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珍惜擁有的一切

image

活在香港,不少人只會擔心吃不到美食,搶不到限量版的衣服,終日為追求物質生活、提升生活素質而煩惱,從不用擔心生存這個問題。圖中的小孩,生在非洲,滿身都鋪著蒼蠅,為甚麼他不趕走它們?因為小孩子餓得連揮動雙手的力氣也沒有,不要說聖誕大餐,連潔淨的食水也是天荒夜談的事。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們常說國與國的距離拉近,我們都活在地球村,為何他們的生活是如此的困苦?因此,對於飲食,我們都要抱著感恩的心去接受,不要諸多批評,吹毛求疪。當我們擁有這麼安穩的生活,為何不去珍惜?當大家有學習的機會,為何埋怨讀書苦?在這小孩面前,我們有討厭生活的理據嗎?

學會知足,便會滿足。

生命教育–車禍失憶青年讀法律博士 意外前會考滿分 由零開始學生字

周老師分享:人的生命本是脆弱,禍福也不能預料,人在上帝面前,是何等的脆弱!那是說我們面對逆境是否甚麼也不幹?不,人雖然有軟弱的時候,但上帝卻給予我們「勇氣」與「毅力」這兩種特質,讓我們可以面對挑戰,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同學們,或許你們的學習根基不如別人,或許你們的家庭有不同的煩惱,或許你們沒有疼愛自己的人,請不要放棄自己,愛惜自己,由今天開始用功學習,至少你們比以下的青年幸運,不是由「零」開始,最糟糕的或許是由「一」開始吧!

 明報  2011年11月4日

       8年前一場交通意外,奪去了陳俊濠19年記憶,令他由會考30分的名校高材生,變成連「APPLE」也串不到的失憶青年。他回流香港被迫放棄讀醫志願,幸獲破格入讀嶺大重新適應校園。俊濠近日受訪時透露,終克服讀書和背誦書本的壓力,大學畢業之餘,更獲中大取錄成法學博士生,改以律師為志,為他人創造更多回憶。

現年27歲的陳俊濠,4年前曾接受本報專訪(見另文)自述失憶經歷,並獲破格入讀嶺南大學社會科學系,人生重新起步。

他近日再接受訪問,笑言料不到如今成就。他說,克服腦創傷重拾書本並非易事,失憶後他常感到頭痛、失眠,雖然語言能力無損,但學習時難以理解及運算,連英文串字、文法也無法掌握。縱然意外前會考30分,但學術能力盡失,只能靠死記爛背,他說﹕「幸好我讀社會科學,着重分析社會現况;周末時我也專程到中學,替初中生補習英文,透過解釋操練英文」。2008年他更以畢業二級甲等榮譽。

在學時,俊濠不想只當受照顧的病人,他開始義務工作,更獲得不少獎項。他後來成立「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予青年人直接統籌大型活動。09年他入讀中大法律博士,盼未來以律師身分,為民間及青年爭取權益。

從前自我中心 失憶反認識自己

「當年我失憶後也曾迷惘,若無意外,我或已升讀一流學府。但朋友都說,意外前我好高騖遠、自我中心,我反覺得這經歷,讓我重新認識自己、家人及社會。」過往曾遭友人揶揄「花弗」,可他明年將與拍拖5年的女友結婚。

他勸勉年輕人,毋須太糾結於一兩次的經歷,外在因素永遠無法預料。陳憶述兩年前曾在青年活動中遇到一名17歲男生,「他每次來只肯做雜務,了解後才知他因單親家庭、學業成績差、受過警司警誡等,認為自己只配做此類工作」。俊濠遂不斷肯定他的能力,終讓男生重拾自信。

明報記者 錢瑋琪

個人與個人成長–網上成癮

平均日耗逾5句鐘 社工憂陷「病態」

上網幾乎是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甚至慢慢扭曲至成為網民「快樂的泉源」。調 查顯示,時下青年平均每日花逾5小時上網, 只要1日脫離網絡世界,快樂指數(以100分 為滿分)便會由原來平均數67.6分下降至45.2 分,跌至不合格水平。專家又發現,上網時間 長短與快樂指數關係呈「倒『U』形曲線」。 上網7小時至8小時後,受訪者自評快樂指數 最高,達71.2分。有社工指,若數字屬實,情 況已屬「病態」,反映不少青少年有網絡沉溺 病徵。

樹仁大學經濟與金融系助理教授袁偉基及朱 蘊玲,10月初進行「上網令你快樂嗎?」調 查,以網上問卷訪問862人。其中,近9成為 18歲至24歲青年,其餘為24歲以上人士。調 查目的是:分析各人上網習慣與快樂的關係。

多玩社交網 其次為搵料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平均每天花5.04小時 上網,最多是瀏覽社交網,其次搜尋資料、觀 賞線上影視、參與線上遊戲。整體而言,若以 100分為滿分,受訪者認為,上網令他們得到 快樂的平均指數為67.6分。若1天不能上網, 各人快樂指數會急降至45.2分,即處於不快樂 水平。

不過,研究人員發現,上網時間長短與快樂 指數關係成「倒『U』形曲線」。

整體而言,網民上網少於1小時的快樂指數 為62.7分;上網一兩小時指數跳升至66分; 之後指數會隨上網時間增加而繼續上升。到上 網7小時至8小時的階段,是網民快樂指數最 高之時,達71.2分;但上網超過8小時,快樂 指數開始呈現下降趨勢,上網13至14小時, 快樂指數會進一步下降至65.3分,與上網1至 2小時的快樂指數相若。

墮網海愈長 與現實脫軌

袁偉基表示,青年逗留網上世界時間愈長, 會與現實世界脫軌,反會令他們感到現實生活 不快樂,「每天只有24小時,花在網上的時 間愈長,即脫離現實世界生活愈久,邊際快樂 指數自然會遞減」。對於每天上網少於1小時 的「健康」受訪者,其快樂指數是52.8。就算 沒有上網,也不太會影響快樂的心情。

須分配時間 免被「支配」

青協註冊社工張志偉認為,上述情況「不健 康」。

張志偉又指,青年若每日上網7小時至8小 時而自感最快樂,「是不合理時間分配」,擔 心造成沉溺情況。張志偉建議,網民要適當分 配時間,不要被網絡「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