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四級網上分享(試用)-性別定型

性別定型

m1w1

RTHK一念之間2 04 男孩娃娃 2013 6 4

RTHK-鏗鏘集-雌雄莫辨-2013-7-29


性別定型觀念:

  • 妄顧各種個人,社會和文化的因素,對某性別抱存固有想法。如:「男性都是進取積極,而女性都是多愁善感。」

性別定型觀念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 你有沒有試過:-1.利用女性的身體,或把女性描述成情慾對象,以作招徠?-身體物化2.以女性的身體,或特定部位作為取笑對象?3.視某些能力,如分析能力和體力,為某性別專有?4.將女性和男性角色局限在特定的家庭角色(如﹕賺取收入,照顧家庭) 和職業中(如﹕護士,工程師) ?

同學請選擇以下一項進行網上分享(請用WORDPRESS戶口,如沒有請輸入全名):

1.[發表意見]你認為香港性別定型的情況嚴重嗎?試舉例子。

2.[轉貼撮寫]性別定型的情況。

討論:香港應否推行強制器官捐贈?

ed0409b2

(資料來源:文滙報09/04/2013)

參考:「器官捐贈」動議辯論(只發中文稿) – 香港政府一站通

議題: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為解決本港器官不足的問題,港府應執行『強制捐贈』器官」?解釋你的答案。

每同學需提出意見,每個意見約200字。

 

人口老化將會為香港帶來甚麼影響?

oldmen

議題:人口老化將會為香港帶來甚麼影響?

*須以從XX方面作分析,例如:從政府的醫療開支方面,因人口老化而大幅上升,增加政府的財政壓力。

*溫馨提示:請善用本網的搜尋功能

*不可只是複製貼上,要用自己的文字連貫成文,字數需在200字以上。

 

香港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

相關概念: 身份認同、身份、歸屬感、國籍。

根據調查發現,近年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傾向以認同自己為香港人為主,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有下跌的趨勢。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份,經過百多年的英國殖民統治,回歸中國已十五年,為何不以中國人的身份為傲? 是香港特區政府的身份認同教育推動不力? 還是有其他原因驅使香港人不願作香港人?

大家有沒有想過,自己的身份是甚麼,香港人?中國人?香港的中國人?中國的香港人? 再追索下去,究竟香港人及中國人的定義是甚麼? 假如沒有中國血統的外國人,他們長居在香港又算是甚麼人?

思考方向:

1.為何香港人的中國身份認同有下跌的趨勢?

2.香港人在甚麼時候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感較高?

3.香港人的中國身份認同感低會出現哪些影響?

4.有何方法提升香港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感?

*** (每人發表不少100字文章一次,回應同學不少於50字一次)***

參考資料:

香港大學民意調查網站 (內有身份認同調查數據)

通識爽教室: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誰是香港人?單元二:今日香港

s4暑期討論_題(1) 你對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簡稱德國科)的看法

照片由胡同學提供

課程宗旨:本科旨在透過提供持續及有系統的學習經歷,培育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幫助他們養成良好品德和國民素質,從而豐富生命內涵,確立個人於家庭、社群、國家及世界範疇的身份認同。本科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自主能力,使他們明辨是非,能夠作出情理兼備的價值判斷,並建立個人抱負及理想,對家庭、社群、國家與世界作出承擔及貢獻。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局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langno=2&nodeID=2397

就《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內容近日惹起爭議,有人藉機要求教育局放棄推動國民教育,教育局常任秘書長謝凌潔貞回應指,不能因某本教材未盡完善,就推論到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有問題,而且每個國家都會推動國民教育,例如外國的大學都會每天升國旗,這是民族傳承的體現,外界了解事件時,不應以偏概全。*資料來源:香港文匯報 2012年7月11日

教育局計劃於二○一三年至二○一四年,將「德育及國民教育」列為獨立科目,於全港中小學全面推行,事件卻引來各界爭議,有人支持,理由是課程可讓學生多角度認識祖國,加強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和歸屬感;亦有人反對,擔心課程會淪為政府灌輸思想的工具和「洗腦教育」。教協早前訪問近二千名中小學教師對國民教育意見,結果昨日公布,超過六成受訪者擔心這科會成為洗腦教育。

建議思考:
1. 香港有沒有需用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可參考教育局)

2. 香港推行國民身份認同教育是否合理?

3。為何不少香港人抗拒國民教育?

(發言100字最少1次, 回應50次最少1次)

討論區-香港隱蔽青年問題

 


背景資料:
「隱蔽青年」這個概念為日本心理學家齋籐環最早使用,指的是那些自我極其封閉的青少年。他們自覺一無是處,無所事事,害怕社交,終日困於家中,又被稱為「繭居族」。日本據說有隱蔽青年百餘萬,已經衍生成全民關注的一大社會問題。估不到,日本這股「隱士風」竟然飄洋過海,吹到了香港,並快速「本土化」,大面積地蔓延開來了。

「隱蔽」可分三個類:(資料來源: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第一類:完全「隱蔽」
即持續超過三個月與所有系統也沒有連繫,及沒有從事或參與。

第二類:「隱蔽」
即持續超過三個月與外在社會系統沒有連繫,但與家庭仍有連繫。

第三類:「隱蔽」邊緣
即過往三個月與外在系統及家庭作有限度的連繫,但行為上逐漸抽離。

隱蔽青年的原因:(貧困、低學歷,使青年難融入社會。)
  浸大社會工作系副教授黃昌榮指出,本港隱蔽青年現象多發生在低下階層,7成只有中三或以下程度,難以進入經濟就業體系和與社會連扣,被排擠在校園、消費活動、主流文化及勞動市場之外,而政府實施懲罰性的社會福利措施,也往往使這些青年被排斥在制度外。許多青少年於是減少、甚至中斷與別人交往,以應付人際關係、少發展機會和生活貧困帶來的挫折,漸漸成為隱青。

香港現況:青年事務委員會的數據顯示,估計本港在2009年約有11萬15至19歲青少年,處於既非在學進修,亦非待業或就業的情況,在這群失去前進動力的青年中,他們部分會以違規行為來表達對社會的不滿及控訴。不過,有一群沒有任何「反社會行為」的青年,他們喜歡長期躲在家中,不願意與其他人接觸。

隱蔽青年的日常生活模式:

1. 隱蔽青年並不是完全沒有「活動」的
2. 大部分都會在家中用電腦上網、看電視、聽音樂、做功課、看漫畫。
3. 有些也會尋找工作及學習機會,甚至會思考自己的未來。
4. 部分躲在家中的一角,甚至每天睡12小時或以上。

如何幫助他們?(不要急於逼他們改變,關懷及協助他們建立自信。)
  總協調主任應鳳秀表示︰「要有效協助隱蔽青年,主要是不要將他們以問題化的角度去處理,以致急於把他們拉出社會工作或讀書,年青人在這個成長過渡期可能需要空間去探索前路及有足夠機會去發掘潛能,我們應重點建立安全感及燃點希望,讓他們恢復對自己、對人及對社會的信任及希望,從而步出自我封閉的框框。因此我們的社工每次上門追擊時都會營造歡樂氣氛及送上一點小禮物表示關心,效果相當理想。」

協助「隱蔽」者「現身」建議方法:
1. 建立安全感,不要強逼青年,讓青年感到有人陪伴。
2. 肯定青年個人強項,推使重拾自信心及建立成功感。
3. 讓青年在安全環境下逐步作出改變。
4. 協助建立支援網絡,包括家庭、朋友等。
5. 鼓勵嘗試參與、燃點希望,擴闊生命視野。
6. 提供外界資訊,引發好奇心。
7. 協助青年規劃前路,認清個人發展方向,提升改變能量。
8. 提供多元化的出路及充分的發展機會。

延伸思考

  1. 隱蔽青年的生活模式對他們有何影響?
  2. 隱蔽青年會衍生什麼社會問題?
  3. 隱蔽青年的數目不斷增加,你認為與城市的生活條件有關嗎?

中四討論區-雙非嬰兒與香港醫療產業

 


 

 多段新聞報道剪輯-雙非兒童對香港社會帶來的影響

 


 

醫療產業:
  醫療服務過往被視為社會福利,與經濟發展無間。近年來,不少政府提出發展醫療產業,「產業」的意思就是牟利(賺錢),而這個產業能不但增加該行業的利潤,更帶會動社會經濟發展。香港在2009年提出發展六大產業(檢測和認證、醫療服務、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產業、環保產業,以及教育服務。)醫療服務是其中一項。醫療服務除了提供治療、康復服務外,更可發展藥物研發、臨床實驗等服飾。
  香港發展醫療產業,目標不止本地巿民,而是向外來人士(內地人、東南亞人士等),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當外地人來港接受醫療服務時,他們或有親人陪同,而這人士也要在港消費,因此這是醫療產業。

超連結:重新檢討醫療產業發展

 

 

 

公開討論區-題目: 立法規推行標準工時,試談談推行的利弊。

標準工時 : 標準工時是一種勞工政策,是由政府為僱員設立標準的工作時數,僱員若超時工作,僱主必須作出額外的薪金補償(即俗稱OT補水)。有些人會把標準工時的概念與”最高工時”混淆,”最高工時”是指政府規定僱員工作時數的最高上限,在任何情況下均不容許僱員的工作時數超過最高工時。

各地實行標準工時的情況:
1904年,澳洲的聯邦調解仲裁法庭(今澳洲工業關係委員會)把每週標準工時訂為48小時,並先後於1930年及1947年縮減至44小時及40小時同

參考網站:

淺談在香港推行標準工時的可行性

研究實施標準工時 – 林健鋒 (15/2/2012)

標準工時立法 支持反對參半

同學們﹐請試從不同持份者(勞工、僱主、政府等)去思考”標準工時”對就業人士的健康、家庭生活、僱主經營成本、勞資關係、中小企壓力等利弊進行分析。

除了發表意見,也請積極回應同學的意見。

只可用書面語,每次留言不少於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