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與現代社會–中國傳統家庭觀念已不合時宜?

中國傳統家庭制度的特點

‧    整個家庭的血緣關係以父系一脈為紐帶,父親在家庭中權力最大,在家庭中擔起重大的責任。

‧    傳統家庭特別重視父子關係,男性的地位也比女性為高。

‧    傳統社會以家庭為本位,家庭及宗族的利益比個人利益重要;個人努力不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而是為了光宗耀祖。

‧    宗族制度,提指同姓、同祖、同一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組成的羣體;族內編有族譜、建有祠堂、置有族田。

中國傳統家庭的功能

‧    儒家思想的倫理觀是中國傳統家庭的主導思想,提倡「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就形成了傳統家庭中的一些獨特的功能。

‧    經濟支援:中國一般的傳統家庭以農業為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家庭經濟,家庭供給家庭成員了衣、食、住、行等方面之所需。

‧    宗族繁衍:中國傳統家庭倫理崇尚多子多福,主要目的是為了確保有人繼承香燈,使宗族得以承傳下去。其次,是使父母老有所養,安享晚年。還有就是有利於農業生產。

‧    社教化: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包括傳授生活規範、灌輸道德觀念、教導讀書識字、培養工作技能等,希望孩子多受教育,取得功名,光宗耀祖。

‧    其他功能:主要保護家庭或族人,對抗外來威脅;為成員提供經濟援助,提供生活保障;家庭或族內成員會在閑暇時聚首一堂,耍樂唱和,一起娛樂消遣,增進感情。

傳統家庭觀念在現代社會中所受到的衝擊 ***

‧    集體主義對個人主義: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個人的利益和對事情的看法。但重視家庭義務和家庭關係的特色沒有明顯減弱,家庭成員仍會守望相助。

‧    權威主義對平權主義:夫妻地位越趨平等,孩子的意願也漸受父母的尊重,所有家庭成員均有責任處理家庭事務,講求大家的協商和合作。

‧    精神主義對物質主義:現代家庭仍主要以精神、倫理作為維繫家庭成員關係的憑藉,仍然講求和睦相處;但也往往在個人享受與家庭關係上產生矛盾,引起衝突。

‧    家庭的社教化對非家庭的社教化:相對於學校、傳媒、政府宣傳、宗教團體而言,家庭仍然具有很大的社教化功能。

‧    生產及分配對消費及閑暇:現代人多外出打工,或經營生意,家庭普遍已失去生產和分配的功能;現代家庭主要以消費、閑暇作為家庭的主要活動。

人際關係–戀愛暴力


1.戀愛暴力的定義

  • 對伴侶在身體、精神、心理、言語等過度控制或攻擊
  • 如用親密照威脅女友復合

2.戀愛暴力的成因:

  • 誤以為愛即是佔有
  • 角色定型:男尊女卑
  • 自我形象低落,不懂反抗。

3.避免戀愛暴力:

  • 獨立思考能力
  • 尊重伴侶

戀愛暴力的定義:
戀愛暴力一般定義為凡在戀愛關係中,一方針對另一方而作出的過度控制或攻擊行為,包括藉著言語、身體、心理情感及性關係等形式出現便可稱為戀愛暴力。

戀愛暴力近年在青少年間愈見普遍。很多人會在戀愛關係中向伴侶在言語上,身體上甚至精神上以暴力對待,以求達到一定的目的。這種暴力不一定限於對身體上的傷害,有時可能是行為及思想上的控制,令對方感到羞辱、受到威脅或恐懼之中,有時亦會涉及性暴力。若有人利用戀愛的關係,向情侶或前任的情侶作出性方面的侵犯,例如要脅或強迫對方發生性行為,以親密照片或性私穩取得利益或控制對方,或私下發放對方的裸照等,便屬於戀愛性暴力。

戀愛暴力的成因:
青少年從流行文化中,往往誤以為愛等於對另一人完全的服從或佔有,愛對方便有責任滿足對方的性慾等,不知道尊重與包容才是真正愛的表現。與此同時,社會上兩性角色的定型,例如男方一定要完全佔有女方,女方一定要完全服從男方等,都影響著他們與伴侶相處的模式。當伴侶沒有好好演繹這些傳統的「角色」時,對方一時難以接受,便會釀成戀愛暴力。

此外,若青少年在成長環境曾受暴力對待,欠缺了良好溝通的示範,又或是自我形象較低,在戀愛關係上傾向扮演服從的角色,亦容易令他們在自己的戀愛關係中選擇以暴力解決問題。

避免戀愛暴力:

青少年要學習正視戀愛暴力的問題,並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懂得對時下流行文化和不平等的兩性關係作出批判。此外,我們必須了解談戀愛不是只為了滿足其中一方的需要,愛情本身包含對伴侶的尊重、包容和為對方設想;健康的愛情關係應該讓人感到和諧及溫暖,戀人之間也有各自的生活空間和發展步伐。

通識考試(卷一)資料回應題答題技巧

資料回應題當然以資料為重心。根據考評局的樣章試題,資料回應題的資料部分有以下特色。資料數量方面,有一至三則不同類型。以一則為例,屬於文字對話,涉及不同觀點。兩至三則為不同角度的不同類型資料,也有不同的觀點。資料類型方面,有多種不同類型的資料,包括文字對話、新聞報道、圖表、海報等。簡單來說,考核的形式包括文字、數據、圖片等。資料取材方面,包括自擬對話、大學調查、網站文章、報紙文章、政府部門資料等。因每題時限為40分鐘,因此資料分量也不會太多。以文字資料為例,只是數百字為主,不會超過兩段。

仔細審閱資料內容,文字資料大概佔三份之二版,包括簡述不同事件、不同持份者或評論者的觀點及立場。數據資料主要反映某種趨勢及現況。圖片資料十分簡潔,通常只帶出一種情況或事件。除自擬對話外,其他資料也會列明出處。根據資料出處分析,資料出處也多元化,不會集中一大類。網址資料則沒有仔細列明詳細網址,只交代是出自網站名稱。

資料回應題問題方面,問題數量方面,每題有3至4問。在40分鐘內,不會超過4問。問題取向,每問圍繞一個特定主要概念。考生能掌握這點,便不會離題萬丈。問題分題方面,首一、二問主要考學生理解資料的能力,分數為2-6分,不涉及跨單元問題。最后一問主要考學生貫通資料及所學能力,以及提出相關立場,分數多為6分或以上,多涉及跨單元問題。考問能力方面,問題大多要求從資料歸納、理解中找到答案或觀點,鮮能直接從資料中抄錄答案。

了解資料回應題的資料和題目性質后,大家如何準備及應試呢?準備方面,大家當然要明白這科的特點,是議題性、跨學科性、時事性、爭議性、概念為主等。因此,大家不可活在深谷中,不理會本港、國家及世界發生什麼大事。其次,要明白資料是反映議題的爭議性概念,找到其中重要概念可說是答題成功了一半。第三是基礎知識與恰當運用。通識教育科是奠基於基礎知識,再運用恰當的分析方法。第四是善用時間,嚴謹組織,寫出最佳答案。

應試四步驟

應試方面,簡單來說有四部曲。

第一是審題。審題是取分的關鍵。資料回應題的問題都有關鍵用詞,答題時需要將關鍵用詞多加解釋,給予定義說明,才能夠為題目定位,再作深入分析。缺乏審題可引致離題,偏離重心。大家可針對審題后所得的關鍵用詞,即題目考問的主要概念。根據題目要求,思考不同的分析角度,盡量多角度分析題目,例如:正反立場、不同角色、不同范疇等各方面支持自己的論點。缺乏多角度會使論述單一化,欠全面剖析。

第二是組織。一般答題分為引言、正文、結論三大部分。引言部分必須做到交代立場、定義題目關鍵用詞。內容部分可分為主題句、內文、結段句等。主題句是清楚交代該段落的論點,亦應清楚回應題目的關鍵用詞。內文則圍繞主題句提供數據或事例,并加以深入分析。結段句則總結該段的要旨重心。結論部分是總結全文,重申本身立場,亦可作前瞻式總結。

第三是分析。作答先要解讀資料的重心。這則資料的重心概念是什麼?一定要找出!選取各個角度論點后,便需要配合事例加以支持論點,加強說服力。否則,缺乏論點的答案便會空洞無物。因此,大家要將平日所學,在此深入舉證。不少同學誤以為通識教育科是空談的科目。其實,這是誤解。要有充分的舉證,有多方的析論,才有完美的答案。

第四是時間。時間分配是十分重要。一題資料回應題作答時間是40分鐘,善用40分鐘十分重要!大家要配合分數安排來分配作答時間。多分便用多點時間來回答,少分便用少點時間來回答。以第二題的資料回應題樣本為例,全卷為20分,平均1分用2分鐘來回答。該題有兩分題。第一分題佔8分,第二分題佔12分。因此,第一分題可考慮用16分鐘來回答。第二分題可考慮用24分鐘來回答。這種計算方法已包括閱讀資料及分析資料的時間。如果不用這方法,可考慮用5分鐘先閱讀資料,針對題目重心劃下要旨;餘下的35分鐘再按比例計算作答時間。

簡述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

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關係,有點麻煩又不會太麻煩,就像師兄師弟的關係,兩者的理念相同,不過手法與等級不同。兩者都是針對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盛行,而資本主義的特點是奪取別人的財富或勞動力來壯大自己,所以出現「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不公平情況。因此,馬克斯等人提出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就是要針對資本主義的弊端(可見中國在改革開放前與美國抗衡是有基因遺傳的),以圖為人類建設烏托邦世界(烏托邦即完美)找一條出路。
經濟理念:「社會主義」是「按勞分配」,簡單來說是人民所得的與付出的勞動時間成正比;「共產主義」則是「按需分配」,政府按照人民的需要「分配」物資,理論上是不用貨幣。
等級方面: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作為同一社會形態的兩個不同發展階段,「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當社會主義發展成熟時,必然會邁向共產主義。
  兩個階段都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消滅了剝削制度;人民是社會的主人,享有管理整個社會事務的權力。
  這些共同點表明,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共產主義因素。因此,社會主義社會的不斷完善、發展,必將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準備條件。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過渡,是由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決定的,是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起作用的結果。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國家中央集權,由上至下帶動人民為社會生產,人民平均國家發展的成果,消除貧富懸殊,富人不用付出勞力而享受奢華,窮人付出勞動力卻被剝削的不公狀況。理論上是美好的,但現實是行不通。
  不容許人民擁有私人財產(如置業)及消費享受(如買名牌手袋、手提電話),所有福利及日常用品由政府分配,而人民沒有選擇升學就業的自由,人民像國家大機器中的小配件,美名說所有人對國家都十分重要,但實際是每個人都只是國家的工具,沒有獨特性,對未能沒有盼望,因為勞動只為國家。每人無論勤力與否﹐都是吃同一「大鑊飯」,生活條件相若,這樣國家經濟便會失去動力。
  鄧小平早在1975年8月就指出:“堅持按勞分配原則。這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始終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不管貢獻大小、技術高低、能力強弱、勞動輕重,工資都是四五十塊錢,表面上看來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實際上是不符合按勞分配原則的,這怎麼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
  幸好鄧小平能提出改革開放,不然,中國現在還是停留在六十年代。

生物燃料-能源危機的救星?巴西─乙醇大國

關鍵詞:全球化、再生能源、可持續發展、生物燃料

生物燃料可解能源危機?文匯報 2010年3月1 日

聯合國在2005年發表《達成千年發展目標所面臨的能源挑戰》報告書,內容強調可再生能源在改善人類生活方面佔有重要作用,並進一步指出生物燃料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係密切。但近年不少研究對使用生物燃料的成效存疑。究竟生物燃料對人類生活質素的影響孰優孰劣?

資料一:生物燃料定義

生物燃料泛指任何源自生物質的燃料,屬於其中一種可再生能源。根據這個定義,生物燃料包括源自以下物質的液態或氣態燃料:農產品、動物廢料、工業有機廢料、林業有機廢料、家居有機廢料及其他有機廢物等。

生物燃料發展的3個階段

第一代 由糖、澱粉、植物油、動物脂肪等原料提煉,以產生液體燃料為主,尤以乙醇(ethanol)最為普遍(按:可從玉米中提煉),它可取代汽車使用的化石燃料(如汽油)。

第二代 從非糧食農作物中提煉,包括稻草、麥梗、木材、糞便、廢水、廚餘等,主要生產纖維素乙醇(cellulosic ethanol),生產成本較乙醇高。

第三代 使用藻類作為生產原料,據科學家說,這是低投入而高產量的能源。但仍在實驗階段,並未進行商業性大量生產。

資料二:生物燃料好處

減污促經濟 效益勝石油

全球各國重視開發生物燃料的原因有以下3個:

1.確保能源供應穩定-石油能源是全球許多國家的主要能源,但石油是一種不能再生的能源,需要花上數千年時間累積而成。相反,生物燃料的原料取材範圍較廣,還是一種可再生能源。故開發和使用生物燃料可減少對石油的依賴。

2.減少空氣污染-燃燒生物燃料時所釋出的毒素和碳排放量,相比化石燃料明顯較低,對減少空氣污染甚有幫助。

3.促進經濟發展-開發生物燃料,需大量農產品,能帶動農林業的發展,增加對農業勞力的需求,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發展帶來巨大經濟效益。

資料三:生物燃料的應用

各國應用情況

巴西 :巴西政府於1976年開始推行30年的乙醇燃料發展計劃,直至2008年,巴西成為世界生產乙醇燃料的第二大國,同時亦是全球出口乙醇燃料的最大國。

美國:主要以玉米作為生產乙醇燃料的原料,於2005年更超越巴西成為全球生產乙醇燃料的最大國。

法國: 截止2006年,法國是歐盟的第二大生物燃料消費國家。

瑞典: 大力推動汽車及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生物燃料,但瑞典所用的生物燃料主要是從意大利和巴西入口的。

德國: 截止2006年,德國是歐盟組織的最大生物燃料消費國家。

想一想

1. 試從能源、環保和經濟三方面,解釋各國發展生物燃料的原因。你認為哪一方面的因素影響最大?

*  *  *

資料四:生物燃料短處

誠然,生物燃料確實為傳統能源應用所帶來的危機提供解決和發展的新方向。但有不少研究指出,全球大量生產和使用生物燃料,將要付上沉重代價。 

1.全球糧價急升-近年,美國對由穀物提煉的生物燃料乙醇的需求急劇上升,導致全球糧食價格在2006年底至2008年間,連創歷史新高。《衛報》在2008年披露的一份世界銀行報告稱,由於美國和歐洲各國政府對生物燃料的需求持續上升,導致全球糧食價格上漲75%。根據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UNFP)的數據顯示,自2008年起,世界飢餓人口數量超越10億。  

2.造成環境污染-使用生物燃料雖可減少汽車及飛機的碳排放量,但有研究指出,在生產過程中,種植農作物和提煉生物燃料所用的機器,卻大幅增加碳排放量。加上在提煉生物燃料時,需耗用大量水,造成全球水資源緊絀;同時亦會產生大量氣味,影響空氣質素。

想一想

1. 試以生物燃料為例,說明發展可再生能源可能遇上甚麼難題。

2. 你認為發展可再生能源能否緩和全球爭奪能源資源的緊張關係嗎?

知多一點:

巴西是生產及應用乙醇最廣泛的國家。2008年,巴西有370個生物燃料工廠,估計至2012年增加至超過400所。表三顯示,儘管近年有其他國家加入生產及使用乙醇的行列,令巴西所佔的全球份額有所下降,但該國仍佔相當大比例。

購買雙燃料汽車提供稅務優惠

巴西的加油站提供汽油及乙醇燃料,而且後者價格只是前者一半。該國政府更為國產的汽油/乙醇雙燃料汽車(FlexCar)提供稅務優惠,吸引更多人使用。而即使是汽油,巴西政府亦規定需加入一定比例的乙醇,從1977年的4.5%增加至2007年的25%。

發展生物燃  7萬平方公里林地被毀

廣泛使用乙醇令巴西有效抵抗油價上升所帶來的壓力;但生產乙醇的代價亦相當沉重。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在2006年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2003至2006年,巴西有7萬平方公里的林地被摧毀,單是2003至2004年,就有相當於一個比利時面積大小的林地消失。

短評:

面對化石能源(如石油、煤)將有用光的一天,而且這些化石能源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因此生物能源(如由粟米提煉汽油)是近年新興的替代能源的熱門話題。可是,由於生物能源來自農作物,不少發展中國家的農民,為了賺取更大利潤而轉種這些可轉化為生物能源的農作物,不但將大量樹木砍伐改為農田,更造成糧食短缺,推高糧食價格,使發展中國家的人民難以負擔。

三農問題

何謂”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 實際上,這是一個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測重點不一,必須 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係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 關係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

1. 農業問題: 主要是農業產業化的問題。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形態,農業的 購銷體制不暢是農業不能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常常聽到農民兄弟抱怨種了東西賣不出去 或賣得過於低廉,根子在沒有遵循市場規律。產供銷形成一條龍是當前農業在市場經濟中大有 作為的一著好棋,黨和政府在創設”產─供─銷”鏈條的活動中起著關鍵作用。農業產業化的另一 個問題是中國農業目前基本上屬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沒有形成規模經濟。加入世貿組織 後,如何應對國外的集約型農業的挑戰?這將是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面臨的嚴峻問題。中國 應在解放剩餘勞動力的同時,通過加快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拋棄小農經濟的自給 自足,迎接入世挑戰。

2. 農村問題: 目前突出表現的一個問題是戶籍制度改革。以往戶籍制度將城鄉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鄉之 間經濟發展、文化水準的較大差異。這種戶籍制度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 要,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已經受到理論界的一致質疑。目前,各地興起的戶籍制度 改革紛紛向這種不合理的制度”開刀”,希望能夠借此進一步解放農村剩餘勞動力。但需要前瞻 的是:戶籍制度改革以後,解放的剩餘勞動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導,形成的移民潮會 給社會治安造成相當大的壓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驟需要控制,小城鎮是消解城鄉二元對立、 改革戶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3. 農民問題: 可以分為素質和減負兩個問題。農民素質問題,主要是指文化素質。據統計,截至2000年底中 國義務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蓋率達到85%,在普九未能覆蓋人口中,農村人口占大多數。同 時,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隻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錯誤觀念指 導下形成的便是”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惡性循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沒有一定文化素 質的國民如何與強國競爭?因此,提高農民素質是富民強國的重要舉措。 農民問題的另一個重大問題是減負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再三強調要減輕農民負擔,但個別地 方”令不行禁不止”–農民負擔照原樣,引發農民抗交國稅和集體上訪等事件發生。農民負擔重直 接影響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民負擔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夠,目前還有些地方 政府部門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飯的人不少”。因此,減輕農民負擔首先應該考慮加大力度進 行機構調整,減員增效,把農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資料來源: http://chinabiz.mpfinance.com/cfm/content2_hz.cfm? TopicID=hzhk0d&Filename=3.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