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與自拍

概念詞自制能力弱家長管教模式、個人成長、人際關係、價值觀

如題目涉及青少年,要運用關於青少年的概念詞:心智未成熟、自制能力低、自尊感、從眾行為

自拍成為全球趨勢的兩個原因:

  • 科技進步令自拍變得容易,不少現代人愛將自拍照片上載到社交網站與他人分享。
  • 全球不少明星、名人都愛自拍,並為公眾所仿效

青少年熱衷於自拍會不利於其個人成長和人際關係發展

  • 導致自尊感下降:若未能得到朋輩正面的評價,或會對自己產生質疑,失去自信,導致自尊感下降。
  • 建立錯誤價值觀:令青少年過度着重外表,忽略培養個人品格、建立個人成就的重要性,妨礙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 對他人構成滋擾:青少年心智未成熟,自拍時未必能夠顧慮周全,可能在過程中對別人構成滋擾,甚至在不適當的場合進行自拍。

    青少年熱衷於自拍沒有不利於其個人成長和人際關係發展

  • 助提升自尊感:若青少年的自拍照能夠獲得他人正面的回饋,有助他們了解自己的長處,增強自信心。
  • 發揮個人創意:青少年會運用不同的攝影技巧‵、各種改圖程式去提升照片素質或加入特殊效果,突顯個人風格,可發揮個人創意,一展所長。
  • 鞏固人際關係:青少年可利用自拍紀錄自己的生活點滴,然後把照片上載到社交平台,讓家人或朋友得悉自己的近況,彼此又可以此作為閒談的話題,從而拉近雙方的關係。

政府應否立法限制未滿十八歲人士使用網絡的時間?

同意

  • 立法可迫使家長正視子女沉迷電子產品的問題:部分家長管教模式不當,未有正視子女沉迷電子產品的問題,立法能迫使家長正視子女沉迷電子產品的問題,並設法減少子女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以免觸犯法例。
  • 未成年人士自制能力不足,需要較多的指引立法能減少他們出現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機會,也能夠幫助他們反思沉迷電子產品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 青少年沉迷電子產品減低社會的生產力,有立法的必要性:青少年為了使用電子產品而放棄學習或不願外出工作,這不但會令他們因技能不足而難以為社會作出貢獻,減低社會生產力,將來更可能需要依賴社會福利,結果加重政府的財政負擔。

不同意

  • 立法會侵害人身自由剝奪青少年分配個人時間的權利,他們有使用電子產品作消閒活動的權利。
  • 法例難以有效執行未成年人士在家中使用電子產品,未必有人會限制他們的使用時間,而且數目眾多,政府也難以派員監察他們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 立法欠缺合理性政府根本難以界定「合理」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而且,基於他們年紀尚輕,受罰的往往是家長,這明顯對家長造成不公。

 

就避免青少年沉迷網絡活動,試從學校、家長及青少年三方面,提出建議方法:

學校:

  • 學校可舉辦互聯網教育講座或工作坊,教導學生善用互聯網,向他們講解有關沉溺網絡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及預防方法,從而提高他們的警覺性及自制能力
  • 學校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多元化的課外活動,例如興趣課程、歷奇訓練等,藉此擴展個人興趣,建立均衡的生活模式,同時,多元化的閒暇活動能吸引學生參與,避免他們因要消磨時間及舒緩壓力,而沉迷上網。

 

家長:

  • 父母宜與子女保持良好的溝通,了解子女使用互聯網的情況,留意子女有否出現沉迷上網的情況。若發現子女有上網成癮的傾向,應先關心了解、耐心勸說,並共同找出健康上網的方法。有需要時,更可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 父母亦宜與子女協商制訂上網時間表和規則,並切實執行,限制子女的上網時間,從而避免子女沉迷網絡活動,以及培養子女的自律性

 

青少年:

  • 要有效避免沉迷網絡活動,青少年應學習提升生活技能,包括管理時間、應付逆境、掌握人際溝通技巧等。例如掌握時間管理技巧,可有助他們合理地分配進行網絡活動的時間,保持健康的生活規律;而掌握人際溝通技巧,將有助促進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避免過度依賴網上的虛擬社交關係。
  • 青少年可參與不同類型的課外活動,例如興趣小組、制服團體、藝術及體育活動等。這樣既可善用餘暇、調劑身心,青少年還可從中發掘個人的潛能和長處,加以發揮及培養,從而增強自信,避免依靠玩網上遊戲等網絡活動來換取滿足感,以致在不自覺間沉溺其中。

 

新時代經濟 (電子競技)

概念詞:電子競技 自我認同、自尊感、聯繫感、自信心、成功感、社會標籤、經濟效益、


競爭力、資訊科技

香港應該發展電子競技運動

  • 經濟效益:觀眾來自全球,電競市場大,電競比賽可以吸引廣告商,由於市場大,能吸引廣告商的投資及帶動相關的行業及商業活動。
  • 資訊科技的優勢:香港的資訊科技、上網的速度和滲透率是世界第一,香港的資訊科技發展先進,有發展電競的優勢。
  • 有助青少年發展:觀眾以年輕人為主,已習慣使用網絡,電競選手底薪數千至數萬可吸引年輕人入行,相關公司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有助他們發展事業。

電子競技可以提升青少年的自尊感

同意論點:

  • 提升青少年的成就感:從電競比賽中勝出,羸得獎金,可以提升青少年的成功感,從而提升他們的自尊。
  • 擴闊青少年的社交圈子:電競運動是多人連線的遊戲,玩家可與人對戰和結交新朋友,擴闊社交圈子,聯繫感上升。
  • 提升青少年的自信心:羸得電競國際比賽的獎項可以提升青少年的自信心,強化他們的獨特感。
  • 改善溝通技巧:電競運動是一項講求團體合作的運動,過程中可以訓練青少年的溝通技巧,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及表達能力,提升自尊。

 不同意的論點:

  • 家人否定會損害自尊:家人對電競的誤解和否定,家人期望子女專心學業,對「打機」持有負面看法,當青年人進行電競運動時,與家人的期望不相符,會令青少年感到迷惘,自尊感下降。
  • 社會標籤會損害青少年的自尊:社會對「電競」有負面的印象,認為電競等於「打機」,玩家多被貼上「宅」、「廢青」的標籤,以致青少年即使有興趣有天份都不敢在這方面發展,怕被定型,阻礙其發展。

自拍文化成全球趨勢

A)自拍文化成全球趨勢原因:

  1. 科技急促發展:智能手機在全球普及,手機拍攝質素高、價格為大眾所能負擔, 手機透過互聯網即時在社交網站分享。可見,科技急速發展,自拍工具便利,令世界各地人們容易出現自拍行為。
  2. 社交網站的流行:社交網站在全球興起,例如FACEBOOK,人們自拍照片透過互聯網上載至社交網站,向朋友展現個人形象。享受分享及提供讚美等方便功能,成為全球活動,令全球人仕熱衷參與。
  3. 文化全球化的影響:全球部份享著共同的習慣與喜好,全球不少名星、明人透過自拍分享,青少年易受明星效應,吸引全球大量追隨者模仿,令大眾認為自拍行為是全球潮流文化。

 

B)自拍文化能促進青少年個人成長
同意

  1. 建立自我形象:青少年透過自拍能夠發掘個人特質,了解自己優點,透過同儕間的認同,有助建立正面自我概念,提升自尊感及強化自我認同感。青少年在社交媒體上見到自拍照得到讚好,自信心會提升。由此可見,青少年透過自拍行為加強正面自形象。
  2. 鞏固人際關係:自拍並上載至網上社交平台,跟朋友或家人分享,描述自己的近況及喜惡,有助拉近彼此的關係及提供社交話題,鞏固及拓展社交圈子。由此可見,青少年自拍行為反映他們能藉此進一步鞏固人際關係,有利個人成長。
  3. 發揮潛能創意:透過手機自拍,青少年能發揮創意,或利用手機內的程式修圖,並發放至互聯網,得到其他人的讚賞而得到滿足感。

不同意

  1. 妨礙正面價值觀的建立:自拍宣揚自我中心的觀念,不理會拍攝場合及他人的心情,欠缺同理心。例如美國總統奧巴馬、英國首相卡梅倫和丹麥首相施密特3人,在前南非總統曼德拉的追悼會上玩自拍,有欠尊重。另外,以修圖軟件美化個人外貌才上載,間接鼓勵以貌取人妨礙青少年建立正面價值觀。
  2. 損害自我價值的建立:部份自拍者容易過於在意他人評價,依賴讚好的數量來鞏固自我概念和自信心,甚至用修圖軟件美化後才上載,妨礙全面認識自我,反映自拍可能令青少年自我形象扭曲和自信心受損,不利青少年個人成長。
  3. 網絡欺凌,破壞人際關係:部份自拍者只關心自己拍攝留念,易惹人反感,損害人際關係。照片上載至網站後,網民可自由評價、留言、轉載。部份網民言不及義,對朋友的分享任意批評,易造成網絡欺凌,破壞人際關係,不利青少年個人成長。

青少年行為偏差行為-援交/濫藥

1.青少年援 / 濫藥 因素
個人—心智未成熟、抗逆力低
家庭—父母管教模式、社教化、建立價值觀
朋輩—從眾行為、認同感
社會—物質主義

2.青少年援 / 濫藥 紓緩方法
家長以身作則,多關懷子女
政府三寶-宣傳教育講座
增撥資源增加社工

概念詞語-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1.自我形象
知覺到自己是個怎樣的人。

2.自我概念
自我包括「自觀我」和「理想我」 。當「自觀我」和「理想我」 的差距收窄,自我接納會提高,個人擁有較高的自我概念。
自觀我:個人認為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理想我:個人對自己的才能、特質和表現有一套理想的看法,並認為理想的自己應該是怎樣的人
自我接納:理想我與自觀我存在的差距小,明白自己是一個有價值和獨特的人,肯定自我價值和能力

3.自尊
指人們對自己能力和價值的總體印象,可以幫助人們認識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可以做些什麼、做得有多好、獲多少人認同與接受。

4.自尊可包括五方面 安全感、能力感、獨特感、聯繫感和方向感。
影響自尊的因素:
性別差異:在重男輕女的社會或家庭,女性自尊較低。
外貌:生理上和情緒上的轉變,會給自尊帶來新的挑戰。而自尊亦受身體形象所影響,例如,早熟、較健壯和男子氣概的男孩的自尊比遲熟的男孩更自信,而女性會因為被改花名如「豬扒」而導致自尊低落
學業成績:成績越佳,自尊便越高
家人的支持:鼓勵和讚賞對子女有正面影響
朋輩的接納:入學後與同齡人交朋友的能力大大影哥哥個人的自尊。若朋友間被定型為「娘娘腔」的男孩和「男人婆」的女孩,他們的自尊可能較低。
社經地位:是指個人按教育水平、收入、職業類別、居住地點、種族和宗教等因家而在社會中擁有的地位。社經地位越高,自尊亦較高,反之亦然。
父母的教導方式:大致可分為專制繼威型、開明權威型、忽視冷漠型、寬鬆放任型﹔而當中開明權威型家長的子女有較高的自
文化因素:有些種族凝聚力強,自尊亦會受到種族的歸屬感、文化聯繁的程度而影響

5.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
因賀爾蒙變化及第二性徵的出現,對生理變化感到迷惘,因而對性產生好奇。
對戀愛的憧憬,對異性交往感興趣。
注重個人儀表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渴望獨立自主的生活,但又欠缺獨立能力,易跟家人發生衝突。
開始建立自己獨特的想法和價值觀
對權威如父母、老師產生懷疑,出現反叛心態
心智未成熟,容易衝動、情緒化

 

 

6.建立個人價值觀
青少年要避免盲目跟從或模仿他人的行為的最佳方法是建立個人理性的價值觀。

 

7.社教化
人類會學習社會上的一些價值觀、處事態度、信仰及規範、不自覺地模仿別人的行為。模仿的對象包括平日接觸的媒介,家庭、學校、朋單及大眾傳媒等。

 

 

 

 

8.港孩
指今時今日香港社會的孩子。他們生於九十年代中後至二千年初,一個物質相對富裕、資訊爆炸的時代。養成「三低」:自理能力低、抗逆能力低、情緒智商低。

 

 

 

 

 

9.直昇機家長
直升機家長是形容這些家長會像直升機一樣,盤璇在子女四周, 隨時空降幫子女解決問題。

 

10.怪獸家長
怪獸家長是指以自我為中心,不講理的監護人,會對老師、學校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11.性別定型
是指憑性別假設人的行為、性格與價值觀。例如,男人一定要剛强,女人一定要溫柔,性別定型在一定程度上阻礙青少年的發展,如女孩子被認為數理不强而不修讀理科科目。

 

12.跨性別人士
描述一些個體、行為及族群偏離了主流社會對性別的固有規範。

 

13.歧視
沒有合理原因下,因個人的性別、種族、宗教信仰、社經地位、健康狀況等方面而產生的偏見而對不同群體提供次等的對待。

 

 

14.權利及責任引申的衝突
在享用個人權利時,有責任去尊重別人的權利,所以我們要平衡權利和責任以減少衝突。例如我們有權利示威表達意見,但或會損害別人的權益。

 

15.性傾向歧視條例
為保障不同性傾向人士,避免因性傾向而受到不合理歧視和差別待遇,至今未成為草案及《香港法例》。其中「性小眾人士」是指性傾向與常態(常態一般指異性戀)不同的一群,包括男女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等

 

16.支援少數族群的方法:
教育:教育局會提供『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和支援 教學材料,幫助小學和中學的非華語學生有效學習中文作為第二語言,以期促成他們銜接主流中文課堂。
就業:確保少數族裔人士在技考政府職位時,享有平等機會,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工作轉介服務。
融合社會:提供專設學習班、輔導服務,以及融和活動。
宣傳教育:促進相互了解和推廣反歧視信息,並讓公眾了解不同族裔人士的文化及習俗

 

17.出現從眾的原因
希望得到多數人的接受及認向,從而產生安全感,獲得存在感。

 

18.朋輩壓力
基於朋友的壓力,去改變自身的價值觀以迎合朋友的價值觀。例如朋友濫藥,為得到認同,加上心智未成熟而濫藥。

19.壓力管理技巧
-對自己的要求和期望要合理 培養良好的工作習慣
-換一個新的角度看事情
-實踐健康的生活方式
-與別人分享你的感受和困難養成良好的瞪眼習慣
-定時做身心鬆弛練習

 

20.青少年問題成因:
個人因素:心智未成熟/反叛性強/對性好奇/缺乏基本溝通技巧/自我形象
朋輩影響:不良人際關係、從眾行為
家庭問題:與家人缺乏溝通/破碎家庭
學校因素:價值觀教育不足/欠缺吸引的課外話動
社會影響:傳媒作負面報導/社交化

 

21.青少年問題解決方法
家長:多與子女溝通,教導子女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及人生觀積極參與親子活動
學校:老師應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方便輔導工作/鼓勵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加強對偏差行為的觸覺
政府:推行品德教育/投放資源在青少年工作上

22.品德教育
-培護青少年擁有良好的品德
-幫助建立對個人、家庭及社會而盲正面的價值觀及態度,例如負責感,尊重他人

 

23.責任外判:雙職家長普遍,外籍傭工盛行,雖能照顧起居飲食,但外僱不能代替父母角色,青少年缺乏榜樣,子女缺少自立機會,引致日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較弱。

 

24.八十後
廣義指80年代出生的一代,狹義則指這一代人中,活躍於香港社會運動的年青人士,被批判為享樂主義,不願捱苦的一代。

 

25.九十後特徵
-App世代/M世代:m(mobile)出生於資訊發達年代,擅長應用數碼科技,並習慣隨時隨地上網。
-不輕易服從權成:嚮往自由,強調集體參與及抗爭,傾向接受以激進手法表達意見,藉此向政府及有關人士施壓。
不愛加班:「90後」的養家壓力較過往年代低,選擇工作時要求過程要「做得開心」,更要求很大的工作自由度,因此容易辭職轉工
-追求生活質素:物質較盤裕的年代,不再像上一代般單純滿足於高速經濟增長,開始強調可持續發展。他們太多關注環境污染的問題,重視人文價值

 

26.二次創作
青少年喜愛二次創作,即是非原作者利用作品的固有形象添補增刪,加以改編,達到諧諷效果。

 

27.科技對溝通方式的影響:
-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不但人們可以隨時表達意見,而且可透過科技認識地球另一邊的人,不過科技卻使人面對面的溝通能力減弱,更甚使溝通流於表面
-出現極度依賴網絡,不擅交際、缺乏獨立自立能力的「御宅族」和「電車男」

 

28.網絡欺凌
一種涉及對信息及通訊技術的運用,以支援針對個人或群體進行的、重覆的、敵意的行為,以使其他人受到傷害。

 

29.網絡欺凌對傳統欺凌
-傳統恃強凌弱的行為,在網絡欺凌中會受到挑戰,因為弱者可以隨意變換身份對所謂的強者進行欺凌
-傳統的受害者可以選擇躲避,但網絡欺凌沒有時間、地點限制,受害者無處遁形
-傳統欺凌的影響有一定限度,但網絡的傳播效應很快,對受害者形成巨大壓力
-傳統的欺凌較容易找到欺凌者,而打擊網絡欺凌的最大挑戰,是難以追查欺凌者的真正身份

 

30.自衛機
在不愉快的情況下,利用一些心理策略保護自己免受負面情緒或自尊受損而產生的行為模式。常見的自衡機能如否認、壓抑、投射、替代、合理化及幻想等。

 

31.青少年的消費模式
炫耀式消費:藉著消費顯示身份、財富等,提高聲譽
感性消費:強調個人感性滿足(感受和喜好),忽略實際需要
過度消費:消費行為超越個人的經濟負擔能力

32.參與社區的因素:
-增加對社區的歸屬感及身份認同,使自己感到是社區的部份。
-建立自尊:服務社區、使青少年感到自己的價值和重要性
-自我實現:更了解自己的性格、長處及短處,有助日後自身發展
-利他主發:參與社區事務可發揮助人的精神

 

33.築福香港
由扶貧委員會轄下社會參與專責小組舉辦為期半年的全港大型活動。

 

 

目的:
社會和諧:推動全民參與扶貧工作,以鞏固巿民、商界、政府的伙伴協作關係。
利他主義:為弱勢社群提供支援,向社會傳遞「能夠幫人﹒你的福氣」的信息

 

對象:
基層家庭:低收入家庭
弱勢社群:包括長者、殘疾人士、新來港人士、少數族裔、單親家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等。34.

 

34.減少人際衝突帶來受傷的方法
-積極尋求第三者協助解決衝突,不應採取消極逃避的方法
-尊重不同的價值觀
-保持心情平靜地進行理性溝通

 

35.功利主義
事物或行為的價值在於其是否達到最大的實用價值和利益。

 

36.社經地位
是指個人按教育水平、收入、職業類別、居住地點、種族和宗教等因素而在社會中擁有的地位。

 

 

【同性婚姻】公投通過准同性結婚 愛爾蘭創全球首例

image

愛爾蘭就同性婚姻進行公投,官方公布結果顯示,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比例高達62.1%,勢將令愛爾蘭成為世界上首個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

在得知點票結果後,大批支持同性婚姻的人士聚集在都柏林堡壘的前地,揮舞彩虹旗歡呼慶祝。在都柏林主要點票站外,兩名支持同性婚姻的男子表示目前的計劃是「慶祝、慶祝、慶祝」。

在愛爾蘭,同性戀在1993年合法化。由於天主教會在愛爾蘭勢力仍大,因此今次同性婚姻合法化將為愛爾蘭帶來巨大變化。都柏林大主教說,教會現需全面檢討現實情況,看看是否與年輕人脫節。

當地傳媒報道,今次選舉投票率「異常高」,選民反應踴躍,多個選區的投票率多達60%至70%。

法新社/德新社

資料來源: http://s.nextmedia.com/realtime/a.php?i=20150524&s=10793140&a=53771633

酷日本與韓流風

滑動2

日本經產省創意業課長渡邊哲也表示,「以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為轉捩點,韓國確立了通過文化輸出提振經濟的軟實力戰略」。當時的韓國總統金大中宣佈,將文化產業發展為21世紀的支柱產業,進而開始推進官民一體的「韓流戰略」。在1999年度以來,韓國大幅增加了政府的相關預算,在1998年度,文化相關預算佔整體的比重為2.2%,而到1999年度則增至11.7%,到2000年度更上升至15.3%。

韓國還設立了「設計振興院」和「內容振興院」,而且加強了通過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KOTRA)拓展海外市場的扶持政策。這樣的積極政策產生了效果,自2000年以來的4年間,韓國面向日本、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的內容出口額從0.36億美元增加至1.8億美元,增幅達到5倍。

與日本不同,韓國國內市場狹小,只能進軍海外市場。正因為韓國有這樣強烈的危機意識,才會先於日本實施軟實力戰略,導致在一些領域日本遠遠落後於韓國。

比較2011年度日韓兩國創意相關產業的政府預算額發現,韓國為日本的2倍以上。韓國相關預算的規模約為日本的8倍,兩國間的差距很大。這種官民一體的援助體制推動了韓流人氣的高漲。

思考:

1.青少年為何易受韓風影響?
2.青少年沉迷韓風對他們的成長有何影響?
3.韓風盛行,與文化全球化有何關係?

利申:我成長於九十年代^^,對日劇和日本流行曲有著特別的偏好,回想沒有互聯網的日子,我要用錄音帶錄下電台播放的日本歌曲,並將歌詞發音逐句寫下。我會到信和買明星相,我明白青少年容易對偶像著迷,不過,切記要好好分配時間,無論日風韓流也沒有問題。

概念詞語-社會階層流動性

社會階層流動性,簡稱社會流動性,指由一個社會階層走到另一個階層。社會階層大致分為草根階層、中產階層、富豪。社會流動性可分為向上流動和向下流動兩種,假定在開放型社會,單憑個人努力可攀上更高社會階層,可是,現實會受個人的性別、家庭背景、社會關係等影響。

香港的年輕人,面對樓價高企、同輩學歷競爭、香港經濟欠活動等,很難單憑個人努力改變社會階層,特別由草根階層提升至中產階層,藉以改善生活素質,讓他們對前途感到灰心。

中國年輕人面對社會流動性更見複雜,社會公平性有待改善,國內有所謂官二代和富二代,他們憑藉父母在官場、商界累積的人脈與資源優勢,很輕易成為管理階層,單憑知識沒有人脈,很難在事業上有突破,提升社會階層,社會欠缺流動性,年輕人易對社會有不滿。

c2

參考資料:
經濟日報:社會流動機會低 貧富懸殊惡化

人民日报:穷人子女难以向上流动 社会阶层日益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