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詞語-公共衛生

 

1.人們對公共衛生理解的因素
-個人因素:教育程度、生活模式、年齡、對疾病的經歷
-政治因素:政府的法律、資源分配
-國與國間合作及交流:跨國組織的公共衛生政策
-社會因素:資訊傳播速度、家庭結構(例如:家庭大小)
-經濟因素:地區或國家的發展程度
-文化因素:傳統習俗、道德觀念、宗教信仰(迷信)
-環境因素:自然環境、居住環境及工作環境
-科學與科披因素:科技進步令診斷、治療及疾病預防的方法大大改進

2.世衛的成就
2.1推動藥物公平分配方面:
-協助各國執行TRIPS協定
-提醒各國關注公平分配藥物
-向跨國製藥公司施壓

2.2控制傳染病方面:
-制建國際規範,例如「國際衛生條例」
-對新型傳染病的爆發發出警告
-發佈和收集資訊有關新型傳染病的爆發
-推動各地合作研究傳染病

2.3控制非傳染病方面:
-為「健康」下定義
-在全球推廣健康觀念
-收集非傳染病的數據並研究決定健康的主要因素\

3.世衛的局限
3.1推動藥物公平分配方面:
-未能平衡貧窮和富裕成員國之間有關取得藥物方面的利益
-只能依靠製藥公司和富裕國家的捐贈
-沒有權力約束有關世貿藥物專利權的協定

3.2控制傳染病方面:
-沒有權力迫使各國執行有關規定
-因成員國眾多,難以集中力量處理各國有關公共衛生的問題
-未能防止新型傳染病的爆發

3.3控制非傳染病方面:
-難以改變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
-依賴各地政府推廣和實踐有關健康的資訊
-難以改變各地決定健康的國家,如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

3.4跨境衛生合作的功能
社會方面:
-加強對大規模疫症蔓延事件的應變能力防止傳染病蔓延
-保障本地與周遍地區市民的健康
-使衛生資源更有效地運用

政治方面:
-改善與周遍地區政府有關疫症方面的溝通 加強各地對衛生事務的責任感

經濟方高:
-確保疫症不會影響商業貿易
-增加與周遍地區的合作

4.健康的決定因素
個人因素:
-年齡、性別及遺傳、生活習慣、工作環境、收入

科技因棄:
-科技進步使人類對健康有更深認識,可透過各種客觀的健康標準,加上科技的進步,使人類更能掌握自己身體的狀況。
-科技進步帶來了「文明病」

宗教因素:
-對於用膳,不少宗教對此有一些特別的習俗和規定,稱為(膳規)
-膳規不但是飲食規條,也是精神健康的培養

文化因素:
-文化背景影響人類的飲食習慣,如中國傳統文化強調養生, 透過飲食及生活習慣可以促進健康,延年益壽。
-快餐文化帶來肥胖問題

5.社會階級對健康觀感
中產階級:較關注健康、掌握較多相關資訊、具經濟能力負擔醫療開支及較佳居住環境
勞動階層:較注重健康的功能性,較少注意職業安全、醫治護理與預防疾病

6.影響醫療科技發展的因素
-生活質素: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不斷上升、文明病日趨普及
-經演因素:專利權保障藥物開發者的利益
-政治因素:政府分配資源時,以公眾健康為優先考慮
-社會發展: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醫療科技發展會受國家發展步伐而出現差異

7.評估一個地區健康的指標
-預期壽命高、嬰兒夭折率低:代表醫療技術優秀、公共衛生設施完善、政治穩定、物質富豐等。

8.健康不平等
某組群的死亡率或患病率高於其他組群,基於沒有得到足夠的醫療資源。
因素:階級、社會支援、醫療系統及社會對疾病的歧視(如愛滋病)等

9.藥物專利權
由於開發時間長,成本高,失敗率也高,放開發者會申請專利權, 以保自身利益。

藥物專利權的影響:
-保障藥物開發者的利益
-吸引資金作新藥物開發
-藥物研發走向商業化
-開發者操控價格,有機會使醫院和病人負擔大增
-「彷製藥」受限制,威脅貧窮國家病人的生命、健康

10.仿制藥
不受專利權保障,藥物配方、成份、劑量及藥效與專利藥相同,價格比專利藥物便宜。

11.生物科按帶來問題
-違反自然(複製人)
-道德問題(由胚胎抽取幹細胞)及家庭倫理(試管嬰兒)
-安全性(基因改造食物)

12.生物科技用途:
-改良農產品質素
-解決生育問題
-改進診斷治療及預防疾病的方法

13.疫苗接種
先減低病毒毒性,再將良性病毒接撞在人體內的技術,對人體產生保護,避免因感染病毒而患上傳染病。

14.抗藥性
因為濫用抗生素,令細菌適應力變強,使抗生素失去功效。

15.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沙土)
自一種冠狀病毒(SARS-CoV)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首宗個案在中國發生。
症狀:發燒、發冷、頭痛、疲倦、肌肉痛或肚瀉等

16.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
是由感染屬於絲狀病毒科的埃博拉(伊波拉)病毒所引致,人類感染的死亡率達90%
症狀:突發性發燒、極度虛弱、肌肉疼痛、頭痛、咽喉痛等

17.禽流感
由主要影響鳥類和家禽的流感病毒引致,人對該病的兔疫力極 低、甚至沒有,一旦病毒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流感便爆發。

18.豬流感
豬流感是由H1N1病毒引起,其病徵與人數季節性流感相似。

19.生活模式病*
又稱文明病,由於飲食、生活習慣及環境等因素改變引起例子:「三高」,分別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20.香港的頭號殺手為癌症,首五類致命癌症依次為:
-肺癌
-大腸癌
-肝癌
-胃癌
-乳癌

據預計,大腸癌或於2015年成為本港癌症「 頭號殺手」,其主要原因為港人生活水平提高,變成大吃大喝習慣,少做運動。

21.癡肥
異常或過量脂肪累積會損害身體健康,身體質量指數(BMI)是衡量人們肥胖程度的粗略指數,癡肥是導致慢性病風險,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的主要因素

22.人口老化
當60歲以上人口比例的增長率比其他年齡組別快,人口老化現象出現,主要由於現代人口預期壽命更長,以及生育率下降,中國及香港現正處放人口老化。

23.長者醫療券計劃
提供醫療券以資助長者使用私營基層醫療服務,透過分擔部分醫療費用來推廣與病人「共同承擔醫療」的理念,以確保善用醫療服務。

24.三個預防眉面
第一層:宣傳及教育大眾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提供防預疾病的措施
第二層:及早診斷及治療
第三層:避免病情惡化、提供復康支援
如投放資源在第一層,可有效防止疾病蔓延,但香港政府將大部份資源投放在二及三層。

 

 

25.器官捐贈
對器官衰竭病人,器官移植是延緩他們生命的唯一希望,為縮短病人等候時間,市民積極支持器官捐贈是十分重要的。

26.人體器官非法交易
內地自2007年起禁止人類器官交易。由於合法隸宮供應不足,一些病人向黑市市場進行人類器宮交易。

27.安樂死
香港醫務委員會定義「直接並有意地使一個人死去,作為提供的醫療護理的一部分」 。

28.基因改造食物*
改良農作物的特質,從而抵抗病毒、書蟲或除草劑的損害。

主要反對原因
-個人方面:基因資料洩露個人私隱
-倫理方茵:破壞大自然規律
-生態方面:原生生物有機會因此滅絕

29.食品安全
探討食品加工、儲存、銷售等步踐中如何確保食品衛生及食用安全、降低患病機會及防範食物中毒。

29.1道德倫理考慮
生物科技的發展項目眾多,但並非每一項都為社會所接納。須以立法規管,確保生物科技發展帶來好處,並從道德及倫理、經濟、 社會方面考慮利弊,訂下明確規限。
-生育方面,訂立《人類生物科技條例》
-食物基因改造方面,鼓勵公佈食物成分,訂立《基因改造食物自願標籤指引》

30.試管嬰兒
過程包括先以人工受精,胚胎在培養後放回母親體內直至完成懷孕,精子及卵子可以是聽於第三者的。

31.複製科技
透過復製技術(如複製器官,可以治療先天性的缺陷或疾病), 造出品種較佳的生物。

32.醫療融資
以自願或強制形式,市民以醫療保險或醫療儲蓄戶口承擔部份醫療費用。

33.醫療旅遊*
-旅遊中若包括疾病健康、醫療音整理、康復休養,即可稱為醫療旅遊。
-這種旅遊模式將治病、療養及旅遊結合。旅遊者會按其病情和醫生建議,遊質和治療在選擇合適的旅遊區後同時進行。

34.醫學美容
是通過醫學手段來改變身體外形、色澤及改善部分生理功能,為加強身體外在美感,而進行的一系列的治療,包括藥物、儀器及手術等

衍生問題
發生美容醫療事故,危及性命

醫學美容成因
大眾:香港人追求社會建構出來的「美」,例如美白、纖瘦、豐胸和V面等
政府:監管不足,對「醫療」和「笑容」業的定義模糊
傳媒:追捧及廣泛宣傳美容行業
市民:誤信高科技

35.侍產假
-是僱主提供男性僱員照顧產後妻子和初生嬰兒的有薪或無薪假期。香港主流支持立法,認為僱主應提供三天有薪侍產假, 期間僱員每天可獲發其平均工資的五分之四。
-行法例允許公務員在嬰兒出生後可享有五個工作天的有薪侍產假

支持
-減輕母親照顧嬰兒的負擔
-減低母親患上產前或產後抑鬱

反對
-可能因請替工而導致短期內成本上升
-生產力降低

36.食物銀行
為非學利慈善機構,向經濟困難人士提供暫時性膳食支援。
以優惠價出售食物之餘,熟食、乾糧或餐券由團體及私人捐助或捐贈,過往有銀行、酒店、超市、連鎖快餐店及食品供應商參與。

37.TRIPS協定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的簡稱。世質組織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簡稱TRIPS協定)在1995年生效,自於世界各地對保護知識產權的法規各有不同,所以它們進行貿易時容易引起紛爭,是項協議有助於確保各世貿組織成員對知識產權有一定的保障。

主要重點如下:
-專利權的期限為20年
-藥物和生物科技的知譏產權也被納入保發範圍
-發展中國家有5年過渡期實施協定,最低度發展國家則有10年
-TRIPS協定不是法令,各世貿成員國以TRIPS協定為立法的最低標準以保護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