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詞語-能源科技與環境

1.能源安全
-以合理價格穩定地供應充足的能源以滿足發展需要。
-不會威脅人類或生態環境的安全 。

2.能源外交
國家主導和能源企業共同參與的國際外交活動,目的是為了維護國家的能源利益及其他有關利益。

3.中國穩定石油供應的外交政策
-與產油國簽定長期的供應協議
-與其他國家合力尋找及開採各地潛在油田,定期到訪產油國。
-接待產油國政要到訪
-建立石油儲備制度
-建立能源安全機制

4.石油能源、分佈
-石油的生產消費分佈極不平衡
-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國集中在中東
-美國成為最大石油消費國

5.能源爭奪scramble for energy

化石燃料為全球主要能源,當中以石油最具經濟價值。可是,石油生產主要集中在中東,各國為了獲得充足的化石燃料供應以滿足國內需求,而積極尋找和爭奪各地的化石燃料蘊藏的過程;爭奪能源的過程中,少不免會引起一定程度的國際衝突。例如,中國在南海與多國為了主權而發生衝突,而南海正是具有油田,可見中國與周邊國家或因能源爭奪而引發衝突。

-隨著人類的經濟發展活動,過度消耗能源的生活方式令各國對能源需求不斷增加,導致能源自漸短缺及能源價格不斷上升。
-為滿足對能源的需求,各國都向其他國家或企業爭取更多能源供應。
-能源爭奪成為國際衝突的因素之一:如遇到有豐富能源供應但國界未清楚的土地或海洋,部份國家都紛紛爭取使用權,可能會引致國與國之間的衝突。

6.國際能源合作的重要性
-能源消費國能得到穩定的供應
-加強各國間的交流了解,減少因能源而產生的衝突
-加強各國間的能源技術交流,以發展新能源,減少對石油的依賴。

7.生態平衡與失衡
生態平衡: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可正當地運作
生態失衡:生態系統因人為或自然因素,導致生物循環或能量流動不能正常運作。

8.生物多樣性
所有地球上不同種類的生物,互相交替令地球生態平衡。以香港為例,填海、開發新界土地,常會破壞自然界生物的棲息之地,致生物的種類數目改變。

9.溫室效應加劇
溫室效應本為地球保持溫度的自然現象,但工業革命後,人類快速的經濟發展,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溫室氣體排放日益增加,令溫室效應下的地表溫度不斷升高,導致全球暖化。
10.全球暖化的影響
-海平面國南北極冰層融化而上升,因沿岸或低洼地區被淹沒,產生「氣候難民」,例如馬爾代夫
-加劇極端氣候出現頻率 (如2016年1月香港巿區只有3度)
-有物種覆滅絕的危機
-加劇傳染病的傳染
-形成糧食危機

11.熱島效應
-因為城市化過程,城市較其外園地區溫度高
-鄕郊地區的綠化地帶在城市化進程中,發揮自然點綴街道的作用,並減緩熱島效應的影響,同時為動植物提供生活的地方。

熱島效應成因
-屏風式建築影響空氣流通
-大廈的玻璃幕牆拆射陽光
-機械(如冷氣機)散發大量熱力
-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物質保溫作用,令熱力無法有效消散。

12.屏風效應影響
-高度密集的建築物影響空氣流通及阻擋光線,產生的負面效應可稱為屏風效應。其影響是:
-阻礙自然通風及光線
-空氣流動減慢致空氣質素差
-氣溫升高
-市民患上呼吸道疾病機會增加
-景觀受破壞

13.不同類型的足印
13.1生態足印: 用作維持所有人現有生活的資源和吸收廢棄物質的士地及海洋總面積。自1980年代中期,生態足印顯示地球生物負載能力已超出負荷。

13.2能源足印: 以公頃作單位,計算每個國家需要吸收二氧化碳的土地。

13.3碳足印:以二氧化碳為標準,計算每個人、家庭、公司等日常進行活動時所釋放的溫室氣體數量。

13.4水足印:指每個人、公司或國家等在消費品及服務生產過程的用水量。

14.碳補償
指透過不同方案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而這排放盡相等於我們日常活動所產生的份量。例如,某些航空公司根據飛行距離向乘客徵收自顧性質的費用,所得款項會用於資助植樹項目,以彌捕因航班而產生的二氧化碳。

15.碳排放交易
《京都協議》審所提出,目標若有減少反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每個國家有一個可容許的整體污染排放量的限額,當排放量低於原定限額,每個國家都可以向其他國家出售排放量,或者補償其他設施或活動過多的排放量。

16.氣候逃犯
意指任何參與排放溫室氣體活動但逃避減排責任的人或國家。

17.低碳生活 *
意指減少生活作怠期間所耗用的能源以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18.低碳經濟/綠色經濟*
意指一個經濟體系只有很少誓至沒有溫室氣體排出到大氣層,或碳足印接近或等於零。

19.綠色星期一 **
從綠色飲食著手,以減低碳排放。

好處
-香港每人每星期一天不吃肉類,一年累積可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就相等於86,000輛汽車的排放量
-每星期一天不吃肉類的方法不需要完全改變生活模式,亦不需要花很多時間
-可行性高,因為 「無肉星期一 」在外閻己推行多年,並成功減慢全國銷售肉類的數量。

20.環保婚宴
-減少對環境方面影響的婚宴﹐例如:減少裝飾、減少兩道菜、無翅婚宴。

21.轉廢為能*
-用廢物產生能源,從而獲得電能或熟能
-轉廢為能的過程是通過燃燒來產生電力,或製成燃料產品,如甲醇、乙醇、甲烷或合成燃料

22.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於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一《我們共同的未來》:「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發展模式」

-環境:發展的同時,要重視環境問題,以免超出自然界的負擔。
-經濟:考慮生產成本時,要同時考慮環境成本計算在內,從而採用最合理,有效率的生產方法。
-社會:要注意社會資源公平分配,以達致社會和諧,同時還重視文化傳承。

23.科技對可持續發展的正面影響
-綠色革命: 生物科技及機械化生產使農業產量增加,紓緩糧食不足問題。
-規模經濟: 科技發展及生產機械化使工業能大量生產
-環保方面: 能源科技的發展使污染物減少
-經濟發展: 由於科技發展,發展出低耗能及高質生率的經濟增長模式

24.科技對可持續發展的負面影響
-科技發展加快,人類開採天然資源的速度,遠超大自然自我調節及修復能力,人類錯誤投放先進科技,如開發新武器。
-科技的安全性存疑,如基因改造食物
-由於科技發展便開採天然資源較以往容易,使能源消耗大增,加劇消耗自然資源
-科技優化及便利人類日常生活,同時產生大量污染物

25.文化對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中國為大陸文化,傳統文化主張「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西方為海洋文化,主張 「天人相分」的思想,注重以人類力量征服大自然

 

26.可持續消費的理念
-5個原則:減少使用、循環再用、拒絕使用、替代使用、重覆使用。
-3個方向:購買生產過程中污染較少的產品、購買耗用較少 資源的產品、購買回收再用物料的產品

27.外地成功推行可持續發展的經驗
-單單熱(例:日本)
-可持續生態旅遊業(例:哥斯達黎加)
-以快樂為本的治國理念(例:不丹)

28.環境影響評估*
評估展關某項工程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及影響,尋求對環境造成 最少破壞及影響的方案。

29.充電池電動車
-動力自電池產生的化學能量提供。

好處
-電動車無污染物排放
-高效率,它可以有效利用電池中75%甚至更多的能量

壞處
-充電需要長時間
-充電基礎設施價格昂貴
充電後行車距離有限

30.電子廢物*
指一些廢棄的電子產品,包括電腦、手機、電池等。電子產品是金屬和塑料的混合體,當中部份金屬配件含有鉛等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元素。

31.廚餘
已經丟棄或必須丟棄的生及熟食材。環境保護害的資料顯示,香港每天產生的廚餘大約有三千噸,大約為都市固體廢物量的三分之一。

31.廚餘消滅活動
市民:參與食物捐贈
學校:教育學生,減少午膳吃剩飯館
食肆:推行「少鈑」滅一蚊計部

32.廢物處理的方法
-堆墳區:主要處理垃圾及建築廢料等固體廢物,廢物當中的有機部份會分解,分解過程當中會產生名為甲烷的温室氣體及易燃的沼氣。
-焚化爐:用火爐以高溫燃燒作用分解垃圾,經分解後會成為碳、二氧化碳、水蒸氣等。
-减廢與廢物分類回收﹔以減少廢物為重點,提高回收百分比,推行不同類型的廢物回收措施。
-污者自付:污染者要為所作出的污染行為付出經濟代價,以經濟誘因令污染者減少污染行為

33.三堆一爐*
即擴建3個堆填區(打鼓嶺、屯門、將軍漢堆填區)和興建焚化爐(石鼓洲焚化爐)

34.消費主義*
透過不斷購貨時尚貨品來滿足對物質的欲望。強調「創造需求」是一種社會及經濟上的秩序及信念,也是一種生活態度與意識形態,導向購買與獲得。

35.物買主義*
鼓吹人類對物質財富的追求。

36.光害
是因過度使用人為室外照明,如街燈、霓虹招牌、廣告版照明,而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等引起的負面影響:
-擾亂動物的生理週期,破壞生態平衡
-過分照明影響人的情緒,易感煩惱
-強烈照明難以入睡,影響瞪眼質素

37.跨世代公平
公平地考慮下一代的利益,不幫著重眼前利益。

38.「不要在我家後院症候群」
指原則上支持政府政策,但只要該目標的預定地不要在我家後院。

39.霧霾
影響內地城市和區域的一種空氣污染現象
「PM2.5」(指在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是城市灰霾的元凶

40.懸浮粒子
是由煤灰、塵、煙等,以固體或液體或凝結的蒸氣形態浮於空氣之中

41.工業化*
是人類社會自前工業(農業畜牧業)到工業狀態的一種社會及經濟改變的過程。此社會及經濟的改變與技銜創新有密切關係,尤其是大規模生產和冶金學的進步。在工業化過程中,製造業與服務業在國民收入和就業人口中的比例逐漸上升。

42.士紳化*
指社區被中產化及高檔化。
例如,當當區重建,低收入人士會被「轉移」到較偏遠地區, 中產階層將成為原社區的新成員。
低收入社區逐漸被中產階級入侵,舊房舍被拆掉,改建為昂貴的大宅,導致整個社區的成員和面貌徹底改變,長久以來建立的 社區網絡在短時間內被完全破壞。

43.城市化
指人口不斷向城市懸集,城市數量和規模不斷膨脹的現象。

44.舊區重建時的四個策略

45.重建設展:
-政府應制定出宏觀的社區重建政策
-保留社區網絡
-舊區重建須在公眾參與及諮詢專業意見下進行
-提供更多休憩用地,社區及環保設施也應是重視的重建項目。
-當區重建屬非牟利項目

46.當區活化:
-基於考慮社會因素與究生益,政府鼓勵發展商把活化當區加入重建項目中。

47.文物保育:
受保育的文物或建築物除考慮法例外,還要考慮其對社會、文化、壓史或建築的演變和重要性。
廣闊的諮詢渠道,包括相關政府部門及不同專業意見。

48.新界東北發展計劃
古洞北、粉嶺北及坪輋打鼓嶺為新發展區,主要是為應付香港人口增長的住屋和就業方面的需求,引來發展與保育的衝突。

49.菜園村、反高鐡事件
-菜園村是一條鄉村,由於需要興建廣深港商鐵而遭受遷拆,村民與一些利益集團均要求保育菜園村,不避不拆,廣受80後年青人支持,由於政府在回應市民對有關菜窗村發展計直到提間的答覆模糊,於2010年1月,示威行動最終演變成圍堵立法會事件,引起發展和保育價值的爭議。

50.環境評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指對可能影響環境的工程項目所進行的評估制度,旨在減少項目開發導致的環境污染、維護人類健康與生態平衡。現時香港進行基建項目時,為符合法律要求,必須呈交環境評估報告,在興建港珠澳大橋時,便是因政府未能提供完整的環境評估,而被巿民入禀法院進行司法覆核。

51.能源外交energy diplomacy  * : 能源消耗國會聯同國內能源企業,與能源供應國進行能源外交,令能源消耗國取得穩定的能源供應之餘,能源供應國也能得到經濟和政治等方面的利益。例如,中國積極與中東以外的產油國建立關係,以防西方切斷中國石油輸送的危機。 

52.生態旅遊ecotourism *:是一種能保護自然環境和延續當地居民福祉的旅遊方式。例如香港的大澳,除了保留傳統的棚屋外,同時有生態系統豐富的紅樹林,發展生態旅遊不但增加當地的工作機會,同時運用收入去作文物保育。可是,生態旅遊使遊客增加,有機會做成污染,不利生態保育工作。 
 

中國霧霾

Screen20Shot202013-12-1120at205.26.2120pm_mlt83_600x0

解釋霧霾對中國造成的經濟代價  

辨識霧霾對環境和人體健康構成的損害,解釋其如何影響如不同的經濟產業、醫療開支及勞動力,帶來經濟代價。

1.霧霾對中國造成的經濟代價:

a. 損害經濟產業利益:霧霾導致日照時間縮短,植物難以維持光合作用使農作物減產,影響農作物收成;能見度偏低,旅客及外資卻步,並不利運輸工具的行駛,如高速公路受阻、飛機無法起飛等,有礙旅遊業及物流行業運作;

b. 增加政府醫療開支:霧霾空氣含污染物PM2.5是致癌物質,長期吸入會導致呼吸系統等健康問題,人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增加,中國政府要增加醫療開支,削減原來可投放在其他經濟活動的資金,不利經濟增長;

c. 減低勞動力質量:霧霾使勞動人口容易因健康問題而減低其生產力,尤其勞動密集型工業仍在中國的產業結構中佔一定位置,勞動力質素下降會損害中國經濟發展;外資企業員工亦不願意在霧霾環境下工作,令中國損失吸納外來優質勞動力的機會。

 The economic prices on China brought about by the nationwide smog:

a. Affecting agricultural output and public transport
b. Leading to soaring health care spending
c. Undermining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workforce

2.根據現時中國的情況,解釋中國不同持份者在參與減排時會遇到的困難

 先辨識中國政府、企業及中國人民等不同持份者可作的減排貢獻,然後分析各持份者實行減排時面對的困難。

 中國不同持份者在參與減排時會遇到的困難:

a. 政府須保經濟表現:中國的經濟成果主要來自燃煤的工業,惟這會令污染物增生而引致霧霾;政府若改變能源結構,減少依賴煤炭,或增加發展成本,在近年已見增長放緩的經濟環境下,將增加政府投入減排面對的壓力;

b. 企業轉用潔淨能源致利潤下降:企業減排須轉為使用潔淨能源,以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紓緩霧霾問題;但使用潔淨能源的成本比燃煤高,影響企業利潤下降,減低其減排的意欲;

c. 國民以物質生活及便利優先:中國國民日漸富裕,對物質生活有更大追求,加上政府教育不足,導致國民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其生活及消費習慣,繼續以生活便利作為首要條件,如使用私家車及燃煤取暖。

The difficulties various stakeholders in China might face when taking part in emission reduction efforts:

a. The government’s concern that emission reduction must not be implemented at the expense of economic growth

b. Private enterprises using the more expensive clean energy might lead to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their profits

c. The mainland public often give priority to material comforts and convenience over emission reduction

參考資料

新華網(2013年2月6日)<誰是霧霾禍首?——追問汽車燃油與霧霾天氣的關係>

新華網(2013年1月14日)<誰來拯救我們的空氣——詳解霧霾天氣成因及對策>

BBC中文網(2013年1月14日)<專家:中國霧霾彌漫 氣像是主因>

騰訊網(2012年6月12日)<武漢市氣象臺詳解武漢市形成霧霾天氣原因>

騰訊網(2013年1月14日)<專家談霧霾天氣成因:燃煤為主能源結構是禍首

北京青年報專家(2013年1月14日)<每個在京生活的人都為霧霾作“貢獻” >

新華網(2013年1月31日)<汽車尾氣“主導”空氣污染 油品低劣是禍首>

中國新聞網( 2013年02月13日)<氣象局:入冬以來三大原因導致霧霾天氣頻發>

中國新聞網(2013年2月5日)<氣象局:大氣條件穩定致污染物積聚 催生霧霾天氣>

新華網(2013年1月13日)<氣象專家詳解霧霾天氣成因及趨勢>

新華網(2013年2月4日)<中科院研究北京雾霾成因>

美國之音(2013年2月15日)<霧霾籠罩中國 空氣污染何以為禍?>

若要落實「十二五規劃」中節能環保的目標,你認為中國政府應先推行哪些措施呢?為什麼?

政策方面

經濟方面

環境

個人

再生能源在香港-風力發電


港燈前高層踢爆不環保 風電騙局 掠港人11億

在港燈工作長達30年的工程設計總經理曹志華,三年前退休,現時是城市大學能源及環境學院特約教授,他亦是港燈風力發電計劃之父,負責研究和策劃,港燈在南丫島建造全港唯一的巨型風力發電風車,06年運行,便是其心血。
曹志華01年開始為港燈研究風力發電,量度風力測試後,本港選址的風速每秒只得9至10米,歐美則達20至22米,確定本港風力不足,「越近赤道地區,風力越弱,𠵱家南丫島風車都經常無風唔轉」。

設施壽命僅20年

他說風電雖然零污染,但製造風電設施耗費大量能源,而且壽命僅20年,北歐全球首座海上風力發電場已屆壽終之年,長期浸鹹水的設施「生晒銹」要拆除。 兩電風力發電場佔用大片海域,每隻風車葉直徑55米,每個風車又要相距500米以上。港燈的海上風力發電場要建25個風車,中電位於果洲群島的海上風力發電場多一倍,合共佔用海面等於一個半南丫島。 風電場附近水域須禁航禁捕,建造時影響海洋生態,他指兩個風力發電場總發電量只相當於全港用電量1.2%,「市民慳啲用電已可抵銷晒」,但每度電價要3元,比現時電價貴兩倍。                                    

       他說太陽能發電也不符成本效益,省回的電費遠遠不能抵銷成本。太陽能板只有20至25年壽命,更換後變成廢料,就算整個南丫島鋪滿光伏板,亦只能產生10億度電,只相當於全港用電量2%。「香港地少人多,唔適合發展大型再生能源系統。」綠色和平項目主任古偉牧則說,兩電應公開風力發電場的成本、產能等資料,讓公眾判斷是否支持。

資料來源: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929/18443024

日本核危機


影片:專家指中國無必要暫停發展核電,中國技術比日本先進,十二五規劃中,更強調中國發展核能的重要性。


影片:香港人患上”盲搶鹽”
 

關鍵詞:核危機、能源科技
思考問題
核能源(或能源)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質素?
香港市民在核事件中的表現(如關心核安全/搶鹽等等)怎樣/是否體現市民/國家公民/世界公民的身份(參看西人各日本人對港人的看法)?
建核電廠有甚麼因素?
建核電廠是否符合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核污染會造成甚麼疾病,以及相關理論?
核能源(或能源)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質素?
世界各地人民(如中美俄)在事件後搶碘片/”防核麵包”/鹽/求生用品,和衛生災難的應變方法的關係如何?
核電引起甚麼問題?
和傳統能源相比,核電的污染物於人類價值觀而言,誰大誰小?

生物燃料-能源危機的救星?巴西─乙醇大國

關鍵詞:全球化、再生能源、可持續發展、生物燃料

生物燃料可解能源危機?文匯報 2010年3月1 日

聯合國在2005年發表《達成千年發展目標所面臨的能源挑戰》報告書,內容強調可再生能源在改善人類生活方面佔有重要作用,並進一步指出生物燃料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係密切。但近年不少研究對使用生物燃料的成效存疑。究竟生物燃料對人類生活質素的影響孰優孰劣?

資料一:生物燃料定義

生物燃料泛指任何源自生物質的燃料,屬於其中一種可再生能源。根據這個定義,生物燃料包括源自以下物質的液態或氣態燃料:農產品、動物廢料、工業有機廢料、林業有機廢料、家居有機廢料及其他有機廢物等。

生物燃料發展的3個階段

第一代 由糖、澱粉、植物油、動物脂肪等原料提煉,以產生液體燃料為主,尤以乙醇(ethanol)最為普遍(按:可從玉米中提煉),它可取代汽車使用的化石燃料(如汽油)。

第二代 從非糧食農作物中提煉,包括稻草、麥梗、木材、糞便、廢水、廚餘等,主要生產纖維素乙醇(cellulosic ethanol),生產成本較乙醇高。

第三代 使用藻類作為生產原料,據科學家說,這是低投入而高產量的能源。但仍在實驗階段,並未進行商業性大量生產。

資料二:生物燃料好處

減污促經濟 效益勝石油

全球各國重視開發生物燃料的原因有以下3個:

1.確保能源供應穩定-石油能源是全球許多國家的主要能源,但石油是一種不能再生的能源,需要花上數千年時間累積而成。相反,生物燃料的原料取材範圍較廣,還是一種可再生能源。故開發和使用生物燃料可減少對石油的依賴。

2.減少空氣污染-燃燒生物燃料時所釋出的毒素和碳排放量,相比化石燃料明顯較低,對減少空氣污染甚有幫助。

3.促進經濟發展-開發生物燃料,需大量農產品,能帶動農林業的發展,增加對農業勞力的需求,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發展帶來巨大經濟效益。

資料三:生物燃料的應用

各國應用情況

巴西 :巴西政府於1976年開始推行30年的乙醇燃料發展計劃,直至2008年,巴西成為世界生產乙醇燃料的第二大國,同時亦是全球出口乙醇燃料的最大國。

美國:主要以玉米作為生產乙醇燃料的原料,於2005年更超越巴西成為全球生產乙醇燃料的最大國。

法國: 截止2006年,法國是歐盟的第二大生物燃料消費國家。

瑞典: 大力推動汽車及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生物燃料,但瑞典所用的生物燃料主要是從意大利和巴西入口的。

德國: 截止2006年,德國是歐盟組織的最大生物燃料消費國家。

想一想

1. 試從能源、環保和經濟三方面,解釋各國發展生物燃料的原因。你認為哪一方面的因素影響最大?

*  *  *

資料四:生物燃料短處

誠然,生物燃料確實為傳統能源應用所帶來的危機提供解決和發展的新方向。但有不少研究指出,全球大量生產和使用生物燃料,將要付上沉重代價。 

1.全球糧價急升-近年,美國對由穀物提煉的生物燃料乙醇的需求急劇上升,導致全球糧食價格在2006年底至2008年間,連創歷史新高。《衛報》在2008年披露的一份世界銀行報告稱,由於美國和歐洲各國政府對生物燃料的需求持續上升,導致全球糧食價格上漲75%。根據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UNFP)的數據顯示,自2008年起,世界飢餓人口數量超越10億。  

2.造成環境污染-使用生物燃料雖可減少汽車及飛機的碳排放量,但有研究指出,在生產過程中,種植農作物和提煉生物燃料所用的機器,卻大幅增加碳排放量。加上在提煉生物燃料時,需耗用大量水,造成全球水資源緊絀;同時亦會產生大量氣味,影響空氣質素。

想一想

1. 試以生物燃料為例,說明發展可再生能源可能遇上甚麼難題。

2. 你認為發展可再生能源能否緩和全球爭奪能源資源的緊張關係嗎?

知多一點:

巴西是生產及應用乙醇最廣泛的國家。2008年,巴西有370個生物燃料工廠,估計至2012年增加至超過400所。表三顯示,儘管近年有其他國家加入生產及使用乙醇的行列,令巴西所佔的全球份額有所下降,但該國仍佔相當大比例。

購買雙燃料汽車提供稅務優惠

巴西的加油站提供汽油及乙醇燃料,而且後者價格只是前者一半。該國政府更為國產的汽油/乙醇雙燃料汽車(FlexCar)提供稅務優惠,吸引更多人使用。而即使是汽油,巴西政府亦規定需加入一定比例的乙醇,從1977年的4.5%增加至2007年的25%。

發展生物燃  7萬平方公里林地被毀

廣泛使用乙醇令巴西有效抵抗油價上升所帶來的壓力;但生產乙醇的代價亦相當沉重。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在2006年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2003至2006年,巴西有7萬平方公里的林地被摧毀,單是2003至2004年,就有相當於一個比利時面積大小的林地消失。

短評:

面對化石能源(如石油、煤)將有用光的一天,而且這些化石能源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因此生物能源(如由粟米提煉汽油)是近年新興的替代能源的熱門話題。可是,由於生物能源來自農作物,不少發展中國家的農民,為了賺取更大利潤而轉種這些可轉化為生物能源的農作物,不但將大量樹木砍伐改為農田,更造成糧食短缺,推高糧食價格,使發展中國家的人民難以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