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詞:可持續發展、勞動力、生產力、競爭力、醫療及社會開支、細懸浮粒子(PM2.5)、
城市化、城市規劃、綠色經濟、全球治理、中國責任論
中國減排的障礙或困難
- 國民環保意識低下︰國民欠缺足夠知識或環保意識,不了解燃煤、駕車出入的生活習慣對空氣構成的負面影響,以致在衡量之下以生活方便程度優先,使用散煤取暖或煮食,令碳排放量難以下降。
- 政績工程礙減排進度︰部分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政績,不惜環境受到污染,容忍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企業排放廢氣,以換取地方經濟快速增長。
- 經濟壓力下未能摒棄燃煤︰煤炭仍然是目前支持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能源,面對經濟轉型的政策,以及經濟下行的壓力。在尚未調整能源結構及推動可再生能源的情況下,中
- 國難以在短時間內擺脫對燃煤的依賴。
中國減排的建議
- 通過節能(如教育公眾),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 發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減低生產能源過程中的碳排放;
- 調整國內經濟結構或產業結構,推動綠色產業;
- 參與多邊合作減排︰2015年9月,中美兩國就氣候變化發表聯合聲明,落實國內氣候政策,兩國亦會加強雙邊協調,推動可持續發展及轉型至低碳經濟。
霧霾天氣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阻力:
- 拖慢生產效率:由於霧霾污染影響能見度,令部分海陸空交通工具因而大受延誤,甚至意外頻生,運輸系統癱瘓會令生產工序減慢甚至停止。此外,政府或要求工廠在污染嚴重的日子減產或停產,因此,霧霾污染拖慢生產效率,影響經濟發展,例如2014年底北京因舉行APEC會議而強制要求北京、河北及鄰近地區的工廠停工。
- 增加醫療費用:空氣污染會令不少市民因呼吸系統疾病而須送院治療,從而令社會的總體醫療支出上升。當中部分長期疾病如肺癌、哮喘等,不但醫療費用高昂,更會令病人喪失工作能力,或須依靠社會福利救濟,增加社會支出。
- 減少勞動力:空氣污染會令部分勞動人口過早失去勞動力,甚至提早死亡。社會的經濟動力亦會因此削弱。部分人可能留下需要照顧的父母或子女,加劇空巢老人、空巢兒童等嚴重社會問題。
- 削弱國際競爭力:空氣污染嚴重,不但令跑手批評大會在嚴重空氣污染下,根本不應該舉行比賽,影響國際形象;更可能會令外資公司因沒有員工願意長居於污染嚴重的環境中,放棄或減少在中國的投資,長遠削弱中國的競爭力。
- 內地霧霾已引發多地民眾的關注甚至抗議,會破壞社會安寧,甚至釀成連鎖效應,令示威蔓延至各省市,威脅政府管治。
中國政府解決霧霾天氣的問題的方法:
- 中國政府可從法制開始,制定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之類的政策,並通過嚴密的監察,執行減排措施;
- 中國大力發展工業,工業耗能佔中國能源總消耗量七成以上,而且不少工業都屬於高污染、高排放的行業,嚴重影響空氣質素。因此當局應該調整產業結構,加速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產業,從而減少空氣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空氣質素。政府亦可推動環保產業發展,加速可再生能源和環保科技的開發,緩減經濟轉型期間的損失;
- 中國以煤為主要能源,潔淨能源的比例很低,加上煤炭的品質差,燃煤大量排放空氣污染物。因此,當局應全面檢討能源組合,增加使用潔淨能源的比例,如天然氣,更應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減少燃煤消耗,以助舒緩空氣污染的問題;
- 內地汽車數目不斷上升,加上汽油品質欠佳,導致路面空氣質素惡劣。當局可一方面改善汽油的品質,另一方面更應大規模發展公共交通運輸系統,鼓勵市民選乘公共交通工具,減少開車;路面汽車數目減少,有助改善路邊的空氣質素;
- 政府亦可通過宣傳和教育,讓市民了解日常生活如何惡化霧霾問題,從而改變生活習慣,減少使用散煤,減少排放懸浮粒子;
- 中央政府可協調地區政府落實減排時間表,減低跨區污染,以及藉公開污染訊息,提供相關數據,容許公眾參與空氣治理。內地政府亦可考慮與民間組織合作,以協助部署針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