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艙是青年人的共享空間?

以下文字及圖片來自/轉載自Facebook帳戶Wu Shooting,如需轉載或引用,請聯絡Wu Shooting 在此感謝分享。

p11

日前被Facebook上的一個活動吸引了去登打士街一個叫書匯的地方,這是兩棟舊唐樓,私人公司活化後,這裡成為共居的空間。宣傳活動上說當日有旅遊分享會、手作市集、漂書、共居生活空間開放等等文藝活動,看似是個非常不錯的地方,但離開地下的手作市集,上樓到一樓一看,竟然有點時空錯亂的感覺!

沒想到就是這樣不小心闖進了一個「睇樓團」!一樓是開放給公眾參觀的共居生活空間,

*每層有22個宿位

 

 

p2*宿位分別為單人房間、太空艙(膠囊床位)和雙人房間(兩張單人床)

*單人房間都是特別高或特別低的單人床,外加一張小書桌及椅子,一開房門就差不多碰到椅子了,月租大概5000元

*太空艙的膠囊床位分為上下鋪,床的左右兩邊有簡單的儲物櫃。上鋪因為要爬樓梯,所以月租較便宜,大概3900元,下鋪大概月租4000元

*因為是唐樓的關係,沒有升降機,所以一樓的租金比較貴,越高樓層的單位則越便宜。

*為著防火消防條例,房間與房間之間的間隔並沒有到頂,即是說,你爬高一點點,就可以看到隔離房間的人在幹甚麼了(雖然職員已經說他們會在床位上對性別有安排)

p6*每層共享4間廁所、4間淋浴間、2部洗衣機、2部乾衣機、簡單的茶水間。注意,是沒有廚房的!

*每層都有一個公共休息室,卻小得只能放下簡單的地毯和大豆袋,放不下桌子及椅子

*入住對象是18至35歲的青年,會先進行面試,確保可以與其他人居住者相處(以及有能力交租?)

 

p7共居空間內的裝修以「生活就是分享」為主題,看得出經營者努力營造寫意、創意的環境。最有印象是,轉角的牆身上貼有不同的相,俊男美女配上「生活是甚麼」的解說,加上開放日當天種種文藝活動,很容易讓人沉醉於這種「追求生活美好」的假象中,可是,撕開這層糖衣,細心思考「居住」、「共居」和「生活」這些基本因素,住在這種的地方又怎會是追求生活的美好呢?共居是單純住在一起的意思嗎?這或許根本說不上是一種生活,只能說是生存。這真的是生活應該有的樣子嗎?

 

 

p5政府這邊廂提倡推行貨櫃屋,那邊廂公屋封頂,私人市場推出的單位越來越細,一、二百呎的個人單位越來越普遍,現在也有公司推出這樣的「共居」(其實跟以前的籠屋差不多,充其量也不過是比較新的板間房),究竟這個社會還可以瘋狂到甚麼地步?除了以上扭曲人性的方案外,還可以有甚麼解決方法?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