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安全問題

概念詞:黑心食品、企業良心、食品安全、貪污問題、食品安全法、社會責任、

消費者意識、國際形象、國際合作、消費模式、官商勾結、檢測制度

解決中國食物安全問題的建議 [重要*****]

完整的建議題:在每點提出問題的成因>再提出解決方法>預期建議的成效> 預計遇到困難及解決方法。  以下是簡述解決方法。

[成立專責部門]

首先,中國政府應改善檢驗中國食品的措施,以防止商人出售黑心食品。過往中國有不同的部門負責食物安全,相關法律條文亦不少,但欠缺專責部門統籌,以致執法不一。中國政府在2013年成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簡稱食藥監局),專門檢驗中國生產的食品。他們不但檢驗食品的製造成份及食材來源,確保食品在生產過程中不會加入一些危害健康的材料,而食品公司應在食物列明詳細資料,即使日後出現黑心食品問題,專責部門可找出問題的根源。透過加強專責部門的職權,相信有助檢察中國食物安全的情況,有助改善中國食物安全問題。

[提高罰則]

其次﹐中國政府應加強對黑心食品商的懲罰,以阻嚇商人製造黑心食品。現時,中國政府對於黑心品商的懲罰不重,難以阻嚇商人製造黑心食品,所以中國食物安全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政府。現行《食品安全法》無論是與國外比較,還是從現實治理效果看,皆出現違法罰則過低、威攝力不足的問題。政府應加強修訂法案,針對違規的不法商人,增加罰款,吊銷證照和延長監禁年期,藉著懲罰降低對生產黑心食品的經濟誘因,有助改善中國食物安全問題。

[加強教育]

此外,消費者對於黑心食品的禍害未有認識,政府須透過教育民眾,提升他們的保護意識。巿場上有很多黑心食品的質量或安全水平欠缺監管,加上無論是食物供應或食肆的競爭很大,不法商人為了賺取利潤往往生產或購買黑心食品。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引導消費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識,例如鑒別假冒偽劣產品的知識,購買有信譽的食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改變過去只重價格不重品質的消費觀念,這樣有助改善中國食品安全問題。

 

[加強傳媒監察]

再者,政府應鼓勵媒體監察食品安全。由於食品生產涉及多環節,食品安全管制涉及多部門,如果只靠政府部門的監督和管制,往往無暇顧及,因此作為媒體應該充分發揮其資訊傳播者的角色。一方面要加強對非法生產商,不合格產品的披露;另一方面要加強公眾健康知識的普及,引導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應選擇正規的經營單位和有正規標識的商品,推廣安全健康消費。同時,還要引導公眾的道德意識,在宣傳途徑上結合各地的具體情況對有關部門的工作進行積極的配合。透過媒體監察,有助國民認識黑心食品的情況,從而提升中國食品安全。

[完善檢測技術]

中國現時出現不同的黑心食品仿真度高,不能單靠目測檢驗。 中國不少黑心食物如奶粉、雞蛋、米等,都是中國人日常食物用,黑心食品滲透率極高,但不易辦識。面對黑心食物問題,食品安全檢驗十分重要。不過目前有些檢測方法非常精細且花費很高,且需要熟練的專業人員,我國尚缺乏快速準確鑒定食源性危害因數的技術和能力,因此研究開發食品安全檢測技術與相關設備顯得尤為迫切。例如,改進檢測方法,改善食品檢驗實驗室的設備,加強專業人員的培訓,加快食物安全檢測等,完善檢測技術能有助中國政府監檢食物安全。

 

中國有害食品的影響

黑心食品問題引起中港矛盾

由於內地人來港重點搶購的是日用品,但日用品的銷售對象原本是普羅市民,當有外地人來搶購,就會出現供不應求現象。因此當港人生活必需品被搶,就會群起攻擊內地人。此外,中港矛盾的原因複雜,黑心食品引起的內地人搶港貨潮,只是其中一個供港人宣洩對內地人不滿的議題。

 

內地黑心食品問題分別對內地及港人的身份認同的影響

港人方面,這會加深港人的身份認同,因為這代表香港商品有質素保證;內地人方面,由於不少內地大城市日漸發達,例如上海及北京等,他們不會放棄中國人身份,但又明白內地法治、新聞自由、食品安全及醫療都不及外地,因此會出現中國人身份認同的矛盾,最終,不少人會在中國賺錢,但出外花錢的現象,甚至希望出外地醫院生兒女,務求享受外地的優越生活。

 

內地黑心食品對內地人民生活有何影響

這對民眾的健康帶來嚴重禍害,生產黑心食品商人為謀取暴利,就在食品加入不能食用的化學物,以取代需要成本購買的可食用物質,完全沒有考慮民眾進食後的傷害,罔顧人命。

 

  • 嚴重打擊中國食品製造業的發展
  • 嚴重打擊中國食品製造業的發展
  • 損害中國形象

 

精神健康

概念詞:壓力指數、輪候專科時間、醫護人手短缺、工時長、社交關係

香港市民精神健康狀況的模式:

  • 獨居者的精神健康狀況顯著較差
  • 住戶收入較低的受訪者的精神健康狀況較差
  • 無業及待業人士比有工作人士的精神健康狀況為差

香港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支援不足:

  • 香港對精神病患者提供的醫療支援不足。香港的精神病患者日益增多。然而,政府投入於精神科的醫療資源未能追上社會的需求,以致患者即使願意求助,也未能即時得到協助,有可能延誤治療。
  • 社會對精神病患者和康復者依然存有偏見。雖然香港社會愈來愈重視精神健康問題,但不少市民依然對精神病患者加上負面標籤。

香港醫療問題

概念詞:公私營醫療失衡、公私營醫療合作、人口老化、公營醫療服務、醫療保健水平

SmartSelectImage_2018-04-03-21-10-06

先給大家這個圖表,記住……香港是「全球最長壽的地方」,日本是第二名。工時長、貧富懸殊當然不是長壽因素。

同意香港醫療服務質素優良:

1.醫療科技方面,先進的醫療技術:

  • 2016年全球男女平均壽命最長的地區為香港,男女平均壽命分別達32歲及87.34歲,比日本、瑞士這些向來以人民長壽聞名的國家還要高,反映香港醫療保健水平優良(資料C);
  • 香港的癌症患者存活率及器官移植存活率,亦是全球最高之一,反映醫療技術達世界級水平(資料D)等
  • 制度方面:平等的醫療服務

2.香港市民不論貧富,都能獲得必要的醫療服務。而且不論身在何處,大都能夠在三十分鐘內抵達服務地點。各階層人士的醫療開支在家庭收入中佔的比例、抵達服務地點所需要交通時間、以及使用服務的多少大致相同。換言之,市民不致因為無力繳費或地理問題,而被迫少用醫療服務。

不同意香港醫療服務質素優良:

服務供不應求:

香港公營急症室服務輪候時間長,反映未能應付香港社會需求現況,往往要病人輪候多時才獲治療,構成延誤治療,加重病情的危機(資料A及B);

香港公營醫護人手長期不足,既降低香港醫療服務質素,也增加醫療事故風險,例如香港公營醫院副顧問醫生平日要花九成時間於前線診症上,沒有時間帶領及指導新入職醫生(資料B);

政策方面:「成本效益優先」醫療政策落後,香港公營醫院選藥側重價格便宜,而非藥效優先,也會打擊香港醫療服務的質素,例如一名心肌梗塞病人被處方一種幾乎全球都不再用的藥物,只有香港和非洲某幾個落後國家仍用,藥效比新藥遜色、副作用較大,但價錢便宜等,反映藥物亦會影響醫療質素。

 

新三座大山

新三座大山教育、醫、住房中國醫問題

概念詞:財政壓力、醫療通脹、人口老化、持份者反對、資源分配、自負盈虧、

醫療道德、公共事業、公益化

中國醫療體系出現的問題的原因—–緊記四字「自負盈虧」

現況

  • 對患者採取不必要的昂貴治療方式,令真正有需要的病人無法得到適切的治療。
  • 增加市民在醫療費用方面的支出,加重他們的負擔。

原因

  • 中國的醫院需自負盈虧,為了提高收入而無所不用其極
  • 醫護人員唯利是圖的價值觀,醫護人員只重金錢,漠視病人的需要。
  • 醫護人員只重金錢,漠視病人的需要。

醫院「全面公益化」的建議,中國政府在推行上可能會遇上的三個困難:

  • 政府承擔所有醫護人員的薪金,對政府的財政將會構成壓力。(不要說中國沒有錢,與國情不符)
  • 醫院「全面公益化」,將會損害不少醫護人員、藥廠的既得利益。
  • 中國幅員遼闊,東西、城鄉差距頗大,政策難以在短時間內制定及推行。

 

中國霧霾

概念詞:可持續發展、勞動力、生產力、競爭力、醫療及社會開支、細懸浮粒子(PM2.5)、
城市化、城市規劃、綠色經濟、全球治理、中國責任論

中國減排的障礙或困難

  • 國民環保意識低下︰國民欠缺足夠知識或環保意識,不了解燃煤、駕車出入的生活習慣對空氣構成的負面影響,以致在衡量之下以生活方便程度優先,使用散煤取暖或煮食,令碳排放量難以下降。
  • 政績工程礙減排進度︰部分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政績,不惜環境受到污染,容忍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企業排放廢氣,以換取地方經濟快速增長。
  • 經濟壓力下未能摒棄燃煤︰煤炭仍然是目前支持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能源,面對經濟轉型的政策,以及經濟下行的壓力。在尚未調整能源結構及推動可再生能源的情況下,中
  • 國難以在短時間內擺脫對燃煤的依賴。

中國減排的建議

  • 通過節能(如教育公眾),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 發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減低生產能源過程中的碳排放;
  • 調整國內經濟結構或產業結構,推動綠色產業;
  • 參與多邊合作減排︰2015年9月,中美兩國就氣候變化發表聯合聲明,落實國內氣候政策,兩國亦會加強雙邊協調,推動可持續發展及轉型至低碳經濟。

 

 霧霾天氣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阻力:

  • 拖慢生產效率:由於霧霾污染影響能見度,令部分海陸空交通工具因而大受延誤,甚至意外頻生,運輸系統癱瘓會令生產工序減慢甚至停止。此外,政府或要求工廠在污染嚴重的日子減產或停產,因此,霧霾污染拖慢生產效率,影響經濟發展,例如2014年底北京因舉行APEC會議而強制要求北京、河北及鄰近地區的工廠停工。
  • 增加醫療費用:空氣污染會令不少市民因呼吸系統疾病而須送院治療,從而令社會的總體醫療支出上升。當中部分長期疾病如肺癌、哮喘等,不但醫療費用高昂,更會令病人喪失工作能力,或須依靠社會福利救濟,增加社會支出。
  • 減少勞動力:空氣污染會令部分勞動人口過早失去勞動力,甚至提早死亡。社會的經濟動力亦會因此削弱。部分人可能留下需要照顧的父母或子女,加劇空巢老人、空巢兒童等嚴重社會問題。
     
  • 削弱國際競爭力:空氣污染嚴重,不但令跑手批評大會在嚴重空氣污染下,根本不應該舉行比賽,影響國際形象;更可能會令外資公司因沒有員工願意長居於污染嚴重的環境中,放棄或減少在中國的投資,長遠削弱中國的競爭力。
  • 內地霧霾已引發多地民眾的關注甚至抗議,會破壞社會安寧,甚至釀成連鎖效應,令示威蔓延至各省市,威脅政府管治。

 

中國政府解決霧霾天氣的問題的方法:

  • 中國政府可從法制開始,制定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之類的政策,並通過嚴密的監察,執行減排措施;
  • 中國大力發展工業,工業耗能佔中國能源總消耗量七成以上,而且不少工業都屬於高污染、高排放的行業,嚴重影響空氣質素。因此當局應該調整產業結構,加速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產業,從而減少空氣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空氣質素。政府亦可推動環保產業發展,加速可再生能源和環保科技的開發,緩減經濟轉型期間的損失;
  • 中國以煤為主要能源,潔淨能源的比例很低,加上煤炭的品質差,燃煤大量排放空氣污染物。因此,當局應全面檢討能源組合,增加使用潔淨能源的比例,如天然氣,更應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減少燃煤消耗,以助舒緩空氣污染的問題;
  • 內地汽車數目不斷上升,加上汽油品質欠佳,導致路面空氣質素惡劣。當局可一方面改善汽油的品質,另一方面更應大規模發展公共交通運輸系統,鼓勵市民選乘公共交通工具,減少開車;路面汽車數目減少,有助改善路邊的空氣質素;
  • 政府亦可通過宣傳和教育,讓市民了解日常生活如何惡化霧霾問題,從而改變生活習慣,減少使用散煤,減少排放懸浮粒子;
  • 中央政府可協調地區政府落實減排時間表,減低跨區污染,以及藉公開污染訊息,提供相關數據,容許公眾參與空氣治理。內地政府亦可考慮與民間組織合作,以協助部署針對措施;

 

 

 

 

 

手機與自拍

概念詞自制能力弱家長管教模式、個人成長、人際關係、價值觀

如題目涉及青少年,要運用關於青少年的概念詞:心智未成熟、自制能力低、自尊感、從眾行為

自拍成為全球趨勢的兩個原因:

  • 科技進步令自拍變得容易,不少現代人愛將自拍照片上載到社交網站與他人分享。
  • 全球不少明星、名人都愛自拍,並為公眾所仿效

青少年熱衷於自拍會不利於其個人成長和人際關係發展

  • 導致自尊感下降:若未能得到朋輩正面的評價,或會對自己產生質疑,失去自信,導致自尊感下降。
  • 建立錯誤價值觀:令青少年過度着重外表,忽略培養個人品格、建立個人成就的重要性,妨礙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 對他人構成滋擾:青少年心智未成熟,自拍時未必能夠顧慮周全,可能在過程中對別人構成滋擾,甚至在不適當的場合進行自拍。

    青少年熱衷於自拍沒有不利於其個人成長和人際關係發展

  • 助提升自尊感:若青少年的自拍照能夠獲得他人正面的回饋,有助他們了解自己的長處,增強自信心。
  • 發揮個人創意:青少年會運用不同的攝影技巧‵、各種改圖程式去提升照片素質或加入特殊效果,突顯個人風格,可發揮個人創意,一展所長。
  • 鞏固人際關係:青少年可利用自拍紀錄自己的生活點滴,然後把照片上載到社交平台,讓家人或朋友得悉自己的近況,彼此又可以此作為閒談的話題,從而拉近雙方的關係。

政府應否立法限制未滿十八歲人士使用網絡的時間?

同意

  • 立法可迫使家長正視子女沉迷電子產品的問題:部分家長管教模式不當,未有正視子女沉迷電子產品的問題,立法能迫使家長正視子女沉迷電子產品的問題,並設法減少子女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以免觸犯法例。
  • 未成年人士自制能力不足,需要較多的指引立法能減少他們出現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機會,也能夠幫助他們反思沉迷電子產品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 青少年沉迷電子產品減低社會的生產力,有立法的必要性:青少年為了使用電子產品而放棄學習或不願外出工作,這不但會令他們因技能不足而難以為社會作出貢獻,減低社會生產力,將來更可能需要依賴社會福利,結果加重政府的財政負擔。

不同意

  • 立法會侵害人身自由剝奪青少年分配個人時間的權利,他們有使用電子產品作消閒活動的權利。
  • 法例難以有效執行未成年人士在家中使用電子產品,未必有人會限制他們的使用時間,而且數目眾多,政府也難以派員監察他們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 立法欠缺合理性政府根本難以界定「合理」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而且,基於他們年紀尚輕,受罰的往往是家長,這明顯對家長造成不公。

 

就避免青少年沉迷網絡活動,試從學校、家長及青少年三方面,提出建議方法:

學校:

  • 學校可舉辦互聯網教育講座或工作坊,教導學生善用互聯網,向他們講解有關沉溺網絡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及預防方法,從而提高他們的警覺性及自制能力
  • 學校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多元化的課外活動,例如興趣課程、歷奇訓練等,藉此擴展個人興趣,建立均衡的生活模式,同時,多元化的閒暇活動能吸引學生參與,避免他們因要消磨時間及舒緩壓力,而沉迷上網。

 

家長:

  • 父母宜與子女保持良好的溝通,了解子女使用互聯網的情況,留意子女有否出現沉迷上網的情況。若發現子女有上網成癮的傾向,應先關心了解、耐心勸說,並共同找出健康上網的方法。有需要時,更可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 父母亦宜與子女協商制訂上網時間表和規則,並切實執行,限制子女的上網時間,從而避免子女沉迷網絡活動,以及培養子女的自律性

 

青少年:

  • 要有效避免沉迷網絡活動,青少年應學習提升生活技能,包括管理時間、應付逆境、掌握人際溝通技巧等。例如掌握時間管理技巧,可有助他們合理地分配進行網絡活動的時間,保持健康的生活規律;而掌握人際溝通技巧,將有助促進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避免過度依賴網上的虛擬社交關係。
  • 青少年可參與不同類型的課外活動,例如興趣小組、制服團體、藝術及體育活動等。這樣既可善用餘暇、調劑身心,青少年還可從中發掘個人的潛能和長處,加以發揮及培養,從而增強自信,避免依靠玩網上遊戲等網絡活動來換取滿足感,以致在不自覺間沉溺其中。

 

新時代經濟 (共享經濟)

創新科技產業發展對香港人的生活素質的正面影響

  1. 創新科技產業有助改善本港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
  • 本港四大經濟支柱產業(金融、物流、旅遊、專業服務)易受外圍經濟環境影響;
  • 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透過共享經濟、綠色科技、創意產業如動漫、視聽特效等刺激經濟活動;提升香港的形象之餘又能讓香港的經濟更完善和持續地發展;
  1. 香港可享用創新產品
  • 發展創新科技產業,研發得來的產品和技術能應用於市民的日常生活,如節能設備、廢物管理技術。

創新科技產業發展對香港人的生活素質的負面影響

  1. 忽略低學歷人士,加劇貧富差距
  • 創科產業屬知識型產業,設計研發是由高學歷、高技術人士擔任,未能真正直接惠及社會大眾,無助提高他們的收入和改善生活素質;
  1. 投資龐大回報未必高
  • 發展創新科技產業投資龐大,但巿場或技術未必成熟,回報可能需時或不高。
  1. 衝擊傳統行業
  • 創新科技提供多元化服務,對傳統業界會造成衝擊,例如酒店業受AIRbnb(大眾出租住宿民宿的網站)影響、的士行業受Uber(預約車服務)影響。
好處 代價
環境保育 「以租代買」可減浪費閒置的資源,善用地球資源,對環境也有好處,可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活。 租用者不珍惜租用物品終成浪費,如中國的大量共享單車變成垃圾。
共享理念 能善用地球資源,即使是「偽共享經濟」,也會推動環保。

如共享單車提供乘車轉駁,減少汽車使用。

「偽共享經濟」為搶佔市場佔有率製造更多垃圾。如共享單車並不屬於共享經濟,它並非利用閒置資源。
買賣雙方的保障 有更多選擇,可在共享交易平台中參考有過往用家評價資料 平台對顧客及服務供應者的背景調查不太嚴謹,用家可能有危險。

Airbnb的房間貨不對板,或遭偷拍和非禮。

社會秩序 打破傳統實體商店的交易模式,令顧客與服務供應者有更多選擇。 「共享經濟」卻打破了社會秩序,出現很多違法行為。如Uber打擊的士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