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認同

概念詞:身份認同、邊緣化社會參與、核心價值自由、民主、人權、廉潔)、生活習慣、優越感

香港近年發生的重大事件

日期

事件

2014年2月 尖沙咀廣東道發生「驅蝗行動」,示威者批評自由行旅客令香港街道擁擠,並且推高物價,故站出來驅趕內地旅客。
2014年6月 政府推出《版權 (修訂) 條例草案》,市民憂慮網上言論空間會收窄,最終草案因立法會議員拉布而暫時擱置。   (網絡廿三條)
2014年9月 全國人大常委會在8月31日通過香港普選行政長官辦法,引發香港市民大規模的遊行和抗議。市民在政府總部外的集會最終演變成佔領運動,隨後旺角、銅鑼灣也出現佔領區。 (831方案、佔領行動)
2015年6月 立法會否決2017年政改方案。  (等埋發叔事件,建制派點票前中途離場,以致反對票數較高而否決)
2016年1月 銅鑼灣書店股東及員工被先後揭發在香港境內外失蹤,其後證實在內地遭扣留。  (港人戲稱為“洗頭艇事件”)
2016年2月 農曆新年年初一晚上,警方及食環署拒絕容許無牌流動熟食小販在旺角擺檔,引發嚴重的警民衝突。 (魚蛋暴亂)
2016年9月 本土派政治組織在立法會選舉中取得七席。然而,兩名青年新政議員梁頌恆游蕙禎於立法會宣誓期間涉嫌辱華及宣揚港獨思想,引發人大常委會主動釋法。法院最終裁定梁游二人喪失議員資格。  (宣誓風波、DQ議員資格)

港人整體的身份認同

  • 港人普遍認同香港人身份先於國民身份

個別群體的身份認同

  • 年齡層之間的優次選項差別 (須交代幅度)
  • 年紀越小越認同自己是香港人;年紀越大越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同意本土意識興起有助提升香港政府的管治效能?

  • 市民積極表達意見、關心和參與政治事務 à 政府能收集更全面的意見 (本土派參與立法會選舉),增強政策認受性;
  • 監察、撥亂反正 / 捍衛本土核心價值如言論自由、提名/參選權、選舉權,政府制定政策時更謹慎,提升施政效能 (版權條例、政改方案、跨境執法、司法獨立)。

不同意本土意識興起有助提升香港政府的管治效能?

  • 排他性 / 港獨、中港矛盾破壞社會秩序、社會撕裂 損害管治威信,不利政府管治 (驅蝗行動);
  • 保護主義,抗拒與外界合作 / 文物保育帶來的發展阻滯,阻礙政策落實,不利政府管治;
  • 現行選舉制度的不公 ,中央干預特首選舉,市民質疑香港政府的自主性和認受性、不滿一國兩制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未能有效落實,市民不信任政府 (行政長官普選);
  • 中央加強打擊本土極端港獨思想 (人大主動釋法),使巿民對一國兩制感到憂慮;
  • 立法會黨派分散,難以達成共識 / 部份激進組織為反而反,挑戰政府決定、流於意氣之爭, 拖慢行政效率。

 

影響香港年輕人身分認同的因素:

 關乎中港的重大事件:影響年輕人身分認同的其中一項因素是關乎中港兩地的重大事件。香港隊與中國隊在世界盃外圍賽同組,當時中國足總發佈針對同組球隊的海報,故此香港也發佈了資料所示的海報內容,上面寫有「有黑皮膚,有黃皮膚,有白皮膚」,凸顯了不同族裔人士均為香港比賽,能夠強調香港隊球員及香港市民共同的「香港人」身分,而「目標都係要為香港出一口氣」、「唔好比人睇死」等字句也有助凝聚香港市民。由此可見,牽涉中港的重大事件,例如是足球運動等,是其中一項影響年輕人身分認同的因素,當中港在足球對壘時候,青年人基於熟悉程度等原因,也會支持香港,使其對香港人身分認同上升。另一方面,上述事件也使年輕人對中國的身分認同感降低,因為年輕人會認為中國足總發佈的海報針對其他隊伍,做法並不恰當,也使年輕人對中國懷有負面印象。

ball.jpg

媒體、日常生活的印象:另一影響年輕人身分認同的因素是他們於社會日常交流所得的印象和媒體的報道,塑造了他們對中港社會的認知和身分認同。隨着中港交流增加,有學者認為香港資訊流通,因此青年容易認識中國的不足,加上國民教育方向錯誤,未能讓學生全面認識中國。事實上,內地發生不少政治事件,例如劉曉波、李旺陽等事件(中國異見份子)等,香港媒體均廣泛報道,而且香港教育或政府一般也少談這些事件,年輕人或因為媒體的報道而對中國抱有負面印象。此外,不少媒體報道內地人對香港社會各層面的影響日漸擴大,如到香港購買奶粉、申請輪候公屋、土地被中國發展商購入等,也會使年輕人得出資源被分薄的印象,結果鞏固他們對香港的認同,並對中國抱有負面印象。

 

歷史因素:歷史因素使年輕人對中國有疏離感,因而對「香港人」身分認同較強、對「中國人」認同較弱。有青年指出其於香港出生和成長,因此更關心香港事務,這反映其出生地影響了身分認同,因為青年大多在香港土生土長,生活經驗與上一輩截然不同。相對而言,其父母或祖父母輩,很多都是從內地南下來港生活或逃難來港,本身與中國的關係較為密切,傾向認同「中國人」身分;而年青一輩因出生於香港,與中國關係不如長輩密切,自然對中國的感情亦不深,因此疏離感強,較關注香港事務,結果影響年輕人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傾向於認同「香港人」。

於中小學推行國民教育,有效提升香港青少年國家觀念:

持續性:特區政府採用非系統化的方式推動學校國民教育,讓學校自主按校情推行,以致本港的國民教育較零散及欠系統,不利學生認識國情及建立身分認同。有關當局積極推動國民教育,使國民教育進入每一所學校,成為正規課程的一部份,從而更有系統、持續地讓學生認知國情,確保學生能獲得均衡、充足的學習經歷,有助幫助學生自小逐步建立國民身分認同。

針對性︰現時傳媒傾向報導內地的負面新聞,青少年經常接觸這些資訊,形成內地只有落後和欠缺公民意識的刻板印象,只能片面地理解內地社會。透過推動國民教育,能促使學生瞭解和關注國情,不再單一地受傳媒影響,並且在師長引導下,作多元化探討,例如了解建設性及盲目性的愛國主義,從而釋除學生因對國家及國民身份認識不足,而對接納「中國人」身份所產生的壓力或抗拒,有助推動學生慢慢從全面建構國民身分認同。

 

於中小學推行國民教育,不能有效提升香港青少年國家觀念:

必要性:現時大部分學校已安排一定課時,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坊間有不少國情研習交流團供學生參加;政府定期透過傳媒進行宣傳,如宣傳基本法,已有助青少年建立國民身分認同,實在無須另設課程,徒增負擔。與此同時,現時通識教育已經包含認識國情的內容,學生亦可透過中史、地理等科目培養對民族和國家的感情,加上老師的言教、身教,足以培養學生的公民概念及批判思考等能力。推行國民教育,會與現有課程重疊,實屬多此一舉

 

認受性:香港曾因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獨立成科而引起內容頗偏等爭議,正如局長所言,部份議員用「赤化」形容國民教育,表示此科的推行始終令人覺得與中央的「洗腦」宣傳有密切關係,減低了市民對政府的信任,不會認同政府的動機,因此繼續推行只會令人質疑其目的,徒惹社會爭拗,不利社會和諧。

 

反效果:在常規課程推行國情教育,增加學生接觸國情的機會。原本對內地不感興趣的學生也需要對國情有更透徹的了解,而一個持平的課程無法迴避中國的政治人權問題,可能對國家處理貪腐、民主等議題的手法抱質疑態度,有礙建立認同感。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