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經濟(網紅)


全球化如何令網紅經濟成為世界的新熱潮:
# 必須扣連「全球化」的概念,而全球化是「因」﹐網紅經濟是「果」。

  • 跨國企業透過與「網絡紅人」合作銷售產品;
  • 全球資訊自由流通,互聯網便時空壓縮,隨時隨地觀看網紅節目;
  • 互聯網普及已成為全球人們主要吸收資訊和娛樂的媒體;
  • 互動社交媒體(如FACEBOOK、INSTAGRAM、微博)和串流媒體(如YOUTUBE)的興起,使「網絡紅人」可在多個平台發表意見或宣傳產品。
  • 全球化帶來國際網上付款平台(如PAYPAL、VISA信用卡,方便世界各地的人購買「網紅經濟」的產品;
  • 普世價值觀為全球人們分享相近的價值觀。

青少年近年熱衷參與網絡直播的因素:

個人因素:

  • 自我實現,分享喜好,確立自我概念,尋覓其社會身分;
  • 青少年掌握資訊科技技能,易於投身於直播行列。

社會因素:

  • 從眾行為,模仿同輩;
  • 名人效應,直播被認為潮流
  • 科技發達、寬頻普及和手機功能多,這令網民由傳統的接收資訊者,變成資訊發佈者

經濟因素:

  • 參與網絡直播能帶來實際收入。

網紅經濟崛起的成因:

資源來源http://stedu.stheadline.com/sec/sec_news.php?aid=17704&cat=8&subcat=24

  1. 消費者行為模式改變:人人可以在網上發表產品使用體驗分享,由過往單向被動地接收廣告商品資訊,轉為主動上網查看使用者口碑。例如在淘寶平台上,便有數百位網紅,擁有超過五千萬粉絲;比起明星廣告,網紅的體驗心得更貼近生活,因此更容易引起粉絲的共鳴和信賴
  2. 傳統行銷市場的困局:傳統的硬銷廣告容易令人反感,而網紅坐擁千萬粉絲的影響力,通常不會生硬推銷,而是用有趣故事、反諷等方式讓行銷變成有趣的內容,令粉絲對行銷商品的好感度增加。
  1. 多頻道網絡蓬勃發展:多元化的頻道網絡亦為網紅提供了舞台,讓粉絲聚集。隨着人流大增,移動直播的盈利模式亦從簡單的打賞,衍生到廣告、電商經濟、微電影等經濟領域。

「網絡紅人有利青少年的成長發展。」你是否同意這看法?論證你的答案。

同意網絡紅人有利青少年的成長發展

  • 「網絡紅人」對時事發表意見,有助提升青少年的獨立思考,促進他們的社會政治參與。
  • 「網絡紅人」分享不同資訊,青少年對全球議題的認知。
  • 「網絡紅人」使青少年明白只要有創意,便會成為社會關注的名人,有助鼓勵青少年追尋人的夢想。

不同意網絡紅人有利青少年的成長發展

1.影響青少年的價值觀

為了能夠得吸引關注,許多網紅會刻意做一些「出位」或「踩界」的行為。

  • 如俄羅斯的一名網紅為了吸引關注,曾拍攝一條極度意淫的影片,影片中記錄了該名網紅在街上觸摸1000名女士的胸部,引起廣泛社會爭議和抨擊。若青少年長時間接觸這些內容,可能會使其價值觀扭曲,對他們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2.容易造成過度沉迷

網紅透過社交媒體發表資訊,粉絲群體能隨時隨地使用流動網絡裝置來瀏覽相關資訊或與「偶像」進行交流。而由於處於成長階段,青少年的時間觀念和管理能力相對較弱,極易沉迷並只專注在虛擬世界當中,影響了日常學業或是正常社交活動。

3.打擊自尊感

世界各地都有人將短片上載或網上直播以作分享,除了希望獲得讚賞以提升自尊感外,表現突出者,固然可以得到網民的追捧和讚美,但很多時網民的評論亦非常冷酷無情,甚至會演變成網絡欺凌,有時會帶來心理困擾,而大部分人最終都是寂寂無名。

4.無助生涯規劃

「網絡紅人」入門門檻低,毫無經驗的人也可以加入其中,只要能獨當一面,都能吸引粉絲支持。網絡直播平台興起,也令參與直播的人愈來愈多,但成功只是少數,青少年被「網絡紅人」的高收入吸引,或會忽視學業和技能學習,一心加入網紅大軍,無助生涯規劃。

資訊科技普及對青少年的成長所造成的影響

資訊科技普及對青少年的成長所造成的正面影響,例如:

1.有助建立自尊:掌握資訊科技能提升其自尊感;青少年可透過不同資訊渠道結交海外朋輩,以提升其聯繫感;已發展國家的青少年向群眾展示自己的獨特心得或技能。

2.增廣見聞:資訊科技普及,青少年可接觸各地資訊,特別是基層青少年可足不出戶,亦能輕易飽覽世界各地的文化,或不同範疇的知識。

3.提升人際關係的技巧:透過資訊科技普及,連接世界各地的網絡用戶,使青少年能接觸不同文化或生活背景的朋輩,這有助提升其人際關係的技巧。

資訊科技普及青少年的成長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例如:

1.危害身體健康:資訊科技普及,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易沉迷於資訊科技之中,因而對其身體健康 (如休息時間不足、眼睛受損、情緒不穩、筋肌勞損等)。

2.削弱批判分析的能力:青少年在未核實前便相信,削弱其批判分析的能力

3.削弱兩代關係:青少年沉迷資訊科技產品,父母不滿而引起爭執。

4.損害自尊感:特別是基層青少年,因經濟狀況而未能擁有資訊科技產品,損害其自尊感。

概念詞-關鍵意見領袖 KOL

KOL

關鍵意見領袖

Key Opinion Leader,簡稱KOL,多以社交媒體發表評論。由於擁有固定而龐大的粉絲群,其言論特別有影響力,帖文多人讚也多人回應,其影響很受廣告客戶注意,他們會邀請KOL為品牌所拍攝的宣傳短片撰寫評論,希望廣告可在KOL的粉絲之間廣泛流傳。另很多時KOL在網絡平台評論時事,只要讚好數目多,媒體會積極轉載。

 

概念詞-網絡紅人Internet celebrity

maxresdefault

網絡紅人

簡稱網紅,英文是Internet celebrity ,是指在現實或網上平台中,被網民關注從而走紅或成名的人。網絡紅人以拍片為主。2015年12月《咬文嚼字》雜誌發佈2015年度「十大流行語」,網紅排第九。網絡紅人很多時也是KOL(關鍵意見領袖)

在短視頻中以略顯浮誇的演技和挖苦功力而迅速上位的內地網紅Papi醬,Papi醬首次廣告進行拍賣,拍賣於2016年4月21日,這場被稱為「新媒體史上的第一拍」於北京舉行,結果以2,200萬元天價成交。

 

概念詞-病毒式營銷viral marketing

Viral_Marketing

病毒式營銷(viral marketing),並不是以電腦病毒來傳播,而是指速度及覆蓋面像病毒一樣迅速散播。一些推介會直接從一位用戶傳播到另外一位用戶,一位用戶對另一人傳遞的訊息,很可能是直接、個人、可信,且有意義的。這類傳播-用戶間彼此之間的接觸,過去稱為「口碑行銷」(word-of-mouth communication),現在則稱為「耳語」(buzz)。產品的宣傳推廣訊息,在網絡上能夠靠着口碑,被快速複製傳送,由一個個體散播至一個群體,並以幾何級數增加。

概念詞-全民退休保障計劃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是香港一些民間團體倡議設立的「養老金」制度,這些團體認為現時的綜援制度嚴苛,2000年開始實施的強制性公積金(強積金)被質疑成效不彰(保障只包括有能力的供款人士),因此需要設立全民退休保障解決長者貧窮問題。現時沒有由政府規劃的退休制度,長者領取的生活津貼(俗稱生果金)不足以維生。pension_infograhic_rgb-02

延伸閱讀:
張超雄-作為社會基建的退休保障?
通識網-《鏗鏘集.退休保障前路茫茫》的觀後感
香港人口老化-長者退休保障的問題

概念詞語-網絡祭祀(online memorial)

網絡祭祀(online memorial)意指利用網絡進行祭祀,悼念逝去的親友、名人及烈士等。人們可在網頁上傳記錄先人的影像、音樂及文字,亦可為故人建立墓地、紀念堂及祠堂,甚至挑選虛擬祭品及獻花。

同意網絡祭祀能保存中國人祭祀的傳統習俗:
1.不受時空所限 方便快捷
2.燒紙品促暖化 釀火災毀生態
3.祭品虛擬化   減少浪費祭品
4.迎合青年習慣 形式靈活
5.解決墓地不足 悼念安坐家中

不同意網絡祭祀能保存中國人祭祀的傳統習俗:
1.欠身體力行 敷衍不敬
2.傳統祭祀 凝聚家庭力量

參考:本網文章—網絡祭祀

螢幕擷取畫面 (2)

圖片來源  : 族譜錄(國內網上http://jinian.zupulu.com/cemetery/?mid=105336
註:此網上祭祀不符事實,梁振英先生仍在生,可見網祭的真實性及嚴肅性令人懷疑。

 

 

概念詞語-公共衛生

 

1.人們對公共衛生理解的因素
-個人因素:教育程度、生活模式、年齡、對疾病的經歷
-政治因素:政府的法律、資源分配
-國與國間合作及交流:跨國組織的公共衛生政策
-社會因素:資訊傳播速度、家庭結構(例如:家庭大小)
-經濟因素:地區或國家的發展程度
-文化因素:傳統習俗、道德觀念、宗教信仰(迷信)
-環境因素:自然環境、居住環境及工作環境
-科學與科披因素:科技進步令診斷、治療及疾病預防的方法大大改進

2.世衛的成就
2.1推動藥物公平分配方面:
-協助各國執行TRIPS協定
-提醒各國關注公平分配藥物
-向跨國製藥公司施壓

2.2控制傳染病方面:
-制建國際規範,例如「國際衛生條例」
-對新型傳染病的爆發發出警告
-發佈和收集資訊有關新型傳染病的爆發
-推動各地合作研究傳染病

2.3控制非傳染病方面:
-為「健康」下定義
-在全球推廣健康觀念
-收集非傳染病的數據並研究決定健康的主要因素\

3.世衛的局限
3.1推動藥物公平分配方面:
-未能平衡貧窮和富裕成員國之間有關取得藥物方面的利益
-只能依靠製藥公司和富裕國家的捐贈
-沒有權力約束有關世貿藥物專利權的協定

3.2控制傳染病方面:
-沒有權力迫使各國執行有關規定
-因成員國眾多,難以集中力量處理各國有關公共衛生的問題
-未能防止新型傳染病的爆發

3.3控制非傳染病方面:
-難以改變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
-依賴各地政府推廣和實踐有關健康的資訊
-難以改變各地決定健康的國家,如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

3.4跨境衛生合作的功能
社會方面:
-加強對大規模疫症蔓延事件的應變能力防止傳染病蔓延
-保障本地與周遍地區市民的健康
-使衛生資源更有效地運用

政治方面:
-改善與周遍地區政府有關疫症方面的溝通 加強各地對衛生事務的責任感

經濟方高:
-確保疫症不會影響商業貿易
-增加與周遍地區的合作

4.健康的決定因素
個人因素:
-年齡、性別及遺傳、生活習慣、工作環境、收入

科技因棄:
-科技進步使人類對健康有更深認識,可透過各種客觀的健康標準,加上科技的進步,使人類更能掌握自己身體的狀況。
-科技進步帶來了「文明病」

宗教因素:
-對於用膳,不少宗教對此有一些特別的習俗和規定,稱為(膳規)
-膳規不但是飲食規條,也是精神健康的培養

文化因素:
-文化背景影響人類的飲食習慣,如中國傳統文化強調養生, 透過飲食及生活習慣可以促進健康,延年益壽。
-快餐文化帶來肥胖問題

5.社會階級對健康觀感
中產階級:較關注健康、掌握較多相關資訊、具經濟能力負擔醫療開支及較佳居住環境
勞動階層:較注重健康的功能性,較少注意職業安全、醫治護理與預防疾病

6.影響醫療科技發展的因素
-生活質素: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不斷上升、文明病日趨普及
-經演因素:專利權保障藥物開發者的利益
-政治因素:政府分配資源時,以公眾健康為優先考慮
-社會發展: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醫療科技發展會受國家發展步伐而出現差異

7.評估一個地區健康的指標
-預期壽命高、嬰兒夭折率低:代表醫療技術優秀、公共衛生設施完善、政治穩定、物質富豐等。

8.健康不平等
某組群的死亡率或患病率高於其他組群,基於沒有得到足夠的醫療資源。
因素:階級、社會支援、醫療系統及社會對疾病的歧視(如愛滋病)等

9.藥物專利權
由於開發時間長,成本高,失敗率也高,放開發者會申請專利權, 以保自身利益。

藥物專利權的影響:
-保障藥物開發者的利益
-吸引資金作新藥物開發
-藥物研發走向商業化
-開發者操控價格,有機會使醫院和病人負擔大增
-「彷製藥」受限制,威脅貧窮國家病人的生命、健康

10.仿制藥
不受專利權保障,藥物配方、成份、劑量及藥效與專利藥相同,價格比專利藥物便宜。

11.生物科按帶來問題
-違反自然(複製人)
-道德問題(由胚胎抽取幹細胞)及家庭倫理(試管嬰兒)
-安全性(基因改造食物)

12.生物科技用途:
-改良農產品質素
-解決生育問題
-改進診斷治療及預防疾病的方法

13.疫苗接種
先減低病毒毒性,再將良性病毒接撞在人體內的技術,對人體產生保護,避免因感染病毒而患上傳染病。

14.抗藥性
因為濫用抗生素,令細菌適應力變強,使抗生素失去功效。

15.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沙土)
自一種冠狀病毒(SARS-CoV)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首宗個案在中國發生。
症狀:發燒、發冷、頭痛、疲倦、肌肉痛或肚瀉等

16.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
是由感染屬於絲狀病毒科的埃博拉(伊波拉)病毒所引致,人類感染的死亡率達90%
症狀:突發性發燒、極度虛弱、肌肉疼痛、頭痛、咽喉痛等

17.禽流感
由主要影響鳥類和家禽的流感病毒引致,人對該病的兔疫力極 低、甚至沒有,一旦病毒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流感便爆發。

18.豬流感
豬流感是由H1N1病毒引起,其病徵與人數季節性流感相似。

19.生活模式病*
又稱文明病,由於飲食、生活習慣及環境等因素改變引起例子:「三高」,分別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20.香港的頭號殺手為癌症,首五類致命癌症依次為:
-肺癌
-大腸癌
-肝癌
-胃癌
-乳癌

據預計,大腸癌或於2015年成為本港癌症「 頭號殺手」,其主要原因為港人生活水平提高,變成大吃大喝習慣,少做運動。

21.癡肥
異常或過量脂肪累積會損害身體健康,身體質量指數(BMI)是衡量人們肥胖程度的粗略指數,癡肥是導致慢性病風險,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的主要因素

22.人口老化
當60歲以上人口比例的增長率比其他年齡組別快,人口老化現象出現,主要由於現代人口預期壽命更長,以及生育率下降,中國及香港現正處放人口老化。

23.長者醫療券計劃
提供醫療券以資助長者使用私營基層醫療服務,透過分擔部分醫療費用來推廣與病人「共同承擔醫療」的理念,以確保善用醫療服務。

24.三個預防眉面
第一層:宣傳及教育大眾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提供防預疾病的措施
第二層:及早診斷及治療
第三層:避免病情惡化、提供復康支援
如投放資源在第一層,可有效防止疾病蔓延,但香港政府將大部份資源投放在二及三層。

 

 

25.器官捐贈
對器官衰竭病人,器官移植是延緩他們生命的唯一希望,為縮短病人等候時間,市民積極支持器官捐贈是十分重要的。

26.人體器官非法交易
內地自2007年起禁止人類器官交易。由於合法隸宮供應不足,一些病人向黑市市場進行人類器宮交易。

27.安樂死
香港醫務委員會定義「直接並有意地使一個人死去,作為提供的醫療護理的一部分」 。

28.基因改造食物*
改良農作物的特質,從而抵抗病毒、書蟲或除草劑的損害。

主要反對原因
-個人方面:基因資料洩露個人私隱
-倫理方茵:破壞大自然規律
-生態方面:原生生物有機會因此滅絕

29.食品安全
探討食品加工、儲存、銷售等步踐中如何確保食品衛生及食用安全、降低患病機會及防範食物中毒。

29.1道德倫理考慮
生物科技的發展項目眾多,但並非每一項都為社會所接納。須以立法規管,確保生物科技發展帶來好處,並從道德及倫理、經濟、 社會方面考慮利弊,訂下明確規限。
-生育方面,訂立《人類生物科技條例》
-食物基因改造方面,鼓勵公佈食物成分,訂立《基因改造食物自願標籤指引》

30.試管嬰兒
過程包括先以人工受精,胚胎在培養後放回母親體內直至完成懷孕,精子及卵子可以是聽於第三者的。

31.複製科技
透過復製技術(如複製器官,可以治療先天性的缺陷或疾病), 造出品種較佳的生物。

32.醫療融資
以自願或強制形式,市民以醫療保險或醫療儲蓄戶口承擔部份醫療費用。

33.醫療旅遊*
-旅遊中若包括疾病健康、醫療音整理、康復休養,即可稱為醫療旅遊。
-這種旅遊模式將治病、療養及旅遊結合。旅遊者會按其病情和醫生建議,遊質和治療在選擇合適的旅遊區後同時進行。

34.醫學美容
是通過醫學手段來改變身體外形、色澤及改善部分生理功能,為加強身體外在美感,而進行的一系列的治療,包括藥物、儀器及手術等

衍生問題
發生美容醫療事故,危及性命

醫學美容成因
大眾:香港人追求社會建構出來的「美」,例如美白、纖瘦、豐胸和V面等
政府:監管不足,對「醫療」和「笑容」業的定義模糊
傳媒:追捧及廣泛宣傳美容行業
市民:誤信高科技

35.侍產假
-是僱主提供男性僱員照顧產後妻子和初生嬰兒的有薪或無薪假期。香港主流支持立法,認為僱主應提供三天有薪侍產假, 期間僱員每天可獲發其平均工資的五分之四。
-行法例允許公務員在嬰兒出生後可享有五個工作天的有薪侍產假

支持
-減輕母親照顧嬰兒的負擔
-減低母親患上產前或產後抑鬱

反對
-可能因請替工而導致短期內成本上升
-生產力降低

36.食物銀行
為非學利慈善機構,向經濟困難人士提供暫時性膳食支援。
以優惠價出售食物之餘,熟食、乾糧或餐券由團體及私人捐助或捐贈,過往有銀行、酒店、超市、連鎖快餐店及食品供應商參與。

37.TRIPS協定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的簡稱。世質組織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簡稱TRIPS協定)在1995年生效,自於世界各地對保護知識產權的法規各有不同,所以它們進行貿易時容易引起紛爭,是項協議有助於確保各世貿組織成員對知識產權有一定的保障。

主要重點如下:
-專利權的期限為20年
-藥物和生物科技的知譏產權也被納入保發範圍
-發展中國家有5年過渡期實施協定,最低度發展國家則有10年
-TRIPS協定不是法令,各世貿成員國以TRIPS協定為立法的最低標準以保護知識產權。

 

概念詞語-能源科技與環境

1.能源安全
-以合理價格穩定地供應充足的能源以滿足發展需要。
-不會威脅人類或生態環境的安全 。

2.能源外交
國家主導和能源企業共同參與的國際外交活動,目的是為了維護國家的能源利益及其他有關利益。

3.中國穩定石油供應的外交政策
-與產油國簽定長期的供應協議
-與其他國家合力尋找及開採各地潛在油田,定期到訪產油國。
-接待產油國政要到訪
-建立石油儲備制度
-建立能源安全機制

4.石油能源、分佈
-石油的生產消費分佈極不平衡
-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國集中在中東
-美國成為最大石油消費國

5.能源爭奪scramble for energy

化石燃料為全球主要能源,當中以石油最具經濟價值。可是,石油生產主要集中在中東,各國為了獲得充足的化石燃料供應以滿足國內需求,而積極尋找和爭奪各地的化石燃料蘊藏的過程;爭奪能源的過程中,少不免會引起一定程度的國際衝突。例如,中國在南海與多國為了主權而發生衝突,而南海正是具有油田,可見中國與周邊國家或因能源爭奪而引發衝突。

-隨著人類的經濟發展活動,過度消耗能源的生活方式令各國對能源需求不斷增加,導致能源自漸短缺及能源價格不斷上升。
-為滿足對能源的需求,各國都向其他國家或企業爭取更多能源供應。
-能源爭奪成為國際衝突的因素之一:如遇到有豐富能源供應但國界未清楚的土地或海洋,部份國家都紛紛爭取使用權,可能會引致國與國之間的衝突。

6.國際能源合作的重要性
-能源消費國能得到穩定的供應
-加強各國間的交流了解,減少因能源而產生的衝突
-加強各國間的能源技術交流,以發展新能源,減少對石油的依賴。

7.生態平衡與失衡
生態平衡: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可正當地運作
生態失衡:生態系統因人為或自然因素,導致生物循環或能量流動不能正常運作。

8.生物多樣性
所有地球上不同種類的生物,互相交替令地球生態平衡。以香港為例,填海、開發新界土地,常會破壞自然界生物的棲息之地,致生物的種類數目改變。

9.溫室效應加劇
溫室效應本為地球保持溫度的自然現象,但工業革命後,人類快速的經濟發展,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溫室氣體排放日益增加,令溫室效應下的地表溫度不斷升高,導致全球暖化。
10.全球暖化的影響
-海平面國南北極冰層融化而上升,因沿岸或低洼地區被淹沒,產生「氣候難民」,例如馬爾代夫
-加劇極端氣候出現頻率 (如2016年1月香港巿區只有3度)
-有物種覆滅絕的危機
-加劇傳染病的傳染
-形成糧食危機

11.熱島效應
-因為城市化過程,城市較其外園地區溫度高
-鄕郊地區的綠化地帶在城市化進程中,發揮自然點綴街道的作用,並減緩熱島效應的影響,同時為動植物提供生活的地方。

熱島效應成因
-屏風式建築影響空氣流通
-大廈的玻璃幕牆拆射陽光
-機械(如冷氣機)散發大量熱力
-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物質保溫作用,令熱力無法有效消散。

12.屏風效應影響
-高度密集的建築物影響空氣流通及阻擋光線,產生的負面效應可稱為屏風效應。其影響是:
-阻礙自然通風及光線
-空氣流動減慢致空氣質素差
-氣溫升高
-市民患上呼吸道疾病機會增加
-景觀受破壞

13.不同類型的足印
13.1生態足印: 用作維持所有人現有生活的資源和吸收廢棄物質的士地及海洋總面積。自1980年代中期,生態足印顯示地球生物負載能力已超出負荷。

13.2能源足印: 以公頃作單位,計算每個國家需要吸收二氧化碳的土地。

13.3碳足印:以二氧化碳為標準,計算每個人、家庭、公司等日常進行活動時所釋放的溫室氣體數量。

13.4水足印:指每個人、公司或國家等在消費品及服務生產過程的用水量。

14.碳補償
指透過不同方案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而這排放盡相等於我們日常活動所產生的份量。例如,某些航空公司根據飛行距離向乘客徵收自顧性質的費用,所得款項會用於資助植樹項目,以彌捕因航班而產生的二氧化碳。

15.碳排放交易
《京都協議》審所提出,目標若有減少反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每個國家有一個可容許的整體污染排放量的限額,當排放量低於原定限額,每個國家都可以向其他國家出售排放量,或者補償其他設施或活動過多的排放量。

16.氣候逃犯
意指任何參與排放溫室氣體活動但逃避減排責任的人或國家。

17.低碳生活 *
意指減少生活作怠期間所耗用的能源以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18.低碳經濟/綠色經濟*
意指一個經濟體系只有很少誓至沒有溫室氣體排出到大氣層,或碳足印接近或等於零。

19.綠色星期一 **
從綠色飲食著手,以減低碳排放。

好處
-香港每人每星期一天不吃肉類,一年累積可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就相等於86,000輛汽車的排放量
-每星期一天不吃肉類的方法不需要完全改變生活模式,亦不需要花很多時間
-可行性高,因為 「無肉星期一 」在外閻己推行多年,並成功減慢全國銷售肉類的數量。

20.環保婚宴
-減少對環境方面影響的婚宴﹐例如:減少裝飾、減少兩道菜、無翅婚宴。

21.轉廢為能*
-用廢物產生能源,從而獲得電能或熟能
-轉廢為能的過程是通過燃燒來產生電力,或製成燃料產品,如甲醇、乙醇、甲烷或合成燃料

22.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於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一《我們共同的未來》:「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發展模式」

-環境:發展的同時,要重視環境問題,以免超出自然界的負擔。
-經濟:考慮生產成本時,要同時考慮環境成本計算在內,從而採用最合理,有效率的生產方法。
-社會:要注意社會資源公平分配,以達致社會和諧,同時還重視文化傳承。

23.科技對可持續發展的正面影響
-綠色革命: 生物科技及機械化生產使農業產量增加,紓緩糧食不足問題。
-規模經濟: 科技發展及生產機械化使工業能大量生產
-環保方面: 能源科技的發展使污染物減少
-經濟發展: 由於科技發展,發展出低耗能及高質生率的經濟增長模式

24.科技對可持續發展的負面影響
-科技發展加快,人類開採天然資源的速度,遠超大自然自我調節及修復能力,人類錯誤投放先進科技,如開發新武器。
-科技的安全性存疑,如基因改造食物
-由於科技發展便開採天然資源較以往容易,使能源消耗大增,加劇消耗自然資源
-科技優化及便利人類日常生活,同時產生大量污染物

25.文化對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中國為大陸文化,傳統文化主張「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西方為海洋文化,主張 「天人相分」的思想,注重以人類力量征服大自然

 

26.可持續消費的理念
-5個原則:減少使用、循環再用、拒絕使用、替代使用、重覆使用。
-3個方向:購買生產過程中污染較少的產品、購買耗用較少 資源的產品、購買回收再用物料的產品

27.外地成功推行可持續發展的經驗
-單單熱(例:日本)
-可持續生態旅遊業(例:哥斯達黎加)
-以快樂為本的治國理念(例:不丹)

28.環境影響評估*
評估展關某項工程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及影響,尋求對環境造成 最少破壞及影響的方案。

29.充電池電動車
-動力自電池產生的化學能量提供。

好處
-電動車無污染物排放
-高效率,它可以有效利用電池中75%甚至更多的能量

壞處
-充電需要長時間
-充電基礎設施價格昂貴
充電後行車距離有限

30.電子廢物*
指一些廢棄的電子產品,包括電腦、手機、電池等。電子產品是金屬和塑料的混合體,當中部份金屬配件含有鉛等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元素。

31.廚餘
已經丟棄或必須丟棄的生及熟食材。環境保護害的資料顯示,香港每天產生的廚餘大約有三千噸,大約為都市固體廢物量的三分之一。

31.廚餘消滅活動
市民:參與食物捐贈
學校:教育學生,減少午膳吃剩飯館
食肆:推行「少鈑」滅一蚊計部

32.廢物處理的方法
-堆墳區:主要處理垃圾及建築廢料等固體廢物,廢物當中的有機部份會分解,分解過程當中會產生名為甲烷的温室氣體及易燃的沼氣。
-焚化爐:用火爐以高溫燃燒作用分解垃圾,經分解後會成為碳、二氧化碳、水蒸氣等。
-减廢與廢物分類回收﹔以減少廢物為重點,提高回收百分比,推行不同類型的廢物回收措施。
-污者自付:污染者要為所作出的污染行為付出經濟代價,以經濟誘因令污染者減少污染行為

33.三堆一爐*
即擴建3個堆填區(打鼓嶺、屯門、將軍漢堆填區)和興建焚化爐(石鼓洲焚化爐)

34.消費主義*
透過不斷購貨時尚貨品來滿足對物質的欲望。強調「創造需求」是一種社會及經濟上的秩序及信念,也是一種生活態度與意識形態,導向購買與獲得。

35.物買主義*
鼓吹人類對物質財富的追求。

36.光害
是因過度使用人為室外照明,如街燈、霓虹招牌、廣告版照明,而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等引起的負面影響:
-擾亂動物的生理週期,破壞生態平衡
-過分照明影響人的情緒,易感煩惱
-強烈照明難以入睡,影響瞪眼質素

37.跨世代公平
公平地考慮下一代的利益,不幫著重眼前利益。

38.「不要在我家後院症候群」
指原則上支持政府政策,但只要該目標的預定地不要在我家後院。

39.霧霾
影響內地城市和區域的一種空氣污染現象
「PM2.5」(指在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是城市灰霾的元凶

40.懸浮粒子
是由煤灰、塵、煙等,以固體或液體或凝結的蒸氣形態浮於空氣之中

41.工業化*
是人類社會自前工業(農業畜牧業)到工業狀態的一種社會及經濟改變的過程。此社會及經濟的改變與技銜創新有密切關係,尤其是大規模生產和冶金學的進步。在工業化過程中,製造業與服務業在國民收入和就業人口中的比例逐漸上升。

42.士紳化*
指社區被中產化及高檔化。
例如,當當區重建,低收入人士會被「轉移」到較偏遠地區, 中產階層將成為原社區的新成員。
低收入社區逐漸被中產階級入侵,舊房舍被拆掉,改建為昂貴的大宅,導致整個社區的成員和面貌徹底改變,長久以來建立的 社區網絡在短時間內被完全破壞。

43.城市化
指人口不斷向城市懸集,城市數量和規模不斷膨脹的現象。

44.舊區重建時的四個策略

45.重建設展:
-政府應制定出宏觀的社區重建政策
-保留社區網絡
-舊區重建須在公眾參與及諮詢專業意見下進行
-提供更多休憩用地,社區及環保設施也應是重視的重建項目。
-當區重建屬非牟利項目

46.當區活化:
-基於考慮社會因素與究生益,政府鼓勵發展商把活化當區加入重建項目中。

47.文物保育:
受保育的文物或建築物除考慮法例外,還要考慮其對社會、文化、壓史或建築的演變和重要性。
廣闊的諮詢渠道,包括相關政府部門及不同專業意見。

48.新界東北發展計劃
古洞北、粉嶺北及坪輋打鼓嶺為新發展區,主要是為應付香港人口增長的住屋和就業方面的需求,引來發展與保育的衝突。

49.菜園村、反高鐡事件
-菜園村是一條鄉村,由於需要興建廣深港商鐵而遭受遷拆,村民與一些利益集團均要求保育菜園村,不避不拆,廣受80後年青人支持,由於政府在回應市民對有關菜窗村發展計直到提間的答覆模糊,於2010年1月,示威行動最終演變成圍堵立法會事件,引起發展和保育價值的爭議。

50.環境評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指對可能影響環境的工程項目所進行的評估制度,旨在減少項目開發導致的環境污染、維護人類健康與生態平衡。現時香港進行基建項目時,為符合法律要求,必須呈交環境評估報告,在興建港珠澳大橋時,便是因政府未能提供完整的環境評估,而被巿民入禀法院進行司法覆核。

51.能源外交energy diplomacy  * : 能源消耗國會聯同國內能源企業,與能源供應國進行能源外交,令能源消耗國取得穩定的能源供應之餘,能源供應國也能得到經濟和政治等方面的利益。例如,中國積極與中東以外的產油國建立關係,以防西方切斷中國石油輸送的危機。 

52.生態旅遊ecotourism *:是一種能保護自然環境和延續當地居民福祉的旅遊方式。例如香港的大澳,除了保留傳統的棚屋外,同時有生態系統豐富的紅樹林,發展生態旅遊不但增加當地的工作機會,同時運用收入去作文物保育。可是,生態旅遊使遊客增加,有機會做成污染,不利生態保育工作。 
 

概念詞語-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1.自我形象
知覺到自己是個怎樣的人。

2.自我概念
自我包括「自觀我」和「理想我」 。當「自觀我」和「理想我」 的差距收窄,自我接納會提高,個人擁有較高的自我概念。
自觀我:個人認為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理想我:個人對自己的才能、特質和表現有一套理想的看法,並認為理想的自己應該是怎樣的人
自我接納:理想我與自觀我存在的差距小,明白自己是一個有價值和獨特的人,肯定自我價值和能力

3.自尊
指人們對自己能力和價值的總體印象,可以幫助人們認識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可以做些什麼、做得有多好、獲多少人認同與接受。

4.自尊可包括五方面 安全感、能力感、獨特感、聯繫感和方向感。
影響自尊的因素:
性別差異:在重男輕女的社會或家庭,女性自尊較低。
外貌:生理上和情緒上的轉變,會給自尊帶來新的挑戰。而自尊亦受身體形象所影響,例如,早熟、較健壯和男子氣概的男孩的自尊比遲熟的男孩更自信,而女性會因為被改花名如「豬扒」而導致自尊低落
學業成績:成績越佳,自尊便越高
家人的支持:鼓勵和讚賞對子女有正面影響
朋輩的接納:入學後與同齡人交朋友的能力大大影哥哥個人的自尊。若朋友間被定型為「娘娘腔」的男孩和「男人婆」的女孩,他們的自尊可能較低。
社經地位:是指個人按教育水平、收入、職業類別、居住地點、種族和宗教等因家而在社會中擁有的地位。社經地位越高,自尊亦較高,反之亦然。
父母的教導方式:大致可分為專制繼威型、開明權威型、忽視冷漠型、寬鬆放任型﹔而當中開明權威型家長的子女有較高的自
文化因素:有些種族凝聚力強,自尊亦會受到種族的歸屬感、文化聯繁的程度而影響

5.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
因賀爾蒙變化及第二性徵的出現,對生理變化感到迷惘,因而對性產生好奇。
對戀愛的憧憬,對異性交往感興趣。
注重個人儀表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渴望獨立自主的生活,但又欠缺獨立能力,易跟家人發生衝突。
開始建立自己獨特的想法和價值觀
對權威如父母、老師產生懷疑,出現反叛心態
心智未成熟,容易衝動、情緒化

 

 

6.建立個人價值觀
青少年要避免盲目跟從或模仿他人的行為的最佳方法是建立個人理性的價值觀。

 

7.社教化
人類會學習社會上的一些價值觀、處事態度、信仰及規範、不自覺地模仿別人的行為。模仿的對象包括平日接觸的媒介,家庭、學校、朋單及大眾傳媒等。

 

 

 

 

8.港孩
指今時今日香港社會的孩子。他們生於九十年代中後至二千年初,一個物質相對富裕、資訊爆炸的時代。養成「三低」:自理能力低、抗逆能力低、情緒智商低。

 

 

 

 

 

9.直昇機家長
直升機家長是形容這些家長會像直升機一樣,盤璇在子女四周, 隨時空降幫子女解決問題。

 

10.怪獸家長
怪獸家長是指以自我為中心,不講理的監護人,會對老師、學校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11.性別定型
是指憑性別假設人的行為、性格與價值觀。例如,男人一定要剛强,女人一定要溫柔,性別定型在一定程度上阻礙青少年的發展,如女孩子被認為數理不强而不修讀理科科目。

 

12.跨性別人士
描述一些個體、行為及族群偏離了主流社會對性別的固有規範。

 

13.歧視
沒有合理原因下,因個人的性別、種族、宗教信仰、社經地位、健康狀況等方面而產生的偏見而對不同群體提供次等的對待。

 

 

14.權利及責任引申的衝突
在享用個人權利時,有責任去尊重別人的權利,所以我們要平衡權利和責任以減少衝突。例如我們有權利示威表達意見,但或會損害別人的權益。

 

15.性傾向歧視條例
為保障不同性傾向人士,避免因性傾向而受到不合理歧視和差別待遇,至今未成為草案及《香港法例》。其中「性小眾人士」是指性傾向與常態(常態一般指異性戀)不同的一群,包括男女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等

 

16.支援少數族群的方法:
教育:教育局會提供『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和支援 教學材料,幫助小學和中學的非華語學生有效學習中文作為第二語言,以期促成他們銜接主流中文課堂。
就業:確保少數族裔人士在技考政府職位時,享有平等機會,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工作轉介服務。
融合社會:提供專設學習班、輔導服務,以及融和活動。
宣傳教育:促進相互了解和推廣反歧視信息,並讓公眾了解不同族裔人士的文化及習俗

 

17.出現從眾的原因
希望得到多數人的接受及認向,從而產生安全感,獲得存在感。

 

18.朋輩壓力
基於朋友的壓力,去改變自身的價值觀以迎合朋友的價值觀。例如朋友濫藥,為得到認同,加上心智未成熟而濫藥。

19.壓力管理技巧
-對自己的要求和期望要合理 培養良好的工作習慣
-換一個新的角度看事情
-實踐健康的生活方式
-與別人分享你的感受和困難養成良好的瞪眼習慣
-定時做身心鬆弛練習

 

20.青少年問題成因:
個人因素:心智未成熟/反叛性強/對性好奇/缺乏基本溝通技巧/自我形象
朋輩影響:不良人際關係、從眾行為
家庭問題:與家人缺乏溝通/破碎家庭
學校因素:價值觀教育不足/欠缺吸引的課外話動
社會影響:傳媒作負面報導/社交化

 

21.青少年問題解決方法
家長:多與子女溝通,教導子女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及人生觀積極參與親子活動
學校:老師應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方便輔導工作/鼓勵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加強對偏差行為的觸覺
政府:推行品德教育/投放資源在青少年工作上

22.品德教育
-培護青少年擁有良好的品德
-幫助建立對個人、家庭及社會而盲正面的價值觀及態度,例如負責感,尊重他人

 

23.責任外判:雙職家長普遍,外籍傭工盛行,雖能照顧起居飲食,但外僱不能代替父母角色,青少年缺乏榜樣,子女缺少自立機會,引致日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較弱。

 

24.八十後
廣義指80年代出生的一代,狹義則指這一代人中,活躍於香港社會運動的年青人士,被批判為享樂主義,不願捱苦的一代。

 

25.九十後特徵
-App世代/M世代:m(mobile)出生於資訊發達年代,擅長應用數碼科技,並習慣隨時隨地上網。
-不輕易服從權成:嚮往自由,強調集體參與及抗爭,傾向接受以激進手法表達意見,藉此向政府及有關人士施壓。
不愛加班:「90後」的養家壓力較過往年代低,選擇工作時要求過程要「做得開心」,更要求很大的工作自由度,因此容易辭職轉工
-追求生活質素:物質較盤裕的年代,不再像上一代般單純滿足於高速經濟增長,開始強調可持續發展。他們太多關注環境污染的問題,重視人文價值

 

26.二次創作
青少年喜愛二次創作,即是非原作者利用作品的固有形象添補增刪,加以改編,達到諧諷效果。

 

27.科技對溝通方式的影響:
-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不但人們可以隨時表達意見,而且可透過科技認識地球另一邊的人,不過科技卻使人面對面的溝通能力減弱,更甚使溝通流於表面
-出現極度依賴網絡,不擅交際、缺乏獨立自立能力的「御宅族」和「電車男」

 

28.網絡欺凌
一種涉及對信息及通訊技術的運用,以支援針對個人或群體進行的、重覆的、敵意的行為,以使其他人受到傷害。

 

29.網絡欺凌對傳統欺凌
-傳統恃強凌弱的行為,在網絡欺凌中會受到挑戰,因為弱者可以隨意變換身份對所謂的強者進行欺凌
-傳統的受害者可以選擇躲避,但網絡欺凌沒有時間、地點限制,受害者無處遁形
-傳統欺凌的影響有一定限度,但網絡的傳播效應很快,對受害者形成巨大壓力
-傳統的欺凌較容易找到欺凌者,而打擊網絡欺凌的最大挑戰,是難以追查欺凌者的真正身份

 

30.自衛機
在不愉快的情況下,利用一些心理策略保護自己免受負面情緒或自尊受損而產生的行為模式。常見的自衡機能如否認、壓抑、投射、替代、合理化及幻想等。

 

31.青少年的消費模式
炫耀式消費:藉著消費顯示身份、財富等,提高聲譽
感性消費:強調個人感性滿足(感受和喜好),忽略實際需要
過度消費:消費行為超越個人的經濟負擔能力

32.參與社區的因素:
-增加對社區的歸屬感及身份認同,使自己感到是社區的部份。
-建立自尊:服務社區、使青少年感到自己的價值和重要性
-自我實現:更了解自己的性格、長處及短處,有助日後自身發展
-利他主發:參與社區事務可發揮助人的精神

 

33.築福香港
由扶貧委員會轄下社會參與專責小組舉辦為期半年的全港大型活動。

 

 

目的:
社會和諧:推動全民參與扶貧工作,以鞏固巿民、商界、政府的伙伴協作關係。
利他主義:為弱勢社群提供支援,向社會傳遞「能夠幫人﹒你的福氣」的信息

 

對象:
基層家庭:低收入家庭
弱勢社群:包括長者、殘疾人士、新來港人士、少數族裔、單親家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等。34.

 

34.減少人際衝突帶來受傷的方法
-積極尋求第三者協助解決衝突,不應採取消極逃避的方法
-尊重不同的價值觀
-保持心情平靜地進行理性溝通

 

35.功利主義
事物或行為的價值在於其是否達到最大的實用價值和利益。

 

36.社經地位
是指個人按教育水平、收入、職業類別、居住地點、種族和宗教等因素而在社會中擁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