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急救箱—概念詞語:快餐文化

快餐文化
快餐源於美國,例如麥當勞、肯德基等美式快餐名牌。人類的生活節奏愈來愈快,所有忙碌的人都開始加快吃飯所用的時間,這不費時又美味可口的快餐便逐漸成為了主流。快餐店的特色是食物標準化,講求成本低但快捷製作食物,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例如多吃易肥胖、中風。

全球化、公共衛生

青年成熟時-參選年齡應否推前至18歲?

圖片來源:謎米香港網站

相關概念:心智未成熟   政治冷感   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   公民權利

根據《立法會條例》訂明香港投票者須年滿18歲,但同時又訂明年滿21歲才可參選,黃之鋒認為並沒有任何合理原因要為投票人及參選人設立不同的年齡限制。事實上,國內人大常委選舉,參選及投票年齡同為18歲,加拿大、丹麥、芬蘭、德國及新加坡等投票及參選年齡亦是一致。

黃之鋒認為香港立法會議員平均年齡高達57歲,且議員「因循守舊」,議會呈現「老人政治」,他對此現狀很不滿。有議員對此事作回應,表示擔心18歲的青少年多在求學階段,未曾在社會工作,沒有足夠人生經驗,加上心智未成熟,未能為繁重事務作判斷。

兩者對參選年齡應否降至與投票年齡各持己見,衝突點在於「青少年心智未成熟,沒有足夠經驗從政」。平心而論,兩者的理據均有道理,但如何衡量一個人的心智是否成熟?是否58歲的言行會比18歲的成熟?可惜近年不少成年人常發表一些不成熟的言論,因此這個理據相對較為薄弱。

先不論青少年心智是否成熟,政府常鼓勵青少年年滿18歲去登記做選民,可是﹐他們只能投「老成」的候選人,這些候選人的政綱往往忽略青少年的需要,結果青少年的投票意慾低,我們便會怪責青少年不關心社會。降低青少年參選年齡,或會有少數青少年進入議會,他們或會有不足的地方,但他們有的是青春,有進步的空間。假如他們的表現不濟,選民自會不再支持青少年參選,我們除了要相信香港青少年的能力外,更要尊重選民的智慧。

通識教育科有「衝突題型」,正如筆者早前在本刊專欄分享,要找出兩者的「價值觀」及「衝突點」。我們強調思考時不應二元化,以為不同持份者的價值觀不同,他們必定不能達成共識。傳統智慧講求「求同存異」、「君子和而不同」,在講求共融的現代社會,讓青少年有更大的政治參與程度,正好展示政府「有容乃大」的胸襟。

延伸閱讀:

1.謎米新聞-之鋒提司法覆核 挑戰參選年齡門檻 推動「公投修憲自決前途」

2.文匯網-林鄭月娥葉劉回應參選年齡

3.蘋果日報-提覆核要求門檻降至18歲 黃之鋒擬參選立會

“Mx”跨性別將成牛津新字−亦男亦女?

wpid-screenshot_normalappimage1.png

「跨性別人士」是甚麼?
跨性別人士是指那些不認為自己的性別與他們出生時基於生殖器官而被決定的性別表現為一致的人,跨性別人士不一定認為有需要做變性手術。

性小眾的權益日受重視,跨性別人士的權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5月4日報道,車輛牌照管理局、皇家郵政(Royal Mail)、就業暨養老金事務部、國家醫療保健服務(NHS),以及知名銀行和一些大學,現在都可以接受以“Mx”來敬稱跨性別者,或沒有特定性別者。

隨著平權主義這個概念日漸普及,由男女平等到跨性別,這是人類的進步,但我們仍要面對這些改變對道德帶來的衝擊,在大眾與小眾之間如何取得平衡。

人人看”17″-青少年沉迷社交直播熱潮

近日,本港興起一個以數字命名的社交直播智能手機軟件,因當中涉及色情問題而匆匆下架,這個軟件不但青少年趨向,不少成年人也沉迷其中,社交直播頓時成為城中話題,究竟這類軟件有何吸引之處?對青少年有何影響。

直播(Live Broadcast)這個概念就是即時播放節目,過往我們的理解,直播節目多是運動比賽或綜藝節目。然而,隨著互聯網踏入2.0的世代,互聯網不只是具備單方面發佈資訊的功能,更重要是加入互動元素,即資訊提供者可與互聯網使用使作交流,因而出現「互聯網直播」如Youtube Broadcast這類網站,這些直播題材多以實時分享遊戲為主,分享者同時打機和述說心得,追蹤者往往數以十萬計,有些知名分享者更可透過點擊率賺取厚利。

基於即時播放節目的發展,本港青少年對於網上即時分享,以致網絡紅人已有一定的概念,加上智能手機已成為青少年的基本用品,他們很容易接觸到社交直播智能手機軟件。青少年正處於心智發展階段,很容易為得到別人的認同感,當有一個網絡平台能展示自己,吸引眾多人追蹤、觀賞自己的直播,很容易得到滿足感;即時只是作為觀眾,青少年可以輕易觀看到別人的生活,又可與分享者交流,這正滿足了人類喜歡窺秘的特性,因而造就了這個軟件的成功。

延伸思考

問:社交直播智能手機軟件對青少年有何影響?答:這對青少年的影響是弊多於利。沒錯,互聯網是一個自由分享及交流的平台,但青少年心智多未成熟,未必懂得保護自己的私隱,所以直播出現了很多打扮性感的少女,甚至有少男直播自慰過程,不但讓觀看的青少年有錯誤的訊息,以為這些行為無傷大雅,對分享的青年人來說,過份的暴露是很愚蠢的事,對他們將來的社交生活或有影響。

問:父母和學校應如何看待這類軟件帶來的影響?答:父母和學校應正視互聯網對青少年帶來的影響。青少年成長需要階模,家長或老師需要對青少年多作指引,跟他們分析這類軟件雖然可以是一個表現自我的分享平台,但同時需要作出自我管理及規劃,不宜投放大量時間觀看這類直播,同時不要誤以為互聯網是沒有法例規管的空間。

概念:自我形象、認同感、網絡危機

人造肉救地球

一塊不出自動物卻飽含蛋白質的肉?這個創意來自 Beyond Meat ,這家獲得比爾蓋茲青睞的新創公司想要使用專利科技和植物作物生產“假肉”。

創始人 Ethan Brown 在華盛頓長大,他的父親是一位對農業充滿熱情的教授。週末和夏季,他和家人會去馬里蘭州鄉村的私人休閒農場度假,這家農場後來發展成一家成熟的奶製品經營農場。

Ethan Brown告訴美國網站 Business Insider:“我泡在農場的時間足夠長,萌生了製作植物’假肉’的想法。我們對肉的核心成分和結構都已熟知。肉類基本上包含5種成分:氨基酸、脂類、水、微量礦物質和少量碳水化合物,這些在非動物來源和植物中也都含量豐富。挑戰在於要將這些成分從植物中提取出來,重組成和肉一樣的構造。”

首先了解一下,為何要避免食用肉類呢?

Ethan Brown解釋道:“人們通過飼養牲畜生產蛋白質,但這種方式效率極為低下。為了動物身上那一磅的肉,需要耗費大量土地資源、能源和水。動物身上只有 30%的肉可以為我們食用,剩餘都是沒用的。通過生產植物’假肉’,我們可以同時解決4個問題:氣候變化、動物福利、自然資源和人類健康。”

他本人在18歲時成為素食者,“如今,許多人對動物被宰殺的方式感到不滿,同時我們豢養的牲畜數量又多到不正常,它們一呼吸就會排放二氧化碳。”

他舉了一個例子,環境學家Robert Goodland和Jeff Anhang於2009年發表的一項劃時代研究稱:“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不是汽車,也不是發電廠,是牲畜

思考:

1、物質主義盛行,發達國家人民佔用大部份資源,應有何方法改變?

2、人造肉會流行嗎?

專欄文章-論香港青少年「下流」現象(上)

image

專欄文章:
香港青少年近年常被評為「廢青」,事實上,香港經濟型多年及租金高企,使青少年苦無出路,甚至有自甘向社會階層下流的趨勢。感謝太陽報讓我有機會跟大家分享通識心得,是次專欄刊登於太陽報A16版,2015年8月4日。
太陽報網上版-專欄文章:論香港青少年「下流」現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