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詞語-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1.自我形象
知覺到自己是個怎樣的人。

2.自我概念
自我包括「自觀我」和「理想我」 。當「自觀我」和「理想我」 的差距收窄,自我接納會提高,個人擁有較高的自我概念。
自觀我:個人認為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理想我:個人對自己的才能、特質和表現有一套理想的看法,並認為理想的自己應該是怎樣的人
自我接納:理想我與自觀我存在的差距小,明白自己是一個有價值和獨特的人,肯定自我價值和能力

3.自尊
指人們對自己能力和價值的總體印象,可以幫助人們認識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可以做些什麼、做得有多好、獲多少人認同與接受。

4.自尊可包括五方面 安全感、能力感、獨特感、聯繫感和方向感。
影響自尊的因素:
性別差異:在重男輕女的社會或家庭,女性自尊較低。
外貌:生理上和情緒上的轉變,會給自尊帶來新的挑戰。而自尊亦受身體形象所影響,例如,早熟、較健壯和男子氣概的男孩的自尊比遲熟的男孩更自信,而女性會因為被改花名如「豬扒」而導致自尊低落
學業成績:成績越佳,自尊便越高
家人的支持:鼓勵和讚賞對子女有正面影響
朋輩的接納:入學後與同齡人交朋友的能力大大影哥哥個人的自尊。若朋友間被定型為「娘娘腔」的男孩和「男人婆」的女孩,他們的自尊可能較低。
社經地位:是指個人按教育水平、收入、職業類別、居住地點、種族和宗教等因家而在社會中擁有的地位。社經地位越高,自尊亦較高,反之亦然。
父母的教導方式:大致可分為專制繼威型、開明權威型、忽視冷漠型、寬鬆放任型﹔而當中開明權威型家長的子女有較高的自
文化因素:有些種族凝聚力強,自尊亦會受到種族的歸屬感、文化聯繁的程度而影響

5.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
因賀爾蒙變化及第二性徵的出現,對生理變化感到迷惘,因而對性產生好奇。
對戀愛的憧憬,對異性交往感興趣。
注重個人儀表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渴望獨立自主的生活,但又欠缺獨立能力,易跟家人發生衝突。
開始建立自己獨特的想法和價值觀
對權威如父母、老師產生懷疑,出現反叛心態
心智未成熟,容易衝動、情緒化

 

 

6.建立個人價值觀
青少年要避免盲目跟從或模仿他人的行為的最佳方法是建立個人理性的價值觀。

 

7.社教化
人類會學習社會上的一些價值觀、處事態度、信仰及規範、不自覺地模仿別人的行為。模仿的對象包括平日接觸的媒介,家庭、學校、朋單及大眾傳媒等。

 

 

 

 

8.港孩
指今時今日香港社會的孩子。他們生於九十年代中後至二千年初,一個物質相對富裕、資訊爆炸的時代。養成「三低」:自理能力低、抗逆能力低、情緒智商低。

 

 

 

 

 

9.直昇機家長
直升機家長是形容這些家長會像直升機一樣,盤璇在子女四周, 隨時空降幫子女解決問題。

 

10.怪獸家長
怪獸家長是指以自我為中心,不講理的監護人,會對老師、學校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11.性別定型
是指憑性別假設人的行為、性格與價值觀。例如,男人一定要剛强,女人一定要溫柔,性別定型在一定程度上阻礙青少年的發展,如女孩子被認為數理不强而不修讀理科科目。

 

12.跨性別人士
描述一些個體、行為及族群偏離了主流社會對性別的固有規範。

 

13.歧視
沒有合理原因下,因個人的性別、種族、宗教信仰、社經地位、健康狀況等方面而產生的偏見而對不同群體提供次等的對待。

 

 

14.權利及責任引申的衝突
在享用個人權利時,有責任去尊重別人的權利,所以我們要平衡權利和責任以減少衝突。例如我們有權利示威表達意見,但或會損害別人的權益。

 

15.性傾向歧視條例
為保障不同性傾向人士,避免因性傾向而受到不合理歧視和差別待遇,至今未成為草案及《香港法例》。其中「性小眾人士」是指性傾向與常態(常態一般指異性戀)不同的一群,包括男女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等

 

16.支援少數族群的方法:
教育:教育局會提供『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和支援 教學材料,幫助小學和中學的非華語學生有效學習中文作為第二語言,以期促成他們銜接主流中文課堂。
就業:確保少數族裔人士在技考政府職位時,享有平等機會,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工作轉介服務。
融合社會:提供專設學習班、輔導服務,以及融和活動。
宣傳教育:促進相互了解和推廣反歧視信息,並讓公眾了解不同族裔人士的文化及習俗

 

17.出現從眾的原因
希望得到多數人的接受及認向,從而產生安全感,獲得存在感。

 

18.朋輩壓力
基於朋友的壓力,去改變自身的價值觀以迎合朋友的價值觀。例如朋友濫藥,為得到認同,加上心智未成熟而濫藥。

19.壓力管理技巧
-對自己的要求和期望要合理 培養良好的工作習慣
-換一個新的角度看事情
-實踐健康的生活方式
-與別人分享你的感受和困難養成良好的瞪眼習慣
-定時做身心鬆弛練習

 

20.青少年問題成因:
個人因素:心智未成熟/反叛性強/對性好奇/缺乏基本溝通技巧/自我形象
朋輩影響:不良人際關係、從眾行為
家庭問題:與家人缺乏溝通/破碎家庭
學校因素:價值觀教育不足/欠缺吸引的課外話動
社會影響:傳媒作負面報導/社交化

 

21.青少年問題解決方法
家長:多與子女溝通,教導子女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及人生觀積極參與親子活動
學校:老師應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方便輔導工作/鼓勵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加強對偏差行為的觸覺
政府:推行品德教育/投放資源在青少年工作上

22.品德教育
-培護青少年擁有良好的品德
-幫助建立對個人、家庭及社會而盲正面的價值觀及態度,例如負責感,尊重他人

 

23.責任外判:雙職家長普遍,外籍傭工盛行,雖能照顧起居飲食,但外僱不能代替父母角色,青少年缺乏榜樣,子女缺少自立機會,引致日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較弱。

 

24.八十後
廣義指80年代出生的一代,狹義則指這一代人中,活躍於香港社會運動的年青人士,被批判為享樂主義,不願捱苦的一代。

 

25.九十後特徵
-App世代/M世代:m(mobile)出生於資訊發達年代,擅長應用數碼科技,並習慣隨時隨地上網。
-不輕易服從權成:嚮往自由,強調集體參與及抗爭,傾向接受以激進手法表達意見,藉此向政府及有關人士施壓。
不愛加班:「90後」的養家壓力較過往年代低,選擇工作時要求過程要「做得開心」,更要求很大的工作自由度,因此容易辭職轉工
-追求生活質素:物質較盤裕的年代,不再像上一代般單純滿足於高速經濟增長,開始強調可持續發展。他們太多關注環境污染的問題,重視人文價值

 

26.二次創作
青少年喜愛二次創作,即是非原作者利用作品的固有形象添補增刪,加以改編,達到諧諷效果。

 

27.科技對溝通方式的影響:
-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不但人們可以隨時表達意見,而且可透過科技認識地球另一邊的人,不過科技卻使人面對面的溝通能力減弱,更甚使溝通流於表面
-出現極度依賴網絡,不擅交際、缺乏獨立自立能力的「御宅族」和「電車男」

 

28.網絡欺凌
一種涉及對信息及通訊技術的運用,以支援針對個人或群體進行的、重覆的、敵意的行為,以使其他人受到傷害。

 

29.網絡欺凌對傳統欺凌
-傳統恃強凌弱的行為,在網絡欺凌中會受到挑戰,因為弱者可以隨意變換身份對所謂的強者進行欺凌
-傳統的受害者可以選擇躲避,但網絡欺凌沒有時間、地點限制,受害者無處遁形
-傳統欺凌的影響有一定限度,但網絡的傳播效應很快,對受害者形成巨大壓力
-傳統的欺凌較容易找到欺凌者,而打擊網絡欺凌的最大挑戰,是難以追查欺凌者的真正身份

 

30.自衛機
在不愉快的情況下,利用一些心理策略保護自己免受負面情緒或自尊受損而產生的行為模式。常見的自衡機能如否認、壓抑、投射、替代、合理化及幻想等。

 

31.青少年的消費模式
炫耀式消費:藉著消費顯示身份、財富等,提高聲譽
感性消費:強調個人感性滿足(感受和喜好),忽略實際需要
過度消費:消費行為超越個人的經濟負擔能力

32.參與社區的因素:
-增加對社區的歸屬感及身份認同,使自己感到是社區的部份。
-建立自尊:服務社區、使青少年感到自己的價值和重要性
-自我實現:更了解自己的性格、長處及短處,有助日後自身發展
-利他主發:參與社區事務可發揮助人的精神

 

33.築福香港
由扶貧委員會轄下社會參與專責小組舉辦為期半年的全港大型活動。

 

 

目的:
社會和諧:推動全民參與扶貧工作,以鞏固巿民、商界、政府的伙伴協作關係。
利他主義:為弱勢社群提供支援,向社會傳遞「能夠幫人﹒你的福氣」的信息

 

對象:
基層家庭:低收入家庭
弱勢社群:包括長者、殘疾人士、新來港人士、少數族裔、單親家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等。34.

 

34.減少人際衝突帶來受傷的方法
-積極尋求第三者協助解決衝突,不應採取消極逃避的方法
-尊重不同的價值觀
-保持心情平靜地進行理性溝通

 

35.功利主義
事物或行為的價值在於其是否達到最大的實用價值和利益。

 

36.社經地位
是指個人按教育水平、收入、職業類別、居住地點、種族和宗教等因素而在社會中擁有的地位。

 

 

在〈概念詞語-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中有 1 則留言

  1. 90後
    廣義指90年代出生的一代,狹義則指這一代人中,活躍於香港社會運動的年青人士,被批判為享樂主義,不願捱苦的一代。**
    自衛機轉**
    在不愉快的情況下,利用一些心理策略保護自己免受負面情緒或自尊受損而產生的行為模式。常見的自衡機能如否認、壓抑、投射、替代、合理化及幻想等。

iris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