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單元:公共衛生、今日香港(生活素質-社會層面)
概念詞:醫療產業、社會責任
有用資訊:
-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有增無減,2007年本港7萬名新生嬰兒中,內地孕婦所生嬰兒佔39%;2010年8.8萬新生嬰兒,內地孕婦所生佔46%。
-2011年,本港有8.8千個嬰兒出世,約半數產婦來自內地,令產科超出負荷。
-2010年的公立婦產科專科醫生比2008年減少一成,來港產子的內地孕婦增加,加上公立醫院婦產科醫生被私營市場挖角,令公院婦產科壓力更為嚴峻。
-醫護大員呼籲香港政府限制內地孕婦來港產子,以確保醫療質素。
-2010年約8.8萬約兒,當中約4萬是內地孕婦,其中只有1萬人到公立醫院,其餘3萬2千多名(約佔8成內地孕婦)嬰兒的父母均非香港人,這批人與香港毫無血緣和地理關係。
-2012年是龍年(龍年效應:中國喜歡龍年代表吉祥,故特別喜歡在龍年生育),估計香港出生率會升超過百份之五,令產科服務負荷更大,希望政府及早提出紓緩措施。
持份者:香港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公立醫院醫生(香港產科服務關注組-由8間公立醫院醫護組成)、私家醫院、本地孕婦、內地孕婦(丈夫是香港人)、雙非嬰兒父母、中國政府。
-本地孕婦:反對雙非嬰兒父母來港產子,以致公立、私家醫院床立不足,影響醫療質素,本地人應享有醫療優先權。私家醫院因床位供不應求,年年增加費用,加重了本地父母的負擔。
-內地孕婦:嬰兒的父親是香港人,當然希望在港產子。
-雙非嬰兒父母:立場是來港產子是合法的,他們有支付醫療費用,來港產子是因香港的醫療水平較高。
-公立醫院醫生:立場是限制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由公院醫護人員(醫生、護士)被私院挖角,人手不足,影響醫療質素。若要減少內地孕婦來港產子,在道理上應先減少這批父母均非香港人的名額,更何况約八成雙非嬰兒在私家醫院出生,私家醫院有責任與公立醫院一同減收內地孕婦。
-私家醫院:立場是應由公立醫院減收內地孕婦,由於私立醫院是自負盈虧,提供醫療服務根本是一盤生意,越多內地孕婦意味即收入增加。私家醫院聯會主席劉國霖表示,私院2011年的生產名額為4.7萬名,稍高於去年生產人數,因去年年尾有私家醫院增加了產牀。私院今年暫不會再擴充,但亦無意減低內地孕婦產子名額,醫管局去年有1萬名內地孕婦產子,若要減便由醫管局着手去減。
-香港政府:立場應具人口政策,應對巿民的生活素質負責。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強調,不論公營或私營醫院,都應為產科服務設配額,優先照顧港人產婦。周一嶽指出,所有私營醫院都是由衛生署負責,衛生署有規管權。
其他資料:http://news.sina.com.hk/news/1342/3/1/20670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