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行是中港矛盾的主因?

同意「自由行是中港矛盾的主因」
1.自由行嚴重影響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零售業越來越興旺,不少傳統購物區的商舖小商戶因難以負擔高昂租金而被迫結業,又或把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取而代之的是以自由行旅客為銷售目標的連鎖式電器店、珠寶店、化妝品店、藥房等,不符合本地市民的需要,物價上升,甚至出現產品缺貨的情況,並衍生出水貨客、以至公共交通運輸系統不勝負荷等問題。

2. 兩地的生活方式有差異,部份內地人的行為惹人反感。雖然內地的生活水平隨着經濟改革得到提升,但公民的素養仍有待改善,如不懂禮讓、插隊,甚至觸犯香港法例(如在港鐵車廂進食等)等,這些行為都令部份港人反感,認為自由行的行為並不文明﹐以致港人身份認同感下降。

不同意「自由行是中港矛盾的主因」。中港矛盾由多個原因導致,除了因自由行計劃衍生的各種社會問題(如水貨客問題、「雙非」媽媽導致的床位短缺問題、「雙非」兒童的居港權和教育問題等),政治矛盾亦是導致中港衝突的重要因素。

1.自由、民主、人權、法治、誠信透明等都是香港的核心價值。然而,近年中央政府不斷干預香港事務,不少人都擔心香港的核心價值正受到衝擊,如中聯辦被指介入特首和立法會選舉;香港的遊行、示威自由屢遭打壓;又例如,部分傳媒人在報道李旺陽等敏感事件上有自我審查之嫌,香港的言論自由的空間正不斷收窄。另外,2012年的國民教育風波令不少人認為這是中央政府要求特區政府完成的「政治任務」,事件在社會引來極大的迴響。不少人都擔心香港的核心價值和一國兩制正受到衝擊,認為中央把內地的一些政治價值觀強行加諸在港人身上,並對中央政府以至內地的人和事抱持負面印象。最終,這些政治事件導致嚴重的中港矛盾。

2.兩地的文化差異亦導致中港矛盾。由於中港兩地的不同發展,令兩地的生活方式有明顯的差異。自從自由行實施後,香港和內地人的接觸越來越頻繁,自由行計劃暴露了兩地生活方式和處事手法的差異。不少港人都希望維持原來的生活方式,不願意接受內地的一套文化。從這一個角度看,自由行只是突顯了中港兩地的文化差異以至矛盾,而非導致中港矛盾的主因。

自由行引發本土主義,反水貨運動激發中港矛盾?

2015 鏗鏘集:反水貨客少年 (從青年人的角度探討手貨問題。)

RTHK-鏗鏘集-下一站上水-2012-12-31 (分析水貨客帶來的民生問題。)

IMAG1374[1]

[圖片]2014年3月8日,有網民在旺角發起遊行,以文革年間紅衛兵的打扮,高舉中國國旗,公開呼籲內地來港消費的旅客,丕要被資本主義迷惑,建設中國應用國貨,中國人應飲中國奶,愛國應該回鄉消費,以諷刺手法,「曲線」以要自由行不要來。

概念詞語:

  • 本土主義:即以本土文化為其主要意識,抗拒外來文化或中央政府的指令,主張本地優先的政策,拒絕國家主義。本土主義抬頭,很多時都會涉及排外情緒,為了宣洩,很多時為做出激進的行為,如「驅蝗行動」。
  • 激烈抗爭手法:部份示威者認為,過往的和平集會、遊行請願,政府未有正視,作用不大,因此有人以激烈抗爭手法(如喝罵走水貨客、踢行李箱),強調運用「勇武」的手段達到目的。

背景

近年內地開放自由行訪港,市面多了內地人,港人感到街道擠逼,公共交通工具覓位困難,餐廳和零售商人頭湧湧,難免會覺得香港鬧市「被佔領」,情緒易生反感,與習性不盡相同的內地訪客交往易起衝突,掀起中港民間對抗情緒。香港商人為迎合自由行市場,商業模式漸趨單一化,加上部份自由行人士在港發生的不良行為、「雙非」兒童等問題,香港人感到實質威脅,部份香港人希望直接對抗大陸化,更有意見認為,近年本土主義興起,與部份港人拒絕與內地融和有關。

從抗議自由行看香港民主運動的轉變

自80年代起,香港的民主運動抱有「大中華主義」,雖然不滿中共政權,如民主黨提出「平反六四」、「結束一黨主義」等主張,但都不會提出中、港分治,甚至獨立。

隨著2003年起的自由行政策,加上國內負面新聞不絕,以理性手法爭取民主的民主黨的實力削減。 大約在2010年起,部份港人對國內人士抱有不滿情緒,激進民主派如人民力量、社民連,得到不少港人認同抗爭手法對抗港府、向中央政府表達不滿。

年輕一代的香港本土主義者,則開始認為不斷和內地融合,才是今日香港一切問題的根源,因而提出「香港自治運動」,希望與中國劃清界線,甚至舉出港英殖民地旗幟表示對殖民時代的懷念。因此,近期的「驅蝗行動」、到「愛國愛黨大遊行」,不能單以不滿自由行帶來的問題來看,還要認識本土主義才能幫助分析。

限制自由行的負面影響

限制自由行勢對本港經濟民生帶來極大衝擊,皆因本港經濟支柱不是太多,而是不足,主力靠金融、旅遊業撑起,發展創意產業、創新科技等成效未彰,傳統支柱如物流業,又被內地及新加坡超趕。

若中央對自由行設限,恐衝擊本港旅遊業以至餐飲、零售、運輸等多個行業,影響數以十萬計從業員生計,勢令本港經濟添壓力。

如何紓緩港人因自由行產生的不滿?

短期紓減港人壓力措施

如促港鐵提供不同時段的票價優惠,以分流乘客,紓緩繁忙時間擠擁;

並需要和中央商討優化一簽多行為一日一行,在不影響正常旅客和商務客下,限制水貨客,減低水貨客對港人生活的衝擊。

—新聞—

【太陽報專訊】【本報訊】繼2014年2月「驅蝗行動」後,昨再有約百名網民發動「真心愛國愛黨大遊行」,奇裝異服諷刺內地旅客湧港搶購外國貨品,不支持國貨。部分遊行人士造型特別,裝扮成「紅衞兵」,在旺角狂奔,每當經過藥房或珠寶鐘錶店,就向店內的內地旅客大叫「愛祖國,用國貨!」,有內地旅客被嚇走,商戶生意一度停頓。有旅遊業相關業界人士指,港府應研究收緊「一簽多行」或在旅遊旺季控制訪港旅客人數,紓緩中港矛盾。

內地遊客被嚇走

遊行人士昨午在旺角登打士街休憩處集合,他們手持國旗、中共黨旗及《毛語錄》,部分人裝扮成「紅衞兵」,先以粵語唱國歌,再起步出發,但期間警方因為需要疏導交通而截龍,引起遊行人士不滿,雙方一度衝突,有人衝出馬路,場面混亂,參與遊行的社運組織熱血公民成員黃洋達更宣布遊行「結束」,遊行人士遂無視警方警告,分成數批在旺角各處亂竄。

「愛祖國,用國貨!」遊行人士分別在旺角行人專用區、豉油街、彌敦道等示威高叫,當經過藥房或珠寶鐘錶店,便指罵店內的內地旅客,諷刺他們湧港搶購外國貨是漢奸,警方築起人鏈把雙方分隔,有內地旅客被嚇跑,對來港消費卻被喝罵感無奈,有店舖因有遊行人士闖入而令生意停頓,令商戶大為不滿。

遊行人士在傍晚約六時才漸散去,對於遊行影響商戶,黃洋達指若遊行不痛不癢,難以引起政府關注,遊行發起人梁爽則指遊行路線是預先安排,對一度被警方攔截感遺憾。

就香港接連發生針對內地旅客的遊行,海洋公園主席盛智文昨指,港府可研究在旅遊旺季如農曆新年時,控制訪港旅客人數,又認為應就每區特色做好本土旅遊,才是持久旅遊發展模式。立法會議員方剛則指應考慮收緊「一簽多行」,減少港人怨氣。

參考資料 : http://stedu.stheadline.com/sec/sec_news.php?aid=1625&cat=8&subcat=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