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與包容-肖友懷(懷仔)事

ehejfmo

近日,社會對一名偷渡,報稱12歲,並聲稱藏匿於香港九年的男性肖友懷(懷仔)議論紛紛,究竟懷仔是何許人也?

懷仔順利邨遇上街童(足本)-內含粗口

肖友懷,報稱12歲,內地居民,3歲時借用他人雙程證來港,聲稱非法居留九年,一直沒有入學,懷仔外婆因早前外籍少女墮樓事件,擔心死後無人照顧外孫故選擇投案。懷仔隨即獲發行街紙,表示出於人道理由容許持有人暫時逾期逗留香港。但懷仔外婆則被控以「教唆他人違反逗留條件」被捕保釋,不排除因懷仔虛假身份申請雙程證再增加控罪。

相關短片:

特首梁振英昨日批評,示威者到曾為懷仔進行能力評估測試的小學抗議,是破壞社會秩序。他又質疑,若「懷仔」並非來自內地,激進人士會否使用相同衝擊手法,表達不滿。

青年新政發言人梁頌恆表示香港身份證不是捉迷藏的遊戲獎品,入境處應為香港人盡好把關的責任不應隨便派下身份證。他反問難道只要偷渡來港便可取得香港身份。再者無人能證實肖友懷確實在港逗留九年,即使在港匿藏九年亦不應獲得優待,要求政府按律嚴正處理。

本土民主前線發言人黃台仰表示自莊豐源案後香港單非、雙非問題已十分嚴峻,若肖友懷先例一開為香港增加三非童留港先例,後果不堪設想。何況香港納稅人自己仔女都未必能顧及,不應用納稅人的金錢供養外人。

相關文章:

不要向弱者抽刃 區家麟

勿向弱者抽刀,那誰是強者 林夕

思考:

1.肖友懷的身份是非法入境者,按照法律理應遣返內地,但回到中國則沒有家人照顧,在法律與人情之間如何取捨? 或有平衡的方法嗎?

2.假如懷仔成功取得居港權,對香港的法治和社會承載力有何衝擊?

自由行引發本土主義,反水貨運動激發中港矛盾?

2015 鏗鏘集:反水貨客少年 (從青年人的角度探討手貨問題。)

RTHK-鏗鏘集-下一站上水-2012-12-31 (分析水貨客帶來的民生問題。)

IMAG1374[1]

[圖片]2014年3月8日,有網民在旺角發起遊行,以文革年間紅衛兵的打扮,高舉中國國旗,公開呼籲內地來港消費的旅客,丕要被資本主義迷惑,建設中國應用國貨,中國人應飲中國奶,愛國應該回鄉消費,以諷刺手法,「曲線」以要自由行不要來。

概念詞語:

  • 本土主義:即以本土文化為其主要意識,抗拒外來文化或中央政府的指令,主張本地優先的政策,拒絕國家主義。本土主義抬頭,很多時都會涉及排外情緒,為了宣洩,很多時為做出激進的行為,如「驅蝗行動」。
  • 激烈抗爭手法:部份示威者認為,過往的和平集會、遊行請願,政府未有正視,作用不大,因此有人以激烈抗爭手法(如喝罵走水貨客、踢行李箱),強調運用「勇武」的手段達到目的。

背景

近年內地開放自由行訪港,市面多了內地人,港人感到街道擠逼,公共交通工具覓位困難,餐廳和零售商人頭湧湧,難免會覺得香港鬧市「被佔領」,情緒易生反感,與習性不盡相同的內地訪客交往易起衝突,掀起中港民間對抗情緒。香港商人為迎合自由行市場,商業模式漸趨單一化,加上部份自由行人士在港發生的不良行為、「雙非」兒童等問題,香港人感到實質威脅,部份香港人希望直接對抗大陸化,更有意見認為,近年本土主義興起,與部份港人拒絕與內地融和有關。

從抗議自由行看香港民主運動的轉變

自80年代起,香港的民主運動抱有「大中華主義」,雖然不滿中共政權,如民主黨提出「平反六四」、「結束一黨主義」等主張,但都不會提出中、港分治,甚至獨立。

隨著2003年起的自由行政策,加上國內負面新聞不絕,以理性手法爭取民主的民主黨的實力削減。 大約在2010年起,部份港人對國內人士抱有不滿情緒,激進民主派如人民力量、社民連,得到不少港人認同抗爭手法對抗港府、向中央政府表達不滿。

年輕一代的香港本土主義者,則開始認為不斷和內地融合,才是今日香港一切問題的根源,因而提出「香港自治運動」,希望與中國劃清界線,甚至舉出港英殖民地旗幟表示對殖民時代的懷念。因此,近期的「驅蝗行動」、到「愛國愛黨大遊行」,不能單以不滿自由行帶來的問題來看,還要認識本土主義才能幫助分析。

限制自由行的負面影響

限制自由行勢對本港經濟民生帶來極大衝擊,皆因本港經濟支柱不是太多,而是不足,主力靠金融、旅遊業撑起,發展創意產業、創新科技等成效未彰,傳統支柱如物流業,又被內地及新加坡超趕。

若中央對自由行設限,恐衝擊本港旅遊業以至餐飲、零售、運輸等多個行業,影響數以十萬計從業員生計,勢令本港經濟添壓力。

如何紓緩港人因自由行產生的不滿?

短期紓減港人壓力措施

如促港鐵提供不同時段的票價優惠,以分流乘客,紓緩繁忙時間擠擁;

並需要和中央商討優化一簽多行為一日一行,在不影響正常旅客和商務客下,限制水貨客,減低水貨客對港人生活的衝擊。

—新聞—

【太陽報專訊】【本報訊】繼2014年2月「驅蝗行動」後,昨再有約百名網民發動「真心愛國愛黨大遊行」,奇裝異服諷刺內地旅客湧港搶購外國貨品,不支持國貨。部分遊行人士造型特別,裝扮成「紅衞兵」,在旺角狂奔,每當經過藥房或珠寶鐘錶店,就向店內的內地旅客大叫「愛祖國,用國貨!」,有內地旅客被嚇走,商戶生意一度停頓。有旅遊業相關業界人士指,港府應研究收緊「一簽多行」或在旅遊旺季控制訪港旅客人數,紓緩中港矛盾。

內地遊客被嚇走

遊行人士昨午在旺角登打士街休憩處集合,他們手持國旗、中共黨旗及《毛語錄》,部分人裝扮成「紅衞兵」,先以粵語唱國歌,再起步出發,但期間警方因為需要疏導交通而截龍,引起遊行人士不滿,雙方一度衝突,有人衝出馬路,場面混亂,參與遊行的社運組織熱血公民成員黃洋達更宣布遊行「結束」,遊行人士遂無視警方警告,分成數批在旺角各處亂竄。

「愛祖國,用國貨!」遊行人士分別在旺角行人專用區、豉油街、彌敦道等示威高叫,當經過藥房或珠寶鐘錶店,便指罵店內的內地旅客,諷刺他們湧港搶購外國貨是漢奸,警方築起人鏈把雙方分隔,有內地旅客被嚇跑,對來港消費卻被喝罵感無奈,有店舖因有遊行人士闖入而令生意停頓,令商戶大為不滿。

遊行人士在傍晚約六時才漸散去,對於遊行影響商戶,黃洋達指若遊行不痛不癢,難以引起政府關注,遊行發起人梁爽則指遊行路線是預先安排,對一度被警方攔截感遺憾。

就香港接連發生針對內地旅客的遊行,海洋公園主席盛智文昨指,港府可研究在旅遊旺季如農曆新年時,控制訪港旅客人數,又認為應就每區特色做好本土旅遊,才是持久旅遊發展模式。立法會議員方剛則指應考慮收緊「一簽多行」,減少港人怨氣。

參考資料 : http://stedu.stheadline.com/sec/sec_news.php?aid=1625&cat=8&subcat=21

少數族群的身份認同

所謂「身份」,其本質為某種持有相同屬性的人共同建立的社會群組。這些屬性包括文化、宗教、種族、國籍及居住地域等。觀乎香港的人口結構之中,當中具有相當比例的南亞或印巴籍的族群在香港定居,然而這些少數族群卻一直被由香港人所構成之主流社會所邊緣化。究竟這群少數族群在香港如何發展身份認同?

以下資料來自文滙報

教局:助不同族裔融入社會

教育局發言人回應時指,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是希望教導同學平等、尊重他人等價值觀,相信不同族裔的學生可以透過學科,加深對香港多元文化的共生認識,以融入社會。

發言人又指,教師在進行課程規劃時,可以考慮學生的族裔及文化背景,對課程內容進行調適,讓學生明白身處香港特區,都應該認識香港社會,對中國國情有基本了解,並持接納、包容的態度,促進社會和諧。

融樂會:增加對港歸屬感

關注少數族裔的香港融樂會和關注特殊教育權益家長大聯盟昨舉行聯合記者會,表達對國教科的關注。融樂會總幹事王惠芬表示,本港約有1.4萬名非華裔中小學生在政府資助的學校讀書,他們都希望學好中文,認識中國文化、國情,增加對香港的歸屬感,以及作為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不過,該會擔憂現時國教科教導學生要認同中國,但少數族裔學生始終不是中國人,他們對中國感情遠不及港人,「他們連中文都學不好,又如何叫他們了解中國?」而學校亦會以同一標準評核少數族裔學生,或會造成間接歧視。

種族歧視立法 恐成無牙老虎 :http://www.hkddn.org/view/demofight2.php?hkddn_ID=1658

喬寶寶踏星之路 : http://www.liberalstudies.tv/pressteen/ls_pressteen_article_20120816.php

明報通識網 : http://life.mingpao.com/cfm/hotspecials3.cfm?File=20080920/hsaa02d/20080920.txt

香港電台通識網 : http://www.liberalstudies.tv/blog/ls_blog.php?mode=showThread&id=1269&mother_id=628

獨立媒體-少數族裔權益  http://www.inmediahk.net/taxonomy/term/503991

 

香港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

相關概念: 身份認同、身份、歸屬感、國籍。

根據調查發現,近年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傾向以認同自己為香港人為主,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有下跌的趨勢。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份,經過百多年的英國殖民統治,回歸中國已十五年,為何不以中國人的身份為傲? 是香港特區政府的身份認同教育推動不力? 還是有其他原因驅使香港人不願作香港人?

大家有沒有想過,自己的身份是甚麼,香港人?中國人?香港的中國人?中國的香港人? 再追索下去,究竟香港人及中國人的定義是甚麼? 假如沒有中國血統的外國人,他們長居在香港又算是甚麼人?

思考方向:

1.為何香港人的中國身份認同有下跌的趨勢?

2.香港人在甚麼時候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感較高?

3.香港人的中國身份認同感低會出現哪些影響?

4.有何方法提升香港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感?

*** (每人發表不少100字文章一次,回應同學不少於50字一次)***

參考資料:

香港大學民意調查網站 (內有身份認同調查數據)

通識爽教室: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誰是香港人?單元二:今日香港

討論區-香港隱蔽青年問題

 


背景資料:
「隱蔽青年」這個概念為日本心理學家齋籐環最早使用,指的是那些自我極其封閉的青少年。他們自覺一無是處,無所事事,害怕社交,終日困於家中,又被稱為「繭居族」。日本據說有隱蔽青年百餘萬,已經衍生成全民關注的一大社會問題。估不到,日本這股「隱士風」竟然飄洋過海,吹到了香港,並快速「本土化」,大面積地蔓延開來了。

「隱蔽」可分三個類:(資料來源: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第一類:完全「隱蔽」
即持續超過三個月與所有系統也沒有連繫,及沒有從事或參與。

第二類:「隱蔽」
即持續超過三個月與外在社會系統沒有連繫,但與家庭仍有連繫。

第三類:「隱蔽」邊緣
即過往三個月與外在系統及家庭作有限度的連繫,但行為上逐漸抽離。

隱蔽青年的原因:(貧困、低學歷,使青年難融入社會。)
  浸大社會工作系副教授黃昌榮指出,本港隱蔽青年現象多發生在低下階層,7成只有中三或以下程度,難以進入經濟就業體系和與社會連扣,被排擠在校園、消費活動、主流文化及勞動市場之外,而政府實施懲罰性的社會福利措施,也往往使這些青年被排斥在制度外。許多青少年於是減少、甚至中斷與別人交往,以應付人際關係、少發展機會和生活貧困帶來的挫折,漸漸成為隱青。

香港現況:青年事務委員會的數據顯示,估計本港在2009年約有11萬15至19歲青少年,處於既非在學進修,亦非待業或就業的情況,在這群失去前進動力的青年中,他們部分會以違規行為來表達對社會的不滿及控訴。不過,有一群沒有任何「反社會行為」的青年,他們喜歡長期躲在家中,不願意與其他人接觸。

隱蔽青年的日常生活模式:

1. 隱蔽青年並不是完全沒有「活動」的
2. 大部分都會在家中用電腦上網、看電視、聽音樂、做功課、看漫畫。
3. 有些也會尋找工作及學習機會,甚至會思考自己的未來。
4. 部分躲在家中的一角,甚至每天睡12小時或以上。

如何幫助他們?(不要急於逼他們改變,關懷及協助他們建立自信。)
  總協調主任應鳳秀表示︰「要有效協助隱蔽青年,主要是不要將他們以問題化的角度去處理,以致急於把他們拉出社會工作或讀書,年青人在這個成長過渡期可能需要空間去探索前路及有足夠機會去發掘潛能,我們應重點建立安全感及燃點希望,讓他們恢復對自己、對人及對社會的信任及希望,從而步出自我封閉的框框。因此我們的社工每次上門追擊時都會營造歡樂氣氛及送上一點小禮物表示關心,效果相當理想。」

協助「隱蔽」者「現身」建議方法:
1. 建立安全感,不要強逼青年,讓青年感到有人陪伴。
2. 肯定青年個人強項,推使重拾自信心及建立成功感。
3. 讓青年在安全環境下逐步作出改變。
4. 協助建立支援網絡,包括家庭、朋友等。
5. 鼓勵嘗試參與、燃點希望,擴闊生命視野。
6. 提供外界資訊,引發好奇心。
7. 協助青年規劃前路,認清個人發展方向,提升改變能量。
8. 提供多元化的出路及充分的發展機會。

延伸思考

  1. 隱蔽青年的生活模式對他們有何影響?
  2. 隱蔽青年會衍生什麼社會問題?
  3. 隱蔽青年的數目不斷增加,你認為與城市的生活條件有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