休閒活動來作為紓解壓力的方式,而造成對網路一昧的依賴,這樣的情況不僅容易成癮,一旦成癮,在缺乏其他興趣下,相當不易戒除。
所以,建議父母親盡量利用小學階段來培養青少年適當的興趣。尤其是小學畢業的暑假,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時刻,但也是網路成癮的出現的危險時期,在這段關鍵的時刻除了要積極有效的管理外,也要鼓勵青少年發展多元適當的興趣和課外活動。

5. 一旦已「網絡成癮」,青少年應如何治理?
漸進式戒斷,戒斷上網的時間有快有慢,這是要依照個人的特質、周遭環境、家人與老師的支持來決定。上網成癮疾患,會先去了解他喜愛上網的原因,再依照起因,來進行治療。

家人要控管
1.不要將電腦放在臥室內,最好是放在公共空間,這樣可以控制上網時間。
2.上網要有理由,以青少年來說,上網是要查課業資料、與同學討論功課。
3.若要上網或玩線上遊戲,也要事先與家人約定好可以上網與玩線上遊戲的時間。

在學校 建立成就感
上網成癮不僅是青少年與家庭的問題,連學校師長也要一起加入治療,因青少年待在學校的時間佔了大部分,可與老師溝通,讓青少年在學校負起責任性工作,以建立成就感與自信心。

尋找多元化的興趣

建立成功感

6. 你可以給青少年一些呼籲或忠告嗎?

自由行是中港矛盾的主因?

同意「自由行是中港矛盾的主因」
1.自由行嚴重影響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零售業越來越興旺,不少傳統購物區的商舖小商戶因難以負擔高昂租金而被迫結業,又或把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取而代之的是以自由行旅客為銷售目標的連鎖式電器店、珠寶店、化妝品店、藥房等,不符合本地市民的需要,物價上升,甚至出現產品缺貨的情況,並衍生出水貨客、以至公共交通運輸系統不勝負荷等問題。

2. 兩地的生活方式有差異,部份內地人的行為惹人反感。雖然內地的生活水平隨着經濟改革得到提升,但公民的素養仍有待改善,如不懂禮讓、插隊,甚至觸犯香港法例(如在港鐵車廂進食等)等,這些行為都令部份港人反感,認為自由行的行為並不文明﹐以致港人身份認同感下降。

不同意「自由行是中港矛盾的主因」。中港矛盾由多個原因導致,除了因自由行計劃衍生的各種社會問題(如水貨客問題、「雙非」媽媽導致的床位短缺問題、「雙非」兒童的居港權和教育問題等),政治矛盾亦是導致中港衝突的重要因素。

1.自由、民主、人權、法治、誠信透明等都是香港的核心價值。然而,近年中央政府不斷干預香港事務,不少人都擔心香港的核心價值正受到衝擊,如中聯辦被指介入特首和立法會選舉;香港的遊行、示威自由屢遭打壓;又例如,部分傳媒人在報道李旺陽等敏感事件上有自我審查之嫌,香港的言論自由的空間正不斷收窄。另外,2012年的國民教育風波令不少人認為這是中央政府要求特區政府完成的「政治任務」,事件在社會引來極大的迴響。不少人都擔心香港的核心價值和一國兩制正受到衝擊,認為中央把內地的一些政治價值觀強行加諸在港人身上,並對中央政府以至內地的人和事抱持負面印象。最終,這些政治事件導致嚴重的中港矛盾。

2.兩地的文化差異亦導致中港矛盾。由於中港兩地的不同發展,令兩地的生活方式有明顯的差異。自從自由行實施後,香港和內地人的接觸越來越頻繁,自由行計劃暴露了兩地生活方式和處事手法的差異。不少港人都希望維持原來的生活方式,不願意接受內地的一套文化。從這一個角度看,自由行只是突顯了中港兩地的文化差異以至矛盾,而非導致中港矛盾的主因。

網絡祭祀

祭祖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在中國人的社會裡,每年均有成千上萬的孝子賢孫在清明節及重陽節到祖先墳前祭祀,慎終追遠。但現代人工作忙碌,加上近年社會提倡低碳生活,網絡祭祀便應運而生。有人認為,後人透過網絡祭祀,既可隨時隨地拜祭先人,又可達到環保目的;亦有人認為,這樣有違中國傳統,不尊重先人。究竟網絡祭祀和傳統文化有否衝突?會否破壞文化承傳?

同意網絡祭祀能保存中國人祭祀的傳統習俗:

1.不受時空所限 方便快捷
現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忙碌,即使在清明假期都未必能到祖先墳前祭祀,移民海外的孝子賢孫更無法趕及回鄉。網絡祭祀不受時間和空間所限,只需輕點電腦的滑鼠便能為先人獻花點燭,縱使身在異鄉亦能隨時進行簡單的追思儀式。想起故人亦會到網站留言以表思念,免卻長途跋涉回鄉的麻煩,方便快捷。

2.燒紙品促暖化 釀火災毀生態
傳統的祭祀方式需要大量祭祀物品,其中紙紮祭品在燃燒時產生溫室氣體,間接加速全球暖化。人們在燃燒祭品時,經常不小心釀成山火,嚴重破壞生態環境。

3.祭品虛擬化   減少浪費祭品
拜山時若發現別人的祭品比自己的奢華,不禁感到這令祖先蒙羞,因此明知過多祭品最後都要被扔掉,仍會花上千元準備,加上生果等食物祭品多在祭祀後被丟棄,造成食物浪費。有市民說,網絡祭祀可以減少祭品浪費,祭祀者又能送上不同的虛擬祭祀品。

4.迎合青年習慣 形式靈活
大部分年輕人不喜歡生活受到約束,傳統祭祀所要求的儀式繁複,他們未必同意長輩的做法,加上長途跋涉的祭祀活動亦令其感到疲乏,強行要求他們跟從只會造成反效果。但網絡祭祀能輕易把年輕人的生活習慣與祭祀先人的活動連在一起,除迎合新一代愛上網的習慣外,祭祀形式亦更靈活。有人認為,這可減低年輕人對祭祀的反感程度,亦有助他們重新思考祭祀的本義,達到文化傳承的作用。

5.解決墓地不足 悼念安坐家中
城市發展急速,土地不敷應用,墓地需求更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網絡祭祀有助解決靈位不足。當市民習慣並接受網絡祭祀,墓地便不再成為祭祀必需的場地,孝子賢孫均可安坐家中悼念先人。

 

不同意網絡祭祀能保存中國人祭祀的傳統習俗:

1.欠身體力行 敷衍不敬
上一輩人對網絡祭祀不敢苟同,因為在中國文化裡,祭祀是慎終追遠的重要體現方式。人們透過親臨墓地,為先人的墳墓清理塵土和雜草,以及進行拜祭儀式,才能與先人達到情感的互通,繼而表達對祖先的敬意。因此,對於欠缺身體力行的網絡祭祀,上一輩便認為有點敷衍。此外,他們亦擔心簡單的祭祀方式無法把道德和倫理傳承下去,故很反對網絡祭祀。

2.傳統祭祀 凝聚家庭力量
祭祀亦是凝聚家庭力量的重要方式。祭祖期間,分散各地的子孫都會聚首一堂,拉近彼此距離。中國社會長久以來均以家庭作為單位,在危難時互相幫忙,減輕對社會的負擔。但若各自在網上進行祭祀,便阻礙家庭力量的建立,減少社會和諧。有見及此,有人認為傳統的祭祀儀式是有必要保留的。

概念詞語
1.凝聚力
2.網絡祭祀(online memorial)意指利用網絡進行祭祀,悼念逝去的親友、名人及烈士等。人們可在網頁上傳記錄先人的影像、音樂及文字,亦可為故人建立墓地、紀念堂及祠堂,甚至挑選虛擬祭品及獻花。
3.低碳生活(low carbon life)意指減少日常生活中所耗用的各種能量,從而降低碳(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緩和溫室氣體不斷增加的趨勢。

 

 

自拍文化成全球趨勢

A)自拍文化成全球趨勢原因:

  1. 科技急促發展:智能手機在全球普及,手機拍攝質素高、價格為大眾所能負擔, 手機透過互聯網即時在社交網站分享。可見,科技急速發展,自拍工具便利,令世界各地人們容易出現自拍行為。
  2. 社交網站的流行:社交網站在全球興起,例如FACEBOOK,人們自拍照片透過互聯網上載至社交網站,向朋友展現個人形象。享受分享及提供讚美等方便功能,成為全球活動,令全球人仕熱衷參與。
  3. 文化全球化的影響:全球部份享著共同的習慣與喜好,全球不少名星、明人透過自拍分享,青少年易受明星效應,吸引全球大量追隨者模仿,令大眾認為自拍行為是全球潮流文化。

 

B)自拍文化能促進青少年個人成長
同意

  1. 建立自我形象:青少年透過自拍能夠發掘個人特質,了解自己優點,透過同儕間的認同,有助建立正面自我概念,提升自尊感及強化自我認同感。青少年在社交媒體上見到自拍照得到讚好,自信心會提升。由此可見,青少年透過自拍行為加強正面自形象。
  2. 鞏固人際關係:自拍並上載至網上社交平台,跟朋友或家人分享,描述自己的近況及喜惡,有助拉近彼此的關係及提供社交話題,鞏固及拓展社交圈子。由此可見,青少年自拍行為反映他們能藉此進一步鞏固人際關係,有利個人成長。
  3. 發揮潛能創意:透過手機自拍,青少年能發揮創意,或利用手機內的程式修圖,並發放至互聯網,得到其他人的讚賞而得到滿足感。

不同意

  1. 妨礙正面價值觀的建立:自拍宣揚自我中心的觀念,不理會拍攝場合及他人的心情,欠缺同理心。例如美國總統奧巴馬、英國首相卡梅倫和丹麥首相施密特3人,在前南非總統曼德拉的追悼會上玩自拍,有欠尊重。另外,以修圖軟件美化個人外貌才上載,間接鼓勵以貌取人妨礙青少年建立正面價值觀。
  2. 損害自我價值的建立:部份自拍者容易過於在意他人評價,依賴讚好的數量來鞏固自我概念和自信心,甚至用修圖軟件美化後才上載,妨礙全面認識自我,反映自拍可能令青少年自我形象扭曲和自信心受損,不利青少年個人成長。
  3. 網絡欺凌,破壞人際關係:部份自拍者只關心自己拍攝留念,易惹人反感,損害人際關係。照片上載至網站後,網民可自由評價、留言、轉載。部份網民言不及義,對朋友的分享任意批評,易造成網絡欺凌,破壞人際關係,不利青少年個人成長。

青少年行為偏差行為-援交/濫藥

1.青少年援 / 濫藥 因素
個人—心智未成熟、抗逆力低
家庭—父母管教模式、社教化、建立價值觀
朋輩—從眾行為、認同感
社會—物質主義

2.青少年援 / 濫藥 紓緩方法
家長以身作則,多關懷子女
政府三寶-宣傳教育講座
增撥資源增加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