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詞語-能源科技與環境

1.能源安全
-以合理價格穩定地供應充足的能源以滿足發展需要。
-不會威脅人類或生態環境的安全 。

2.能源外交
國家主導和能源企業共同參與的國際外交活動,目的是為了維護國家的能源利益及其他有關利益。

3.中國穩定石油供應的外交政策
-與產油國簽定長期的供應協議
-與其他國家合力尋找及開採各地潛在油田,定期到訪產油國。
-接待產油國政要到訪
-建立石油儲備制度
-建立能源安全機制

4.石油能源、分佈
-石油的生產消費分佈極不平衡
-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國集中在中東
-美國成為最大石油消費國

5.能源爭奪scramble for energy

化石燃料為全球主要能源,當中以石油最具經濟價值。可是,石油生產主要集中在中東,各國為了獲得充足的化石燃料供應以滿足國內需求,而積極尋找和爭奪各地的化石燃料蘊藏的過程;爭奪能源的過程中,少不免會引起一定程度的國際衝突。例如,中國在南海與多國為了主權而發生衝突,而南海正是具有油田,可見中國與周邊國家或因能源爭奪而引發衝突。

-隨著人類的經濟發展活動,過度消耗能源的生活方式令各國對能源需求不斷增加,導致能源自漸短缺及能源價格不斷上升。
-為滿足對能源的需求,各國都向其他國家或企業爭取更多能源供應。
-能源爭奪成為國際衝突的因素之一:如遇到有豐富能源供應但國界未清楚的土地或海洋,部份國家都紛紛爭取使用權,可能會引致國與國之間的衝突。

6.國際能源合作的重要性
-能源消費國能得到穩定的供應
-加強各國間的交流了解,減少因能源而產生的衝突
-加強各國間的能源技術交流,以發展新能源,減少對石油的依賴。

7.生態平衡與失衡
生態平衡: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可正當地運作
生態失衡:生態系統因人為或自然因素,導致生物循環或能量流動不能正常運作。

8.生物多樣性
所有地球上不同種類的生物,互相交替令地球生態平衡。以香港為例,填海、開發新界土地,常會破壞自然界生物的棲息之地,致生物的種類數目改變。

9.溫室效應加劇
溫室效應本為地球保持溫度的自然現象,但工業革命後,人類快速的經濟發展,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溫室氣體排放日益增加,令溫室效應下的地表溫度不斷升高,導致全球暖化。
10.全球暖化的影響
-海平面國南北極冰層融化而上升,因沿岸或低洼地區被淹沒,產生「氣候難民」,例如馬爾代夫
-加劇極端氣候出現頻率 (如2016年1月香港巿區只有3度)
-有物種覆滅絕的危機
-加劇傳染病的傳染
-形成糧食危機

11.熱島效應
-因為城市化過程,城市較其外園地區溫度高
-鄕郊地區的綠化地帶在城市化進程中,發揮自然點綴街道的作用,並減緩熱島效應的影響,同時為動植物提供生活的地方。

熱島效應成因
-屏風式建築影響空氣流通
-大廈的玻璃幕牆拆射陽光
-機械(如冷氣機)散發大量熱力
-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物質保溫作用,令熱力無法有效消散。

12.屏風效應影響
-高度密集的建築物影響空氣流通及阻擋光線,產生的負面效應可稱為屏風效應。其影響是:
-阻礙自然通風及光線
-空氣流動減慢致空氣質素差
-氣溫升高
-市民患上呼吸道疾病機會增加
-景觀受破壞

13.不同類型的足印
13.1生態足印: 用作維持所有人現有生活的資源和吸收廢棄物質的士地及海洋總面積。自1980年代中期,生態足印顯示地球生物負載能力已超出負荷。

13.2能源足印: 以公頃作單位,計算每個國家需要吸收二氧化碳的土地。

13.3碳足印:以二氧化碳為標準,計算每個人、家庭、公司等日常進行活動時所釋放的溫室氣體數量。

13.4水足印:指每個人、公司或國家等在消費品及服務生產過程的用水量。

14.碳補償
指透過不同方案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而這排放盡相等於我們日常活動所產生的份量。例如,某些航空公司根據飛行距離向乘客徵收自顧性質的費用,所得款項會用於資助植樹項目,以彌捕因航班而產生的二氧化碳。

15.碳排放交易
《京都協議》審所提出,目標若有減少反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每個國家有一個可容許的整體污染排放量的限額,當排放量低於原定限額,每個國家都可以向其他國家出售排放量,或者補償其他設施或活動過多的排放量。

16.氣候逃犯
意指任何參與排放溫室氣體活動但逃避減排責任的人或國家。

17.低碳生活 *
意指減少生活作怠期間所耗用的能源以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18.低碳經濟/綠色經濟*
意指一個經濟體系只有很少誓至沒有溫室氣體排出到大氣層,或碳足印接近或等於零。

19.綠色星期一 **
從綠色飲食著手,以減低碳排放。

好處
-香港每人每星期一天不吃肉類,一年累積可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就相等於86,000輛汽車的排放量
-每星期一天不吃肉類的方法不需要完全改變生活模式,亦不需要花很多時間
-可行性高,因為 「無肉星期一 」在外閻己推行多年,並成功減慢全國銷售肉類的數量。

20.環保婚宴
-減少對環境方面影響的婚宴﹐例如:減少裝飾、減少兩道菜、無翅婚宴。

21.轉廢為能*
-用廢物產生能源,從而獲得電能或熟能
-轉廢為能的過程是通過燃燒來產生電力,或製成燃料產品,如甲醇、乙醇、甲烷或合成燃料

22.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於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一《我們共同的未來》:「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發展模式」

-環境:發展的同時,要重視環境問題,以免超出自然界的負擔。
-經濟:考慮生產成本時,要同時考慮環境成本計算在內,從而採用最合理,有效率的生產方法。
-社會:要注意社會資源公平分配,以達致社會和諧,同時還重視文化傳承。

23.科技對可持續發展的正面影響
-綠色革命: 生物科技及機械化生產使農業產量增加,紓緩糧食不足問題。
-規模經濟: 科技發展及生產機械化使工業能大量生產
-環保方面: 能源科技的發展使污染物減少
-經濟發展: 由於科技發展,發展出低耗能及高質生率的經濟增長模式

24.科技對可持續發展的負面影響
-科技發展加快,人類開採天然資源的速度,遠超大自然自我調節及修復能力,人類錯誤投放先進科技,如開發新武器。
-科技的安全性存疑,如基因改造食物
-由於科技發展便開採天然資源較以往容易,使能源消耗大增,加劇消耗自然資源
-科技優化及便利人類日常生活,同時產生大量污染物

25.文化對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中國為大陸文化,傳統文化主張「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西方為海洋文化,主張 「天人相分」的思想,注重以人類力量征服大自然

 

26.可持續消費的理念
-5個原則:減少使用、循環再用、拒絕使用、替代使用、重覆使用。
-3個方向:購買生產過程中污染較少的產品、購買耗用較少 資源的產品、購買回收再用物料的產品

27.外地成功推行可持續發展的經驗
-單單熱(例:日本)
-可持續生態旅遊業(例:哥斯達黎加)
-以快樂為本的治國理念(例:不丹)

28.環境影響評估*
評估展關某項工程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及影響,尋求對環境造成 最少破壞及影響的方案。

29.充電池電動車
-動力自電池產生的化學能量提供。

好處
-電動車無污染物排放
-高效率,它可以有效利用電池中75%甚至更多的能量

壞處
-充電需要長時間
-充電基礎設施價格昂貴
充電後行車距離有限

30.電子廢物*
指一些廢棄的電子產品,包括電腦、手機、電池等。電子產品是金屬和塑料的混合體,當中部份金屬配件含有鉛等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元素。

31.廚餘
已經丟棄或必須丟棄的生及熟食材。環境保護害的資料顯示,香港每天產生的廚餘大約有三千噸,大約為都市固體廢物量的三分之一。

31.廚餘消滅活動
市民:參與食物捐贈
學校:教育學生,減少午膳吃剩飯館
食肆:推行「少鈑」滅一蚊計部

32.廢物處理的方法
-堆墳區:主要處理垃圾及建築廢料等固體廢物,廢物當中的有機部份會分解,分解過程當中會產生名為甲烷的温室氣體及易燃的沼氣。
-焚化爐:用火爐以高溫燃燒作用分解垃圾,經分解後會成為碳、二氧化碳、水蒸氣等。
-减廢與廢物分類回收﹔以減少廢物為重點,提高回收百分比,推行不同類型的廢物回收措施。
-污者自付:污染者要為所作出的污染行為付出經濟代價,以經濟誘因令污染者減少污染行為

33.三堆一爐*
即擴建3個堆填區(打鼓嶺、屯門、將軍漢堆填區)和興建焚化爐(石鼓洲焚化爐)

34.消費主義*
透過不斷購貨時尚貨品來滿足對物質的欲望。強調「創造需求」是一種社會及經濟上的秩序及信念,也是一種生活態度與意識形態,導向購買與獲得。

35.物買主義*
鼓吹人類對物質財富的追求。

36.光害
是因過度使用人為室外照明,如街燈、霓虹招牌、廣告版照明,而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等引起的負面影響:
-擾亂動物的生理週期,破壞生態平衡
-過分照明影響人的情緒,易感煩惱
-強烈照明難以入睡,影響瞪眼質素

37.跨世代公平
公平地考慮下一代的利益,不幫著重眼前利益。

38.「不要在我家後院症候群」
指原則上支持政府政策,但只要該目標的預定地不要在我家後院。

39.霧霾
影響內地城市和區域的一種空氣污染現象
「PM2.5」(指在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是城市灰霾的元凶

40.懸浮粒子
是由煤灰、塵、煙等,以固體或液體或凝結的蒸氣形態浮於空氣之中

41.工業化*
是人類社會自前工業(農業畜牧業)到工業狀態的一種社會及經濟改變的過程。此社會及經濟的改變與技銜創新有密切關係,尤其是大規模生產和冶金學的進步。在工業化過程中,製造業與服務業在國民收入和就業人口中的比例逐漸上升。

42.士紳化*
指社區被中產化及高檔化。
例如,當當區重建,低收入人士會被「轉移」到較偏遠地區, 中產階層將成為原社區的新成員。
低收入社區逐漸被中產階級入侵,舊房舍被拆掉,改建為昂貴的大宅,導致整個社區的成員和面貌徹底改變,長久以來建立的 社區網絡在短時間內被完全破壞。

43.城市化
指人口不斷向城市懸集,城市數量和規模不斷膨脹的現象。

44.舊區重建時的四個策略

45.重建設展:
-政府應制定出宏觀的社區重建政策
-保留社區網絡
-舊區重建須在公眾參與及諮詢專業意見下進行
-提供更多休憩用地,社區及環保設施也應是重視的重建項目。
-當區重建屬非牟利項目

46.當區活化:
-基於考慮社會因素與究生益,政府鼓勵發展商把活化當區加入重建項目中。

47.文物保育:
受保育的文物或建築物除考慮法例外,還要考慮其對社會、文化、壓史或建築的演變和重要性。
廣闊的諮詢渠道,包括相關政府部門及不同專業意見。

48.新界東北發展計劃
古洞北、粉嶺北及坪輋打鼓嶺為新發展區,主要是為應付香港人口增長的住屋和就業方面的需求,引來發展與保育的衝突。

49.菜園村、反高鐡事件
-菜園村是一條鄉村,由於需要興建廣深港商鐵而遭受遷拆,村民與一些利益集團均要求保育菜園村,不避不拆,廣受80後年青人支持,由於政府在回應市民對有關菜窗村發展計直到提間的答覆模糊,於2010年1月,示威行動最終演變成圍堵立法會事件,引起發展和保育價值的爭議。

50.環境評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指對可能影響環境的工程項目所進行的評估制度,旨在減少項目開發導致的環境污染、維護人類健康與生態平衡。現時香港進行基建項目時,為符合法律要求,必須呈交環境評估報告,在興建港珠澳大橋時,便是因政府未能提供完整的環境評估,而被巿民入禀法院進行司法覆核。

51.能源外交energy diplomacy  * : 能源消耗國會聯同國內能源企業,與能源供應國進行能源外交,令能源消耗國取得穩定的能源供應之餘,能源供應國也能得到經濟和政治等方面的利益。例如,中國積極與中東以外的產油國建立關係,以防西方切斷中國石油輸送的危機。 

52.生態旅遊ecotourism *:是一種能保護自然環境和延續當地居民福祉的旅遊方式。例如香港的大澳,除了保留傳統的棚屋外,同時有生態系統豐富的紅樹林,發展生態旅遊不但增加當地的工作機會,同時運用收入去作文物保育。可是,生態旅遊使遊客增加,有機會做成污染,不利生態保育工作。 
 

在〈概念詞語-能源科技與環境〉中有 7 則留言

  1. 19

    在外閻(國)己推行多年

    28

    評估展關(開)某項工程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及影響

    31
    推行「少鈑(飯)」滅一蚊計部(劃?)

    43
    不斷向城市懸(?)集

    好似打錯左ww
    亦可能係我理解錯誤w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