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政府收緊高學歷青年申請公屋的限制


PBpb2

十八歲申請公屋 —青年住屋的迷思

請回答以下問題:

1.青年人(18-35歲)申請公屋的風氣原因

2.支持青年人(18-35歲)申請公屋的原因

3.反對青年人(18-35歲)申請公屋的原因

在〈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政府收緊高學歷青年申請公屋的限制〉中有 26 則留言

  1. 樓價高租金貴,為免住私樓挨貴租,三十歲以下年輕人申請輪候公屋數字不斷上升,房屋署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接獲的非長者新申請人中,六成四即超過二萬人是未滿三十歲人士,五年間勁升六倍!輪候冊上未滿三十歲的申請人中,四成三是學生,兩成七人持有大專或以上學歷。

  2. 公屋「配額計分制」,將每年的非長者一人公屋申請者的配額,定於約一千至二千個公屋單位的水平;公屋輪候次序也會以計分制取代舊有的先到先得方式,十八歲的申請者為零分;十九歲的會得三分;二十歲的會得六分,如此類推,而正住公屋的將被扣三十分。分數愈多,輪候時間愈短。新制實施後,隨即惹來青年團體的露宿抗議,反對新制針對年輕人。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幹事施麗珊表示,年輕人士在計分制下得分較少,可能比較遲申請的年長人士還要遲上樓,違反了《基本法》承諾遵守的國際人權公約(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盟約第三條)中,任何人都可獲得平等機會享用社會福利的原則;加上新制度沒有說明多少分才可上樓,青年根本不知要等到何時。

      她批評是次改制諮詢不足,雖然身兼社協代表及房委會會員的何喜華已多次在房委會會議上表達反對意見,也曾經請願示威,但仍不獲接納,現正考慮以司法覆核幫助年輕人。

      鄭清發也認為,如果把公屋居住環境擠迫及年輕公屋申請者上升問題一併考慮,未必有需要實施計分制。他批評現有的紓緩擠迫調遷計劃僵化,家庭的居住密度須少於每人五點五平方米,才可獲安排調遷至面積較大的公屋單位,令很多年輕人因居住環境擠迫問題而申請一人公屋。他認為,政府應放寬調遷計劃的要求,讓更多家庭可遷往較大的公屋單位,減輕擠迫問題。

      房委會委員陳鑑林表示,政府不能抹煞年輕人的住屋需要,但他認為實行新制能更有效地提供房屋予有需要人士,以制止非長者一人申請者數目上升這情況出現。

    1. 年輕人申請公屋,好過買六合彩,買六合彩也要花10元,中獎機會極微;申請公屋無成本又易中獎,當然人人申請以免蝕底。社會助長年輕人領公屋,會鼓勵年輕人不思進取,變相懲罰默默耕耘但無受資助人士。為何會出現申請公屋年輕化的趨勢。近年來,不少青年人年剛滿18歲符合申請公屋的資格,便即入紙申請輪候公屋,其中一個原因是部份年青人對將來前途缺乏希望。

      由於樓價與租金的上升速度比一般人入息的上升速度還要快,他們預期工作後也未必有能力在私人市場租到比公屋優質的單位。與其付高租金住劏房,不如及早申請租金既便宜,環境較好的公屋。

      至於不想住公屋,擁有置業夢的一群,仍以會以保留公屋資格為首步,皆因擁有公屋資格可以透過綠表購買居屋,在居屋第二市場置業始終較在私人市場容易,所需要的首期比一般私樓單位市場低兩三成。

      過去十年中小型單位樓價升逾三倍,惟薪金上調有限,由於樓價升幅及供求失衡,令大學生畢業與樓價的升幅差距越來越大,如果沒有家庭的財政支助的話,真的極難儲夠三成首期完其置業理想。

      1. 公屋聯會主席王坤表示,擁有高學歷及剛滿18歲人士申請公屋的比率趨升,反映年輕人「預支房屋資助」進一步惡化,社會環境迫使非必要需求浮現,更形容:「以前的人一滿18歲,便去考車牌方便搵食;現在變為拎完成人身份證,便趕去申請公屋!」
        他批評,公營房屋的角色已被扭曲,由過去主要照顧核心家庭,變為解決年輕人獨立生活困難的工具,促請港府全面檢討房屋需求,不應待情況進一步惡化才亡羊補牢。

  3. 公屋輪候冊的人數超過25萬人,35歲或以下申請人增至87,100,18至29歲的單身申請人亦有68,700,申請公屋在年輕的一代已變為風氣,一如手機,人有我有。有人認為公屋養懶人,因為年輕人住了公屋以後,便沒有上進心,會住上一生,數十年來依賴社會的支援,因此要對這股風氣糾正糾正。
    這是一方面的說法,肯定有其道理。因為現今的社會十分多元化,當然會有這些人。另一方面,不少原本住在劏房、板間房的家庭,得知可以上樓之後,他們感謝政府,令他們有一個穩定的居所。有人從前住的樓宇殘舊,沒有電梯,打風下雨時永無寧日,安全受到威脅,影響起居生活。入住了公屋以後,環境不同。子女可以在安寧的環境中成長。
    有朋友的子女本來是在很惡劣的環境中生活,他們一家人每天面對住生命的威脅,因為那居所是位於一座有數十年樓齡的樓宇。 遇上大風時,那座樓好像在震動,驚心動魄。雖然如此,這家人的年輕子女成功地進入香港最難入讀的學系之一,畢業以後進入大企業, 再次改變了生活的環境。 他們對政府的公共房屋政策相當讚賞,充滿感激的心。
    聰明的人會利用環境去改變自己,可惜另外有些人卻是受環境改變,當環境變好了以後便停下來,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卻不去做; 原本有能力去幫助別人的,他們的境況和自己未上樓前的情況一樣,卻停下來算了。如是者,公屋當然會令他們變賴。
    公屋像一團火,可以令人取暖,也可以燒毀家園。 它本身是中性的,你如何去利用,會改變你的一生。 從前很多人因為公屋的穩定及安全環境,令住客可以在事業上有成就, 社會上的例子多的是。 如果說公屋養懶人, 倒不如說那人本身是懶人好了。

  4. 支持年輕人(18-35歲)申請公屋的原因:
    青年住屋問題成因複雜,香港的上樓問題嚴重,青年居住問題就更複雜。隨著讀大專的青少年不斷上升,青少年就業時間延後,但他們的人工卻沒有因此而提升。根據統計處的資料,2001年到2011年15-24歲的月入中位數居然同樣是8,000元:但令人吃驚的是即使到25-34歲,情況也幾乎是一樣 (見表一)。不過近十年的樓價和消費物價指數則有如火箭般上升,快餐店的午餐最少貴了10元,一杯奶茶單叫亦貴了8-10元,升幅近一倍。
    以上種種原因均令青少年甚難「離巢」。上一代的青少年,20多歲便會一個人搬出來居住生活,但此情況在這個時代突然消失,換來的,是繼續在家中與父母同住。統計處資料顯示與父母同住的百分率,正在上升。(見表二) 在80年代因結婚搬出去住的核心家庭欠缺支援的問題,在2000年完全沒有出現,現在較多出現的情況反而是青少年不離巢,甚至婚後回家與父母一起住。

  5. 1:雖說首次置業人士在房屋政策上有些許優惠,但亦解決不了這些年青人首期的難關,也許他們可以申請按揭保險,做足九成按揭,不過他們亦知道那些保費很貴,又要付足全期,無疑大大增加了初次置業者人士供樓難度。

    如果條件許可,相信不少大學生情願買私人樓宇都不會申請公屋。這不但可以減低公屋申請數字,縮短輪候時間,亦可幫助年青人圓其置業夢。大學生本身就是一個擁升值潛力的資產,在社會向上游則表示未來有一定的還款能力。鼓勵他們向上游絕對比讓他們與社會基層繼續競爭社會福利對香港整體更有利。

    2:青年居住問題成為香港近年重要話題,由父母代交首期置業,到變成寄生族,或者住劏房,甚至子女一到十八歲申請公屋,均見青少年「住屋」問題。這問題牽涉的除了住屋,還有傳統社會對「家」、對成功、對婚姻等等的迷思,要拆解似乎並不容易。

    3:不少年輕人急於申請公屋,大多出於未雨綢繆的心態,為自己及早締造更多的房屋選擇,免除日后住屋的煩惱,這是無可厚非的。重視青年住屋需求目前年輕人有向下流動的趨勢,甘願從事收入不高的工作,甚至乎提出不加薪的要求,以圖符合申請公屋的資格,這實在令人擔心。政府必須重視青年人住屋的需求,制訂適切措施鼓勵往上流,帶動社會發展才是正確的方向

  6. 1.迫不及待想搬出父母在佐敦的家,箇中原因不難理解。這個單位只有500平方英尺,卻住了五個成年人──他們夫妻倆、他的父母和哥哥。個人空間太少,因此常常睡不好。
    父親有些耳背,總是看電視到深夜,而且音量很大,令人難以入眠。

    2.支持
    由於樓價與租金的上升速度比一般人入息的上升速度還要快,他們預期工作後也未必有能力在私人市場租到比公屋優質的單位。與其付高租金住劏房,不如及早申請租金既便宜,環境較好的公屋。 過去十年中小型單位樓價升逾三倍,惟薪金上調有限,由於樓價升幅及供求失衡,令大學生畢業與樓價的升幅差距越來越大,如果沒有家庭的財政支助的話,真的極難儲夠三成首期完其置業理想。

    3.反對
    公屋政策是為了向低下層提供租金便宜的住屋,解決居住問題,但近年卻多了年輕人滿18歲就排隊輪候公屋,令到輪候冊人數上升的原因之一,他們是否真正有住屋需要

  7. 據2013年較早之前香港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委託的調查機構推算,全港最少有6.7萬個房單位,住戶人數逾17萬。其中約一半房戶有申請輪候公屋,另一半人則因不符合資格或個人原因而沒有申請。同時,針對近年大專生滿18歲即遞表申請公屋的風氣,房屋署最近指將研究向專上或以上學歷輪候申請者扣分,以優先照顧基層。但此建議一出,引來社會不少的爭議。作者將於下文和大家探討本港近年住屋情況及政府和市民分別在住房問題上所扮演的角色。

    公屋資源應先照顧基層、為低收入者提供廉租住屋,社會對此有共識,既然如此,擁有高學歷者有條件從事高報酬的工種,是一項經濟上的優勢,所以應該支持申請公屋的大專生加以扣分或限制的方案。公屋輪候冊的人數超過25萬人,35歲或以下申請人增至87,100,18至29歲的單身申請人亦有68,700,申請公屋在年輕的一代已變為風氣,一如手機,人有我有。有人認為公屋養懶人,因為年輕人住了公屋以後,便沒有上進心,會住上一生,數十年來依賴社會的支援,因此要對這股風氣糾正糾正。

    高學歷不一定高收入,而且現行的公屋申請政策已有入息上限的要求,因此政府的政策是多此一舉。再者,日後如果有人因怕申請輪候公屋變蝕底反而選擇不考取高學歷,政府此舉就等同不鼓勵年輕人好好讀書

  8. 1.其中一個原因是部份年青人對將來前途缺乏希望,而第二,樓價與租金的上升速度比一般人入息的上升速度還要快,他們預期工作後也未必有能力在私人市場租到比公屋優質的單位。與其付高租金住劏房,不如及早申請租金既便宜,環境較好的公屋。
    2.因為過去十年中小型單位樓價升逾三倍,惟薪金上調有限,由於樓價升幅及供求失衡,令大學生畢業與樓價的升幅差距越來越大,如果沒有家庭的財政支助的話,真的極難儲夠三成首期完其置業理想。
    3.如果條件許可,相信不少大學生情願買私人樓宇都不會申請公屋。這不但可以減低公屋申請數字,縮短輪候時間,亦可幫助年青人圓其置業夢。大學生本身就是一個擁升值潛力的資產,在社會向上游則表示未來有一定的還款能力。應鼓勵他們向上游絕對比讓他們與社會基層繼續競爭社會福利對香港整體更有利。

  9. 樓價高企刺激租金上升,不少高學歷的年輕人轉而申請公屋。房屋署調查發現,新登記公屋申請人中,三十歲以下人士所佔比例由去年的三成四升至三成六,有大專學歷的非長者單身申請人亦由去年的三成四升至三成七。公屋聯會主席王坤認為,數字反映單身年輕人成「無殼蝸牛」已成社會趨勢,促政府面對現實,檢討現行策, 所謂青年人「搶公屋」,在於對住房的憂慮。由於目前樓價飆升,年輕人對於未來置業的信心嚴重下降,而租金高企,也令年輕人擔心日后難以負擔高昂的租金。而另一個重要的考慮,是不少大專、大學生在畢業后,需要償還在學資助貸款予政府,拖延了儲蓄樓宇首期的時間。
    不少年輕人並非要求即時有新居上樓,而是看不見前景,一方面預期經濟能力難以改善,另一方面看見薪金遠遠追不上樓價租金,在沒有其他住屋選擇下,才考慮申請公屋,歸根究底,政府應該對症下藥解決住屋問題。

  10. 1.房委會委員陳鑑林稱,現時社會變得功利,福利更被視為權利.他認為,現階段提出單身人士申請租住公屋配額及計分制,可以糾正社會的不健康風氣.
    2.支持
    因為大部份青少年,都會想自己租屋住,青少年現在不想被家人管制,而外出住.而且有青少年因為要讀大學,為了不要騷擾家人搬外面居住.
    3.反對
    青少年未能找到工作,而沒有金錢交租,愈來愈多剛滿十八歲的在學青年申請公屋,令本港的公屋供應壓力更大,房屋署提出檢討公屋計分制,扣減年輕人輪候公屋的分數,令他們上樓的希望幻滅:相反,年滿三十五歲的單身人士則可加分,讓他們到四十五歲便可以上樓.不過,有關注團體指建議有歧視年輕人之嫌,指當局應加緊覓地建公營房屋,增加供應才是解決之道.

  11. 1.部份人士則選擇「下流」。所謂「下流」,就是放棄升職、加薪等原本可以令個人向社會上層流動的方式,相反選擇留在社會低層,期望可以過簡單生活,享有政府一些基本福利。當中,入住公屋是其中一個神話。根據房屋署數字,未滿30歲公屋申請者數字共有45,700人,當中佔非長者一人申請者比率超過一半,11/12年度新登記的更佔6成。
    2.不少青少年和其家長早在幾年前就發現青少年難以獨立離巢的問題。因此,部份家長會借首期給子女買樓,之後讓子女自己供樓。可惜近期樓價太貴,此舉的實際效果是令香港青少年一畢業,身負雙重債務:欠下讀書時的債務外,更加一大筆樓債,即時變成「樓奴」。不少家庭認為此舉令他們生活質素下降,部份「樓奴」每月供款超過月薪一半,結果衣食住行也不能照顧得到,淪為家徒四壁,自覺生活十分悲慘。
    3.他們不是真正有住屋需要。他們can回家與父母一起住。

  12. 房署亦質疑這類申請人對房屋需求是否迫切,並在財政緊絀下,提出4項建議,以收緊非長者單身人士申請公屋的資格,包括為申請者設年齡限制、配額及計分等。房署表示,收緊限制只為令房屋資源有更好的調配,並非因為單身人士濫用公屋資源。

    此外,消息傳開後,昨日即有年青人趁新政策未落實執行之前,到房署樂富中心入表申請公屋:「家人叫我來,才遞表申請,這時候來,是因為房署快要收緊單身人士申請。」有申請人批評,政府忽視他們的住屋需要:「若在外面租住單位,每月要付4至5000元,但公屋只需要千多至2000元,若要到35歲,我便相對多付及一段長時間交貴租。」不過,亦有市民表示,年青人應該自己奮鬥一下,不需要用政府資源。另有市民表示,應該先予已婚人士申請入住。

    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常任秘書長梁展文昨在房委會集思會後表示,房署提出的4個方案中,大多數委員認為房署考慮申請人資格時,不能只以年紀及婚姻狀況等做標準,重點應該看個人的實際需要,故傾向支持第4個方案,即設定配額的同時,又可用計分制將年齡、家庭、住所房屋類型等元素考慮在內,受到法律挑戰的機會相對最低。

  13. 1.青年人(18-35歲)申請公屋的風氣原因
    時至今天,於單身人士不能再局限於「單身漢」概念。隨著社會變遷及生活方式轉換,結婚生子雖仍屬主流,但已不能視作唯一合理或正常的人生旅途,追求獨身者已較過去普遍,且起碼不會隨便被人標籤。公共政策理應反映加入此新的社會現實,在公屋分配上不再區別家庭崗位、性別或年齡,總之凡通過入息及資產審查,皆獲同等之配房機會。不過,如此一來,需求自會大增,現時與父母同住公屋之單身青年男女也會自行組戶,輪候公屋。

    房屋署深怕單身人士的需求一發不可收拾,正考慮如何調節,包括限制申請公屋資格,如像新加坡般不讓35歲以下單身者申請,又排斥與父母同住公屋單位者,理由是他們已獲享公帑資助。雖然香港不施行新加坡式的「家庭傾斜」政策(pro-family policy),且還立下反對家庭崗位歧視的法例,可是一般輿論,似願接受限制年青單身者公屋編配權利的措施,有人更視他們為濫用公共資源。

    近年來,不少青年人年剛滿18歲符合申請公屋的資格,便即入紙申請輪候公屋,其中一個原因是部份年青人對將來前途缺乏希望。
    由於樓價與租金的上升速度比一般人入息的上升速度還要快,他們預期工作後也未必有能力在私人市場租到比公屋優質的單位。與其付高租金住劏房,不如及早申請租金既便宜,環境較好的公屋。
    至於不想住公屋,擁有置業夢的一群,仍以會以保留公屋資格為首步,皆因擁有公屋資格可以透過綠表購買居屋,在居屋第二市場置業始終較在私人市場容易,所需要的首期比一般私樓單位市場低兩三成。

    2.支持青年人(18-35歲)申請公屋的原因
    因為過去十年中小型單位樓價升逾三倍,惟薪金上調有限,由於樓價升幅及供求失衡,令大學生畢業與樓價的升幅差距越來越大,如果沒有家庭的財政支助的話,真的極難儲夠三成首期完其置業理想。

    3.反對青年人(18-35歲)申請公屋的原因
    高學歷不一定高收入,而且現行的公屋申請政策已有入息上限的要求,因此政府的政策是多此一舉。再者,日後如果有人因怕申請輪候公屋變蝕底反而選擇不考取高學歷,政府此舉就等同不鼓勵年輕人好好讀書。

  14. 1:雖說首次置業人士在房屋政策上有些許優惠,但亦解決不了這些年青人首期的難關,也許他們可以申請按揭保險,做足九成按揭,不過他們亦知道那些保費很貴,又要付足全期,無疑大大增加了初次置業者人士供樓難度。

    如果條件許可,相信不少大學生情願買私人樓宇都不會申請公屋。這不但可以減低公屋申請數字,縮短輪候時間,亦可幫助年青人圓其置業夢。大學生本身就是一個擁升值潛力的資產,在社會向上游則表示未來有一定的還款能力。鼓勵他們向上游絕對比讓他們與社會基層繼續競爭社會福利對香港整體更有利。

    由於樓價與租金的上升速度比一般人入息的上升速度還要快,他們預期工作後也未必有能力在私人市場租到比公屋優質的單位。與其付高租金住劏房,不如及早申請租金既便宜,環境較好的公屋。 過去十年中小型單位樓價升逾三倍,惟薪金上調有限,由於樓價升幅及供求失衡,令大學生畢業與樓價的升幅差距越來越大,如果沒有家庭的財政支助的話,真的極難儲夠三成首期完其置業理想。

  15.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指出,一般人在18至35歲期間,薪酬增長最快,令年輕人獲配公屋後,薪酬有可能很快便超越入息限額,造成濫用。
    若然政府增建公屋,滿足青年人追求個人空間生活的要求,將會是個黑洞,愈易得到,便會有惡性循環,吸引更多人爭逐申請。
    部分單身申請者本來與家人同住公屋,已享一次的房屋資助,可是申請者為了獨居,再額外申請公「拆戶」,變相享雙重資助。
    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曾撰文表示,大學生是社會精英,不應還未出社會競爭,就預期自己會輸,認為他們申請公屋會增加房委會行政負擔,搶走真正有需要者的入住機會,更提出為公屋申請制度設學歷上限,阻止大學生申請公屋。 因此我應為青年人不因申請公屋,因為會令青年沒動力投身社會,會令社會競爭力下降.

    居住問題就更複雜。隨著讀大專的青少年不斷上升,青少年就業時間延後,但他們的人工卻沒有因此而提升。根據統計處的資料,2001年到2011年15-24歲的月入中位數居然同樣是8,000元:但令人吃驚的是即使到25-34歲,情況也幾乎是一樣 (見表一)。不過近十年的樓價和消費物價指數則有如火箭般上升,快餐店的午餐最少貴了10元,一杯奶茶單叫亦貴了8-10元,升幅近一倍。青年也有財政壓力問題, 雖然他們可依賴父母, 但也不一定能解決財政問題, 青年也是人,有權利不因因為申請公屋受到歧視.

  16. 1.因為在香港樓價貴,三十歲以下年輕人申請輪候公屋數字不斷上升,不少青年人年剛滿18歲符合申請公屋的資格,便即申請輪候公屋。而且申請後亦沒有壞處和年青人在港置業是很困難,也沒有足夠金錢去俾首期,但公屋卻避免這個問題
    2.支持的原因是由於樓價租金的上升速度比人工入息的速度還要快,年青人還沒有足夠能力去支付首期 待工作上軌道也需要時間,不能一時之間租到比公屋更佳的單位。便宜方便的公屋一次過滿足年青人置業的願望
    3.不支持的原因由於香港地少人多,相比起年青人,有更多人更加需要公屋。青年人還有青春能花時間在事業上博殺,公屋政策是為了向低下層提供租金便宜的住屋,解決居住問題,但近年卻多了年輕人滿18歲就排隊輪候公屋,忽略其他人申請公屋的真正需要。而大學生本身就是一個升值潛力的社會棟樑,在社會向上游則表示未來有一定的還款能力,能夠應付更大的風險,所以青年人可向高處望。

  17. 1.青年人(18-35歲)申請公屋的風氣原因

    因近年來樓價及物價通漲,但他們的人工卻沒有因此而提升,令到一眾青年人負擔不起買樓而選擇申請公屋.同時,剛入職的青少年工作未必穩定,有時失業,隨時「搏」到上樓,他們認為此舉可以成功對抗地產霸權,不用捱買樓租樓,即使日後人工再加,兩三倍租金也比巿價便宜。以上種種原因均令青少年甚難離巢,2012年公屋輪候冊申請人統計,超過七成未滿三十歲的輪候公屋人士,的確為了離巢,他們亦批評現時居住空間小,租金貴等問題。

    2.支持青年人(18-35歲)申請公屋的原因
    因近年來樓價及物價通漲,但人工卻沒有因此而提升,因此負擔不起買樓,但仍然要有一個屬於自己家,所以申請公屋是最能解決的方法,不用捱買樓租樓,即使日後人工再加,兩三倍租金也比巿價便宜.

    3.反對青年人(18-35歲)申請公屋的原因
    雖然現時

  18. 1.部份人士則選擇「下流」。所謂「下流」,就是放棄升職、加薪等原本可以令個人向社會上層流動的方式,相反選擇留在社會低層,期望可以過簡單生活,享有政府一些基本福利。
    2.不少青少年和其家長早在幾年前就發現青少年難以獨立離巢的問題。因此,部份家長會借首期給子女買樓,之後讓子女自己供樓。可惜近期樓價太貴,此舉的實際效果是令香港青少年一畢業,身負雙重債務
    3.不少年輕人急於申請公屋,大多出於未雨綢繆的心態,為自己及早締造更多的房屋選擇,免除日后住屋的煩惱,這是無可厚非的。重視青年住屋需求目前年輕人有向下流動的趨勢,甘願從事收入不高的工作,甚至乎提出不加薪的要求,以圖符合申請公屋的資格,這實在令人擔心。

  19. 由於樓價與租金的上升速度比一般人入息的上升速度還要快,他們預期工作後也未必有能力在私人市場租到比公屋優質的單位。與其付高租金住劏房,不如及早申請租金既便宜,環境較好的公屋。

    至於不想住公屋,擁有置業夢的一群,仍以會以保留公屋資格為首步,皆因擁有公屋資格可以透過綠表購買居屋,在居屋第二市場置業始終較在私人市場容易,所需要的首期比一般私樓單位市場低兩三成。
    支持:可令年青人養成獨立的性格並有私隱權。
    可花較少金錢於居住方面。
    能減輕父母的負擔,如助子女交供樓之費用。
    反對:年青人有足夠勞動力,可自行買屋,不然便會浪費資源。
    老人、低收入人士更有需要。

  20. 1.因為現時年青人對將來前途缺乏希望,樓價與租金的上升速度比一般人入息的上升速度還要快,他們的入息追不上租金的升幅。公屋的環境好而且租金便宜,所以很多年輕人都申請公屋。
    2.因為大部份青少年都會想自己租屋住但又沒足夠的金錢,而且青少年未能找到工作或剛找到工作所無法負擔租金。
    3.高學歷應一定的高收入不應跟真正需要的爭

  21. 青年人(18-35歲)申請公屋的風氣原因

    青年人申請公屋的風氣原因是,香港樓價高,租金貴。香港是全球最難置業的城市。私人住宅樓價高,令青年人難以置業,申請公屋以便日係成家立室,有居住的地方

    支持青年人申請公屋的原因是因為,香港樓價高,青年人申請到公屋後可以,便用綠表又申請居屋可以更快捷使青年人置業。長遠可以令青年人購買私人住宅,低收入的人可以居住到公屋

    反對青年人申請公屋的原因是因為,青少人受高等教育,不應申請公屋,留給更有需要的人申請,例如老人家,成家立室的人申請,青年人申請公屋會拖慢公屋的輪候時間,令公屋不能給真正有需要的人使用

  22. 原因
    時至今天,於單身人士不能再局限於「單身漢」概念。隨著社會變遷及生活方式轉換,結婚生子雖仍屬主流,但已不能視作唯一合理或正常的人生旅途,追求獨身者已較過去普遍,且起碼不會隨便被人標籤。公共政策理應反映加入此新的社會現實,在公屋分配上不再區別家庭崗位、性別或年齡,總之凡通過入息及資產審查,皆獲同等之配房機會。不過,如此一來,需求自會大增,現時與父母同住公屋之單身青年男女也會自行組戶,輪候公屋。
    支持
    資料來源:差餉物業估價署;政府統計處
    在港置業困難重重,樓價高企對年輕夫婦來說,要組織一個新的家庭,置業安居,談何容易!舉例來說,在新界購買一個400呎的單位,以2012年11月的平均價計算,需280多萬元,首期需要85萬元。假設他們能還清讀書時的欠債,又儲足三成首期,以還款期為20年,2.5%按揭率計算,他們每月要支付10,500元,是香港一半家庭月入的53%或以上。若以九成按揭,分30年還款,每月也要支付1萬元。難怪即使是大學生,也要在入大學時便開始輪候公屋,畢業後找到高薪工作也要計清計楚,免得失去申請公屋的資格。他們認為身為香港人當然有權享有這些褔利。
    反對
    大專生蜂擁申請公屋雖非無因,惟本港公屋資源有限,港府必須確保資源最有效運用,不能亦不應廣發濫派。惟上流潛力較高的高學歷年輕人亦競相申請公屋,恐扭曲公屋輪候數字、扭曲公屋政策,更恐扭曲年輕人價值觀。
     
      其一,近年不少年輕人急於申請公屋,除因樓價租金高昂,部分人則抱不申請白不申請心態,就算知道他們日後入息很可能超標,亦先入表「買保險」,令公輪候人數嚴重扭曲;港府更難放寬公屋申請資格,幫助更多邊緣家庭上樓。
     
      其二,本港土地、房屋資源稀缺,有限的公屋應用在刀口上,幫助最有需要的市民。惟高學歷年輕人亦爭上樓,勢擠佔上樓需求更迫切的劏房戶、基層家庭、長者等安居機會,扭曲公屋政策的扶貧原意。
     
      其三,更惹憂慮的是,此恐扭曲年輕人的價值觀。年輕人朝氣勃勃,前途待創,有大專學歷的年輕人,發展潛力更大,若他們剛踏出社會,甚至求學時就申請公屋,甚或故意選擇薪金低前景較差的工作,以遷就公屋申請門檻,勢削弱其發奮向上的自強精神,損其上流動力。此是年輕人的損失,更是社會的損失。
     
      問題或會加重的是,港府長策會建議,預留一成至三成的居屋單位,供單身年輕人購買,圖紓減他們爭逐公屋的壓力。惟此恐變相鼓勵更多年輕人為取綠表資格,優先抽居屋,先排隊申請公屋,進一步推高公屋輪候人數,令上述扭曲現象加深。
     

  23. 1.青少年(18-35歲)申请公屋的风气原因是由于近年香港的樓價上升,令青少年負擔不上昂贵的租金,导致青少年申请公屋的风气越趨普遍。
    2.支持青少年(18-35歲)申请公屋的原因是由于青少年的心智发展成熟,再加上有明辯是非之心,能適當地運用公屋。在經濟層面上,青少年申请公屋可減少在租房上所承受的昂贵的經濟負擔。在社会層面上,如青少年有公屋,他们就可以不用擔心在住屋上的金钱負擔,可専心工作,為港盡一分力。
    3.反对青少年(18-35)申请公屋的原因是首先在個人方面,青少年會因有公屋居住,令他们不用擔心住屋问题,而導致他们依赖政府所发放的福利,变相令青少年的工作能力变弱。在经济方面,由于青少年依赖公屋為生,導致政府的經濟負擔加重。另外青少年是有能力去养活自己,他们申请公屋會令其他真正有需要公屋的人不能受惠,加剧貧富懸殊。

  24. 1). 青年人(18-35歲)申請公屋的風氣原因:

    首先,現時香港樓價不斷上升,物價亦日趨高漲,以青年人的能力,根本足夠應付此負擔。因此,青年人只能申請租金最低的公屋。
    其次,不少家長無形間亦會增加青年人的壓力,許多青年人大學還未畢業,已為自置居所而煩惱,父母不時提及會反增壓力。青年人申請公屋當作買個保險,求個安心,也為將來打算(例如:結婚)。因此,申請公屋對青年人而言,是個既便宜又快捷的方法。
    最後,現代的青年人要求獨立、自主,期望有私人空間,甚至私人生活。因此,申請公屋便成為了他們的最佳選擇。

    2). 支持青年人(18-35歲)申請公屋的原因:

    第一,青年人申請公屋並不會對其他申請者帶來太大的影響。有不少人認為青年人申請公屋會阻礙了那些有需要的人士,把入住公屋的機會大大減低。然而,根據房署的計算方法,青少年要以申請公屋的方式入住,排隊至少也要七至八年。政府是會讓那些有需要的人士或特別情況者優先入住。由此可見,青年人申請公屋,不會把其他申請者入住公屋的機會減低。
    第二,剛畢業入職的青少年工作未必穩定,不論高學歷還是低學歷,大家的起薪都差不多,平均只有一萬多元,如果他們不能申請公屋,那麼到底要存多少年錢,才能買或租到居屋呢?

    3). 反對青年人(18-35歲)申請公屋的原因:

    第一,有些青年人為合資格排隊,配合收入限額,在畢業後寧願選擇放棄升職高薪,到較低薪金的地方工作,導致社會流動出現問題(例如:分配不均,某些部門人乎不足);他們選擇留在社會低層,期望可以過簡單生活,享有政府一些基本福利。
    第二,有不少青年人申請公屋是「假公濟私」。許多青年人一到18歲便申請公屋,在現今高樓價下無可厚非,但他們只為私人空間便要公帑埋單,令人憤慨。
    大學畢業的Eddie,今年二十六歲,現於機場任職物流工作,月入一萬七千元,獨自居於將軍澳厚德邨的一人單位。他本與家人同住於該邨,年半前,因繼母與其子女搬來同住,他以與繼母不和及環境擠迫為由,申請分戶。由於他的情況屬於特別個案,所以等了三個月便獲得一個百多呎的單位。單位面積百來呎,但裝修連家具花費近十萬元,他坦言是因為「想住得豪華一點」。
    他表示,政府給公屋居民的優惠很多,例如他雖然屬於富戶,要交倍半租,但月租仍只需一千二百多元,只佔他月薪的百分之十,支付租金綽綽有餘,較租私人樓便宜得多;又不用交地稅、差餉,將來還可以以綠表申請居屋。因此,即使公屋設備較私人樓為差,他仍選擇住在公屋。
    他的行為簡直是「鵲巢鳩佔」,既然他也不常住那個公屋單位,證明他不是真的需要,那為何不把它讓給更緊急要用的人士或家庭呢?

    綜合以上觀點,我是很小程度上同意政府收緊高學歷青年申請公屋的限制。

羽星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