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醫療問題

概念詞:公私營醫療失衡、公私營醫療合作、人口老化、公營醫療服務、醫療保健水平

SmartSelectImage_2018-04-03-21-10-06

先給大家這個圖表,記住……香港是「全球最長壽的地方」,日本是第二名。工時長、貧富懸殊當然不是長壽因素。

同意香港醫療服務質素優良:

1.醫療科技方面,先進的醫療技術:

  • 2016年全球男女平均壽命最長的地區為香港,男女平均壽命分別達32歲及87.34歲,比日本、瑞士這些向來以人民長壽聞名的國家還要高,反映香港醫療保健水平優良(資料C);
  • 香港的癌症患者存活率及器官移植存活率,亦是全球最高之一,反映醫療技術達世界級水平(資料D)等
  • 制度方面:平等的醫療服務

2.香港市民不論貧富,都能獲得必要的醫療服務。而且不論身在何處,大都能夠在三十分鐘內抵達服務地點。各階層人士的醫療開支在家庭收入中佔的比例、抵達服務地點所需要交通時間、以及使用服務的多少大致相同。換言之,市民不致因為無力繳費或地理問題,而被迫少用醫療服務。

不同意香港醫療服務質素優良:

服務供不應求:

香港公營急症室服務輪候時間長,反映未能應付香港社會需求現況,往往要病人輪候多時才獲治療,構成延誤治療,加重病情的危機(資料A及B);

香港公營醫護人手長期不足,既降低香港醫療服務質素,也增加醫療事故風險,例如香港公營醫院副顧問醫生平日要花九成時間於前線診症上,沒有時間帶領及指導新入職醫生(資料B);

政策方面:「成本效益優先」醫療政策落後,香港公營醫院選藥側重價格便宜,而非藥效優先,也會打擊香港醫療服務的質素,例如一名心肌梗塞病人被處方一種幾乎全球都不再用的藥物,只有香港和非洲某幾個落後國家仍用,藥效比新藥遜色、副作用較大,但價錢便宜等,反映藥物亦會影響醫療質素。

 

新三座大山

新三座大山教育、醫、住房中國醫問題

概念詞:財政壓力、醫療通脹、人口老化、持份者反對、資源分配、自負盈虧、

醫療道德、公共事業、公益化

中國醫療體系出現的問題的原因—–緊記四字「自負盈虧」

現況

  • 對患者採取不必要的昂貴治療方式,令真正有需要的病人無法得到適切的治療。
  • 增加市民在醫療費用方面的支出,加重他們的負擔。

原因

  • 中國的醫院需自負盈虧,為了提高收入而無所不用其極
  • 醫護人員唯利是圖的價值觀,醫護人員只重金錢,漠視病人的需要。
  • 醫護人員只重金錢,漠視病人的需要。

醫院「全面公益化」的建議,中國政府在推行上可能會遇上的三個困難:

  • 政府承擔所有醫護人員的薪金,對政府的財政將會構成壓力。(不要說中國沒有錢,與國情不符)
  • 醫院「全面公益化」,將會損害不少醫護人員、藥廠的既得利益。
  • 中國幅員遼闊,東西、城鄉差距頗大,政策難以在短時間內制定及推行。

 

熱門議題(五):中國面對人口老化-由一孩政策到單獨二胎政策

熱門議題()中國面對人口老化-由一孩政策到單獨二胎政策

一、計劃生育政策一孩政策

概念詞語:

一孩政策:

l   官方名稱為「計劃生育」中國政府在1979年開始隨改革開放一齊推行。政策雖然能控制中國人口增長,但亦帶來不少問題,例如強制避孕、強制墮胎同虐殺女嬰等。而一孩政策下出世的一代,沒有兄弟姊妹,以致不少小孩被溺愛,被稱做「小皇帝」。

l   中國在1970年代後期成立相關部門,實行計劃生育以控制人口數量,目標在2000年前後將人口控制在12億內。因此在1978年立法規定,除特殊情況外,一對城市夫婦只可生一個孩子(即「一孩政策」),否則會被處罰,例如:

Ø  政府會要求家庭繳交「社會撫養費」,費用可以是家庭上年度的收入兩至六倍;

Ø  超生的家庭將喪失房屋;

Ø  超生的子女被限制上學,甚至失去義務教育權利。

單獨二胎:中國政府因應人口老化問題,年前在指定省巿推行「單獨二胎」,讓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以選擇多生一個(三中全會後作修改,其中一人是獨生,已有資格懷兩胎)。

人口老化:人口老化會為社會帶來兩個主要問題:勞動力下降及福利開支的增加。

二、一孩政策的利與弊

1.在經濟方面,估計自政策實施以來的30多年間,全國少生了三至四億個孩子,人口增長放緩,給中國帶來原始資本積累的機會,為日後改革及現代化提供資金。 1.在經濟方面,估計到2050年,中國有近三分一人超過60歲。屆時只有不足半數人處於工作年齡,人口老化嚴重。勞動人口下降,意味著生產力下降,政府的稅收也減少,將會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不利因素。
2.在家庭方面,在一孩政策下,父母能夠節省養育子女的開支,以及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讓父母能夠更容易地照顧孩子,家庭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升。 2.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姊妹,個人成長後要獨自面對問題,甚少得到其他家庭成員支持。其次,一般都被父母溺愛,是家中的「小皇帝」,普遍過於自我中心,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近年被稱為「玻璃兒童」。
3.在社會方面,採用一孩政策的效果,可減少人口大大上升的機會。令國家在醫療、學習、及其他社會問題的開支,都可以大大減少。更容易分配食物或其他資助物品。 3.在社會方面,出現「四二一」家庭結構,是指一個家庭由雙方父母四人,夫婦二人以及小孩一人所組成。在這種家庭中,夫婦既要供養父母,又要撫養子女。若子女未能照顧老弱,責任將轉移至政府。
3.     計劃性的生育可令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等等問題,可協調地發展及分配,改善人民教育,提高人口質素。從而推動社會進步。 4.在社會方面,引發婚姻問題。「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在中國仍有相當市場,引發墮胎或棄殺初生女嬰的案例,因此中國男女比例失衡。近年出生人口男女比例是每100名女性就有123名男性。從而引發如買賣婚姻、拐賣婦女,等社會問題。
5.空巢老人城村俱增。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調查顯示,全國城市地區近半老人無子女相伴,農村空巢老人比重佔約4成。空巢家庭存在經濟、生活和精神等多方面困難。
6.中國每年新增7.6萬個「失獨家庭」,截至2012年,全國「失獨家庭」已超過100萬,也就是說有近200萬老年人因為失去子女而面臨眾多生活困難。失獨老人普遍經濟狀欠佳,一半以上的失獨家庭達不到當地平均收入水準,近半數患有抑鬱症,慢性病患者超過六成。

三、計劃生育政策單獨二胎

l   2011年,「雙獨二孩」(夫妻雙方都為獨生子女,可生二胎)政策已經覆蓋全國。

l   全國人大常委會更2013年12月28日放寬該政策,由「雙獨二孩」改為「單獨二孩」,只要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便可生育兩個孩子。

l   預計政策實施「單獨二孩」後幾年出生人口每年增加200萬人左右,未來十餘年,單獨二孩政策將使中國多出2000多萬人口。

l   有學者指出,單獨兩孩政策對改變中國極低生育率現狀是杯水車薪,成效有限,全面放開生育刻不容緩。

「有人認為單獨二胎政策有效改善中國人口問題。」你多大程度同意此說法?試解釋你的答案。

概念詞語:人口老化、勞動力、西方思想、傳統觀念

  • 指出人口問題: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

「經濟條件是衝擊中國傳宗接待這個傳統家庭觀念的主因」你多大程度同意此說法?

概念詞語:人口老化、勞動力、西方思想、傳統觀念

  • 不同意:女性地位提升;內地人口政策影響;西方個人主義
  • 同意:經濟獨立自主;缺乏經濟條件難言生育;經濟獨立不依賴養兒防老

中國面對人口老化-由一孩政策到單獨二胎政策

單獨二能否紓緩中國人口老化問題?

可以

  • 增加人口,正可緩解人口老齡化,保持合理的勞動力的數量。

不可以:

  • 出生人口老化的問題其實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是人類發展從年輕型到成年型到老年型的一個必然的趨勢,是不可能改變的。
  • 即使「單獨二胎」政策開放後的孩子出生可以延緩老齡化到來的時間,如果與1950年人口老化大概是4%左右作比較,也只能把數字降低1.5到2個百分點,極其量起了緩和作用,但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即是出生數量追不到老人數目)
  •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生活指數提升,教養子女的開支不少。
  • 中國女性的學識和地位提升,在工作上有追求,未必會願意多生育。

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一孩政策」)對其經濟和社會發展有何影響

「一孩政策」問題與困局

  1. 獨生子女易成小皇帝(社會方面)
  • 中國目前的一孩家庭已經佔全國家庭總數的三分之二。
  • 大部分獨生子女都是成長於父母過度關懷和悉心栽培的環境下,所以一般來說要比年長一輩來得聰明和自信,但同時卻普遍養成完美主義的心態,面對困難時容易產生焦慮,對挫折和失敗的心理承受能力低,抗逆能力低,經常選擇逃避問題。
  • 他們也普遍存在自我中心、不懂和別人相處和溝通的問題,不但容易因性格問題而產生自毁或人際衝突問題,這更對中國未來面向全球競爭,卻欠缺刻苦耐的新一代,有阻中國可持續發展。
  1. 女多男少性別失衡 (社會方面)
  • 一孩政策是導致出生性別比上升的原因之一,因只限一孩,不少內地家庭得悉所懷的是女性便會選擇墮貽,或誕下女嬰後殺掉,以致中國出現女多男少的失衡後果
  • 愈來愈多的男人將會找不到老婆,而這些男人主要集中在經濟落後的農村地區。這將會使這些地區出現家庭結構失衡、性心理問題普遍化、性犯罪以至拐賣婦女問題日益增加等。
  • 男多女少促使中國男同性戀者的數目增加,引發愛滋病等公共衛生問題,因此糾正出生性別比失衡的問題已是刻不容緩。
  1. 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經濟方面)
  • 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國家,而且由於出生率長期偏低,年輕人口的補充不足,勞動人口下降,意味著生產力下降,政府的稅收也減少,將會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不利因素。
  1. 行將失去的競爭力 (經濟方面)
  • 年輕勞動力的減少,也是中國人口結構中一個令人憂心的問題。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一個主要的動力是來自大量廉價的青壯年勞動力,近年,珠三角及長三角地區,都相繼開始出現招工不足的情況,多間世界知名工廠都要以增加薪金福利來挽留及安撫年輕工人。
  • 年輕勞動力的減少,將嚴重影響中國的經濟競爭力,尤其是面對像印度、巴西等人口非常年輕的國家的挑戰。

中國人口老化的原因:

1.一孩政策是人口老化主因

中國自1978年嚴厲推行一孩政策,導致人口增長緩慢。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戰亂的結束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而生育率則驚人地增長,特別是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為兩個人口生育高峰期,雖然1978年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對人口生育進行限制,但30年前的生育高峰已形成龐大的人口基數,這些人口目前已經或即將邁入老年階段,而自一孩政策推行後,出生率大降,形式倒金字塔形的人口結構。

2.生活改善使人均壽命延長

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國民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壽命就會得以延長。最近幾十年,中國的經濟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令內地的人均壽命不斷延長,長者人口日漸增多。

3.傳統家庭觀念改變

傳統中國家庭偏向大家族,中國人享受兒孫滿堂的樂趣,加上農業社會對勞動人口有極大需求。隨著經濟結構改變,加上中國人的個人主義與物質主義抬頭,國內特別是城巿人民對轉向遲婚或不婚,生育平均年齡推後,促使中國出生率持續下降的情況。

3.民工出城謀生 長者留守農村

除了預期壽命延長和自然出生率低是人口老化的主因外,對於農村地區,民工長期在外也加速了老化帶來的問題。中國人口遷移形式以農村到城市遷移的比例最大,其主要輸出地來自中部和西部。農村年青的勞動人口長期離開農村,形成不少空巢家庭,不但減少了地方政府的勞動人口,更要承擔人口老化帶來的各種問題,可見中國人口遷移的這種特點導致農村與中西部省份面臨更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壓力。

# 類近題目:2012年DSE 卷一(1題) 香港人口老化可能導致的社會問題、應否立法規管子女供養父母。

人口老齡化對內地的社會資源和醫療制度帶來不少挑戰

1.勞動人口減少 社會負擔加重

  • 大部分長者雖然不再直接創造財富,但其消費活動並未停止,且在某些領域還呈上升趨勢。另一邊廂,隨著青年就業人口的減少,養老金入不敷支的現象顯得越來越突出,社會負擔將會進一步加重,嚴重甚至影響國家的競爭力

3.醫療支出龐大

  • 長者對衛生保健服務的需求較高。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長者人口數量猛增,各項費用將進一步上升。

3.護理不周 獨守空巢

  • 目前專為長者提供服務的設施嚴重不足。
  • 另外,長者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慰藉難以滿足。在中國近78億名長者中,有一半過著「空巢」生活,獨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婦無人照顧,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

隨著內地人口老齡化現象日漸加劇,社會各界人士先後提出多個解決方案,希望紓緩問題。

1. 重投工作 阻現勞工荒

  • 政府可積極開發和利用長者人力資源,這不僅可讓他們發揮「餘熱」,豐富生活,增加收入,還可彌補未來勞動力的不足現象。
  • 政府也應考慮探索彈性的退休政策。

2. 適度多生 紓「獨生」壓力

  • 為避免中國低齡人口數目佔總人口數量比例的繼續降低,政府應有條件地允許育齡婦女適度地多生、優生,令中國從低生育水平逐漸回升到生育的更替水平。
  • 這將有利於緩解中國長者撫養比越趨嚴重的趨勢,減輕社會養老、醫療保險的壓力。其次,這也有助改善中國未來「四二一」的家庭人口結構,從家庭代際比例上增強養老功能,降低長者「老無所養」的可能性,減輕子女對供養父母的經濟壓力。

3. 完善社保 尤扶助農村

  • 政府應建立一套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令老年群體的經濟和醫療得以保證。
  • 在完善社保體系時應因地制宜,汲取各地的成功經驗,重視對農村和其他社會保障薄弱地區的扶持。

4. 勵民發展老齡產業

  • 政府必須大力鼓勵發展老齡產業,如養老保健、醫療康復、老年護理、長者教育和文化娛樂等,建立發展老年大學、老年公寓及養老院等,保障長者的身心健康,豐富他們的生活,提高長者人口的整體素質。
  • 政府還應加強針對老齡人口的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領域,支援和鼓勵民間資本建設養老運營管理機構及護理機構等。

5. 填補城鄉差異 化解矛盾

  • 中國的人口遷移造成東西部,以及城鄉的人口老齡化狀況的差異,發達地區和城市正向不發達地區和農村反向輸出人口老齡化的壓力。
  • 政府應重點關注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出的欠發達區域和農村的「空巢」問題,以及勞動力不足的現狀,建立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的補償機制,化解這些地區可能因人口老齡化所致的壓力和矛盾,逐漸縮小地區發展的不平衡。

 

 

 

(a)           推行「單獨二胎」政策能否紓緩一孩政策引致的小皇帝問題?(10) *****

  • 推行「單獨二胎」可減少內地獨生子女受溺愛的情況。內地政府在1978年推行「一孩政策」後,大部分父母只能生育一胎,他們的父母或祖父母替他們處理日常生活中各項事情,造成他們不懂如何照顧自己,缺乏獨立自理能力。推行「單獨二胎」政策後,容許合資格的夫婦可生育第二個孩子。他們擁有兩名子女後,會減少過分溺愛孩子的情況。
  • 「單獨二胎」有利於孩子發展情緒智商。獨生子女往往成為家庭中的焦點人物,容易出現自我中心或自私的問題。在「單獨二胎」政策實施後,不少孩子將會和兄弟姊妹一起成長,在互相競爭和合作中學會如何尊重他人,以及如何和他人分享。這將有利於他們發展EQ,從而改善他們的人際關係和提升抗逆力。
  • 在「單獨二胎」家庭成長的孩子,即使父母工作忙碌,沒有時間陪伴他們,也不會感到孤獨,因為他們可以和兄弟姊妹一起玩耍,避免這些孩子養成過分重視物質的觀念。例如,漫畫中描述「小皇帝」的父親購買迪士尼樂園的門票給兒子,以補償沒有時間陪伴兒子,這樣做只會令兒子養成物質主義的心態。
  • 駁論:雖然有人指出「單獨二胎」推行初期,內地獨生子女數目不會大幅下降,獨生子女仍然要面對各種個人成長問題。然而,兒童的行為會受到朋輩和同學的影響,獨生子女可以從非獨生子女身上學習如何待人處事,長遠來說,這將令他們變得更獨立、擁有更高的EQ,免受物質主義的影響。因此,推行「單獨二胎」政策,長遠來說有助解決獨生子女的個人成長問題。

或:

推行「單獨二胎」不能紓緩內地獨生子女被父母溺愛而衍生的個人成長問題,包括缺乏獨立自理能力、情緒智商低下,以及崇尚物質主義:

  • 「單獨二胎」政策未必受歡迎,符合資格人士可能因為經濟或其他原因,而選擇不生育第二胎。事實上,內地大城市的生活指數越來越高,導致養育子女的成本(例如教育方面的費用)不斷上升,因此不少城市人即使符合資格生育第二胎,也會認真考慮,不會隨便生育第二個孩子。另外,「一孩政策」已經推行了數十年,內地人普遍接受只生育一個孩子,因此不一定每對合資格夫婦都想多生一個孩子。內地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的情況短期內不能改變。
  • 傳統「重男輕女」及「傳宗接代」等觀念不會因為推行「單獨二胎」政策而改變。在「單獨二胎」政策下,中國父母對兒子的溺愛有可能變本加厲。在「單獨二胎」實施後,對於不少生活條件較好的夫婦來說,如果第一胎是生女兒的話,都希望能生育第二胎「追」一個兒子。這些第二胎的兒子雖然不再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但很可能同樣受到父母和祖父母的溺愛。如果這樣的話,孩子仍會發展出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其情緒智商也會較低。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銳意發展市場經濟,內地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不少人更以此衡量生活素質的優劣。不少居住在內地城市的父母工作忙碌,如果他們生育兩名孩子,除非其中一方不用工作,否則他們將沒有時間親自照顧兒女,須由親人或傭人代勞。這些父母往往認為為子女提供更佳的物質生活便代表愛護他們。只要這種心態存在,不論孩子是一胎還是二胎,都一樣會養成物質主義的心態。雖然有人認為「單獨二胎」長遠有助減少獨生子女的數目,從而逐漸改變內地父母過分溺愛獨生子女的情況。然而,父母溺愛子女和子女是否獨生,其實沒有必然的關係。不少獨生子女的父母對子女的管教非常嚴格,而擁有兩名子女的父母也可以非常溺愛子女。

(b)           參考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推行「單獨二胎」是保持內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方法?試加以討論(10分)

較大程度同意推行「單獨二胎」是保持內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方法。下面分別從阻止人口老化和補充勞動人口的角度加以討論:

  • 「單獨二胎」長遠可以紓緩因人口老化導致的政府財政開支急速上升的問題。內地如果繼續推行「一孩政策」,在數十年後將面對非常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例如,2050年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將佔總人口約三分之一。不少長者是長期病患者,須要長期服用各類藥物,以及接受醫療護理服務,他們的子女和孫子未必能負擔他們的各項開支。例如,他們身處所謂的「4-2-1家庭」,只有一名孫子、一名子女及其配偶,三人須肩負供養四名長輩的責任。如果年輕一輩無力供養長輩,政府最終要動用大量金錢,支付長者的養老金及提供醫療等各項福利,造成政府財政開支上升。長遠來說,政府將缺乏投放在教育及職業培訓方面的資金,可能導致內地出現人才荒。這將不利於國家的經濟可持續發展。
  • 「單獨二胎」可透過補充勞動人口的數目保持中國的消費力及生產力。例如,政策有助增加年輕人口的數目,年輕人口能補充退休的勞動人口,解決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保持中國的生產力。另外,年輕勞動人口為了滿足個人需要及建立家庭,養育兒女,消費能力一般比退休人士強,可令中國的消費市場保持活躍。
  • 雖然有人指出,「單獨二胎」政策不一定受歡迎,例如很多居住在城市的年輕夫婦不能負擔昂貴的養育費用,所以對生育第二胎並不熱衷,因此內地的總體出生率在短期內不可能大幅攀升。只依賴推行「單獨二胎」政策在短期內不可能解決人口老化所導致的各種經濟問題。然而,長遠來說,除非中國政府輸入外地勞工以增加年輕人口,放寬「一孩政策」是補充年輕人口的最有效方法。

或:

較小程度同意推行「單獨二胎」是保持內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方法,下面分別從生產力和人口的教育或技術水平的角度加以討論:

  • 人口老化雖然會削弱生產力,但並非生產力下降的主因,因為生產技術落後才是問題所在,所以透過引進新高科技和培訓高科技人才能更有效改善生產效率。因此,透過推行「單獨二胎」政策增加勞動人口並不能保持內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事實上,中國政府可以採取其他政策補充勞動人口,例如從發展中國家引入廉價外勞。而且,在「單獨二胎」政策下出生的新生嬰兒,在未曾成為勞動人口前,政府須要負擔他們的教育、醫療及其他福利的費用。換言之,在未來約20年間,中國政府的財政開支將大大增加,但勞動人口卻不會即時大幅增加。
  • 推行「單獨二胎」後,政府不能確保新增人口的教育或技術水平,足以應付未來的經濟挑戰。當前中國政府積極推動產業升級,目的是逐步減低經濟發展對勞動密集型工業的依賴。換言之,中國經濟的推動力,將不再是大量廉價勞動人口。相反,勞動人口的教育或技術水平將決定中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 雖然有人認為,增加人口長遠有助保持消費力,而且可以有利於內需市場的發展。然而,內地消費力下降的主因是城鄉差異和貧富懸殊等問題,而不是人口增長率下降。事實上,一些國家,即使人口不多,但因平均國民總收入較其他國家高,因此都可以保持非常高的整體國民消費力。

熱門議題(四):香港人口老化-長者退休保障的問題

熱門議題() 議題:香港人口老化-長者退休保障的問題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                                                                                      

  •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或簡稱「全民退保」,是香港一些民間團體自1994年倡議設立的「養老金」制度,團體認為現時的綜援制度嚴苛,2000年開始實施的強制性公積金被質疑成效不彰,因此需要設立全民退休保障解決長者貧窮問題,但計劃細節未有共識,當中建議的寬鬆審查制度、涉及龐大開支備受爭議,反對者認為隨著人口老化,退休金額令政府入不敷支,而且制度易放難收,未來勢增社會褔利。

現時長者退休保障的問題

  • 香港人口老化漸趨明顯,政府統計,在2010年底,65歲以上的人口增至325400人,較10年前增加了近四分之一。至2039年將達到249萬人,佔全港人口28%。
  • 香港現時有29萬長者生活於貧窮線之下,佔總長者人口的9%。
  • 長者貧窮率是香港整體貧窮率的9倍。而據資料顯示,其他發達國家的長者貧窮與整體貧窮率相對接近,而部份國家的長者貧窮率更低於社會整體水平,如法國、德國或荷蘭。這反映香港現時的退休保障制度,未能如其他已發展國家般有效確保長者退休後的基本需要,以致香港的長者貧窮率與整體貧窮率相距甚遠。
  • 長者退休保障的問題亦隨著人口老化而更趨嚴重。香港2009年的長者人口佔總人口的13%。根據政府統計署的預計,到2039年此比率將上升至28%。而老年撫養比率(即成年人口與長者人口的比例)亦將急劇上升至 454(每1,000名15至64歲人口需要供養老年人的數目),平均每兩個工作人口就要供養一個老人。老年撫養比率不斷上升,反映能夠為長者提供入息支援的成年人比例越來越少,因此會深化長者貧窮問題。單是長者人口的增長,已使長者貧窮人口由2006年的26萬上升至2039年的71萬。

人口高齡化與貧窮化

香港長者入息保障制度的危機

  • 香港出現長者貧窮化及人口高齡化的明顯趨勢,如不對現時的長者入息保障制度敢出任何改變,這將有更多長者得不到合理基本生活保障。

長者貧窮現況

  • 香港社會一直以來,都未能充份保障長者的入息,香港長者的貧窮問題,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明顯較為嚴重。
  • 根據2012年的統計數據,香港現時有接近30萬的長者,生活於低收入家庭,佔整體長者人口的6%。從下圖可見,長者的貧窮率遠比其他年齡群組高,是香港整體貧窮率(17.1%) 的1.9倍(圖一) ,這反映香港現時的長者入息保障制度,不能有效確保長者享有與其他群組相約的入息水平。

其他發達國定的長者貧窮問題

  • 因為長者缺乏工作的收入來源,有較多長者收入低於貧窮線是正常現象。但數據顯示,其他發達國家的長者貧窮率與整體貧窮率相對接近(表一)。通過有效的制度保障長者入息,長者的入息狀況可以不落後於社會的其他年齡群組。

人口高齡化現況

  • 香港的長者貧窮問題,在人口高齡化的趨勢下, 會進一步加劇,擔心為未來社會的最大挑戰。
  • 隨著香港戰後出生的嬰兒開始步入老年期,同時生育率下降,香港將面對越趨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

人口老化對長者貧窮問題的影響

  • 老年撫養比率為1000:180,到2039年將上升到1000:489,亦即由現時平均每5名成人供養一名長者,上升到2039年時每2.0名成年人供養一名長者。
  • 老年撫養比率不斷上升,意謂能夠為長者提供入息支援的成年人比例越來越小。(不論是由子女直接支援,或是透過稅收由政府進行再分配) 。因此會對長者貧窮問題帶來更大挑戰。
  • 即使長者貧窮問題沒有進一步惡化,長者貧窮率保持於現時水平(約30%),單是長者人口的增加,已使長者的貧窮人口由2009年的26萬上升到2039年的71萬 (圖四) 。

長者貧窮問題對香港整體貧窮問題的影響

  • 在人口老化下,如長者貧窮率持續高於社會整體水平,隨著長者年齡組群佔香港整體人口比例的增加,將會提升香港整體的貧窮率。
  • 假定所有年齡組群的貧窮率不變,按香港人口結構的變化進行推算,2019年香港的貧窮人口將增加至142萬,整體貧窮率將增加至3%。到2039年,香港的貧窮人口將增加50萬至170萬,整體貧窮率將增加至20.0。
  • 香港的長者貧窮化及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重,過去由不同專家,團體進行的研究都指出,現時的退休保障制度未足以應付這兩項趨勢帶來的嚴重挑戰,如何改對現時的退休保障制度進行改革,將是香港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 保障方案
  • 綜合而言,目標都是要建立一套制度,讓全港所有長者每月都可領取一定數額的退休金(例如向退休老人每月支付3,000至4,000元退休金)。該制度的財政來源則包括來自僱員及僱主供款、政府注資、稅收,以及原本用於長者綜援及高齡津貼]的開支。
  • 支持此制度者認為,實行此制度後,基本上可確保所有長者都可以得到基本的收入保障 ,另一方面制度亦透過不同的融資安排,確保財務長遠的穩定性。
  • 由全民退休保障聯席(由75多個民間團體組成) 提出的全民養老金方案是現時較多人討論的全民退休保障方案。

方案目標:

  • 為全港65歲以上的長者,即時提供每月3,000元的退休金(數額按通脹調整)

融資安排:

  1. 僱員僱主每月供款薪金的5% (同時把強積金的供款額由 5% 減為 2.5%)
  2. 政府注資500億種子基金;
  3. 政府把每年用於支付長者綜援標準金額及高齡津貼的開支,每年按長者人口增長比例調整,撥作全民養老金之用;
  4. 盈利超過1,000萬的企業,每年額外繳交 1.9% 利得稅。
  • 養老及退休保障制度的爭論點:
  1. 維持由家庭供養長者的中國傳統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由國家或社會責供養長者?
  2. 採用集體「社會保險」性質的養老金制度?個人專戶的「公積金」制度?
  3. 款項應該單由一般稅收支付?由勞資雙方或勞、資、官三方供款負責?

制度應該是「全民性」惠及所有長者?「選擇性」只集中照顧有需要的長者?

 

  • 推行全民長者入息保障應考慮的原則 30/3/2014

進行有關改革香港退休制度的討論時,應考慮下列原則:

  1. 基本保障:長者入息保障制度能否確保社會上所有的長者,都得到足夠的基本入息保障?
  2. 可持續性:長者入息保障制度在面對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經濟的波動時,能否持續運作?
  3. 市民的負擔能力:支持長者入息保障制度所需的稅款或供款,是否為不同階層的市民都能負擔?
  4. 替代水平:長者入息保障制度如何協助市民於退休後,仍維持與退休前相近的生活水平?
  5. 靈活性:長者入息保障制度是否有足夠的靈活性,讓有不同需要的市民,都選擇適合的退休生活?(如延遲退休、提早退休、離境養老)
  6. 可行性:制度是否為市民所普遍接受?執行退休制度會否涉及龐大的行政成本?會否因為煩瑣的程序或標籤效應等,使有需要的市民不能得到適切的保障?
支持全民退休保障的論點: 反對全民退休保障的論點及反駁:
  • 強積金制度不足:強積金制度範圍不覆蓋非工作人口(包括家庭主婦、老人、傷殘喪失工作能力人士);低收入及中年人士積累金額也過少,不足以支持退休生活;管理費用過高而投資回報偏低,蠶食退休金;退休後可一次過提取所有供款,很可能出現理財不善問題;強積金實際只能延遲老人申請綜援時間,而非長遠解決辦法。
  • 現時保障制度不足:綜援雖能保障貧窮老人生活,但是審查制度要求長者子女提供不供養父母的「衰仔紙」,對老人及子女而言極為侮辱,導致部份老人礙於面子而不申請。
  •  讓老人有尊嚴生活:老年人由於身體機能衰退而喪失工作能力,部份僅能依靠儲蓄維生,部份老人被迫執紙皮變賣維生,晚年生活淒慘。根據政府統計數字,2010年長者綜援個案多達15萬,超過40%老人每月收入少於2,000元,貧窮狀況有持續增加的趨勢。全民退休保障能讓老年人獲得必須生活費用,獲得有尊嚴的晚年生活。
  • 減輕家庭負擔壓力:長者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減輕子女的財政負擔,減少因經濟壓力而產生的矛盾,減少家庭暴力事件,亦可提升長者在家庭及社會的地位。同時財政問題的紓緩能減少長者生活壓力,長遠有助減少老人自殺等人口老化社會的常見問題
  • 增內部消費動力:每年即時為長者發放總數以百億元計的養老金,將可對經濟產生剌激作用,而為基層長者提供各種零售、個人服務的行業及地區經濟活動將最能受惠,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
  • 增政府財政壓力:香港人口有明顯老化趨勢,長遠令政府無法負擔甚至面臨破產(如現時歐洲情況)。[駁論:但是這可用完善全民退休保障來解決,香港建立的全民退休保障不應該由政府獨自承擔,而是由政府、僱主、僱員三方面供款組成。
  • 損香港投資環境:香港如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將不可避免地增加企業的支出,政府更可能以加利得稅以紓緩財政壓力,長遠削弱香港的投資吸引力。[駁論:但這憂慮是不必要的,企業的額外成本實際按計劃的詳情而定,2005年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曾發表研究報告,建議將企業為僱員所供強積金撥為全民退休保障供款,如採用這方法,企業實際無須額外支出。而現時香港利得稅僅是16.5%,低於臨近地區,實際擁有增加利得稅以為全民退休保障提供資金的條件]
  • 福利主義抬頭:香港如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將會令福利主義在香港抬頭,將會要求政府給予更多社會福利,長遠拖垮政府財政,步歐洲福利主義拖垮國家經濟的後塵。[駁論:這明顯是過慮了,首先香港市民普遍較為理性,並不會要求不合理及對整體社會不利的政策,由市民普遍反對政府派發現金,希望政府集中資源發展經濟可見一斑。另外政府也擁有政策的決策權,加上在可預見的將來香港都難實現真正完全民主,即使社會出現更多福利訴求,也不會出現歐美民主導致福利主義出現的情況]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爽通識:全民退休保障制度》

五、全民退休保障的7個疑問

一、隨收隨支制度容易破產? (「隨收隨支」即下一代人供養上一代人)

  • 隨收隨支是指現時長者的需要由現在年輕一代支付。現在香港大多數與長者有關的開支都是隨收隨支性質,例如長者去公立醫院看病,是由這一代人的稅款支付大部分成本。不論你喜歡與否,這些制度都將繼續存在,而隨收隨支制度穩健與否,關鍵在於供款與支款水平是否合理。

二、很多歐洲國家,如希臘因為搞全民退保而破產?

  • 以希臘作類比根本並不恰當,希臘的退休保障制度分為基本退休金與工資掛鈎退休金兩部分,現時主要是後者出現問題,出問題的基本原因是支付水平過高,市民領取的退休金甚至比退休前工資還要,年期不夠的市民則一分錢也拿不到,結果是把財富從工齡短的市民轉移向工齡長的市民,並不公平。
  • 現時民間倡議的全民退保制度,是每人領取劃一基本水平退休金,與希臘出問題的制度根本不能比較。如要比較,應與其他國家的基本退休金制度比較,如新西蘭,一般來說這些制度的收支狀况都十分穩定。

三、隨收隨支制度已是明日黃花,不符世界趨勢?

  • 隨收隨支制度現時仍是全世界、特別是發達國家的主流,而個人帳戶制度多只是作為輔助性質。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報告,經合組織34 個成員國,只有13 個有推行強制性的私人退休制度。

四、窮的工人要供款(或納稅),富的長者卻可領退休金,窮人無「着數」?

  • 主流經濟學家或保險業者,分析退休制度的切入點,往往是以精算模型計算不同人士的供款與支款,再計算哪個制度對哪些人較為「着數」,但退休制度對市民來說,除了是一堆金錢數字,更是一份社會契約,當中包含對自身公民身分的想像。

五、如人人都可拿退休金,便不願為自己退休的儲蓄作準備( 即有道德風險)?

  • 與此推斷相反,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的道德風險理論上較低。需審查的退休制度其實帶有負稅制性質,即是市民退休時收入或資產愈高,所得的退休金便會愈少,因此基本上並不鼓勵退休儲蓄,更不鼓勵退休後有其他收入(如繼續工作)。如子女的供養亦列入審查範圍,則亦變相鼓勵子女不供養父母。明顯例子是以現時綜援制度,如父母領綜援,子女給予父母的供養需全數扣除,結果有時基層子女希望給予父母一二百元零用錢以顯孝心,亦只有望之而卻步。

六、供養父母是中國傳統美德,全民退休制度將破壞此傳統?

  • 新近有關退休制度的研究,愈趨強調退休制度需配合不同社會的經濟文化環境,有論者認為供養父母是中國傳統美德,把供養責任推給政府,並不符合國情族性。
  • 然而,中國人照顧父母、以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傳統,正是推行全民退保背後的文化土壤。隨收隨支式退休制度的基本原則,就是讓有工作能力的年輕一代,支援沒有工作能力的長者,這與中國傳統敬老文化一脈相通,正是這種敬老文化的具體體現。

七、全民退保供款多少都拿一樣退休金,有違多勞多得精神?

多勞多得是退休制度的重要原則,卻不是唯一原則。退休制度主要有兩大功能,一是確保退休後能維持原本生活水平,另一功能是確保所有長者退休後能有基本生活保障。綜觀不同國家的退休制度,前者多靠與薪金掛鈎的退休制度支持,即退休前收入愈高的人,他們付出的供款也愈高,退休後的退休金亦愈高。基本保障功能則是靠基本養老金支持,即讓所有長者大致領取劃一的養老金(部分國家會扣減富有長者的金額)

相關問題:

  1. 面對人口老化所帶來的挑戰,香港政府及青年人可做些什麽?解釋你的答案。(卷二題型)

概念詞語:人口老化、權利與義務、公民意識、生活素質、青少年與自我發展、身份認同

  • 能提出多樣化的可行方法,讓香港政府和青年人面對人口老化所帶來的挑戰
  • 能全面及清晰地解釋所作出的提議及它們如何面對人口老化所帶來的挑戰
  • 能廣泛及適當地使用既有知識或概念
  1. 人口老化將會為社會帶來什麼影響?

概念詞語:醫療開支、勞動力、社會的競爭力、經濟發展

  • 增加醫療開支:大部份的長者會尋求公營醫療服務,包括預防、治療及長期護理等,涉及龐大的政府資源
  • 降低勞動力:長者的勞動力較低,若人口老化問題嚴重,將會影響社會的競爭力及經濟
  • 增加在職人士壓力:老年撫養率十分高,對在職人士造成經濟及心理壓力,影響社會的持續發展

人口老化將會為香港帶來甚麼影響?

oldmen

議題:人口老化將會為香港帶來甚麼影響?

*須以從XX方面作分析,例如:從政府的醫療開支方面,因人口老化而大幅上升,增加政府的財政壓力。

*溫馨提示:請善用本網的搜尋功能

*不可只是複製貼上,要用自己的文字連貫成文,字數需在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