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思想的由來
- 中華文化涉獵甚廣,本課題以「儒家文化」為主體。
- 儒家的起源,由春秋戰國時代孔子提出「仁」開始,其後孟子提倡「義」,到漢代時漢武帝提出「罷拙百家,獨尊儒術」大盛,唐、宋、明、清,經歷千年,直到民國成立後才衰微。
- 儒家思想本是積極入世,重視人倫關係的,惜被歷代君主視為統治的工具,控制思想的手段,因此到民國初年的五四運動有反對儒家思想的行動。
- 中國政府近年在全球廣設「孔子學院」,推崇倫儒家思想,目的也是令社會和諧。
中國傳統家庭觀念
A) 重視倫理道德
中國傳統家庭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認為人在人倫中應該因應身份而作出合乎道德的適當行為。
i)人際關係-五倫
- 儒家重視「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重人際關係。
- 父子關係為主軸
- 儒家認為人應按其角色,在家庭中要承擔不同的義務和責任。
ii)行為準則—三綱五常
- 「三綱」包括「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在中國傳統家庭中,子女須聽從父母,妻子須服從丈夫,而身為父親和丈夫的男性須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仁即仁愛、寛厚;義是正直;禮是互相謙讓;智是明白天地人生的道理;信是誠實守信。
- 五常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是儒家推崇的道德價值。
B) 宗族為本
- 聽從父母之命,家庭、宗族利益在個人之上,傳宗接代,家庭成員具有責任生兒育女,以保宗族血脈。夫妻關係使人可名正言順地繁衍下一代。
C) 推崇孝道
- 古語有云:「百行孝為先」,「孝」被視為傳統的美德,而儒家推崇孝道,提高了傳統家庭對孝的重視程度。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儒家將孝推而廣之,除了對自己的父母、長輩和祖先盡孝外,也應尊敬他人的長輩,社會便會和諧。
- 提倡祭祖,祭祖是延續和體現孝道的方法之一。
- 兒孫應透過祭祖來慎終追遠,並表達對祖先的敬意,也相信祖先在天之靈會保祐宗族後化的平安幸福。
D) 男尊女卑
- 男性地位高,在傳統中國社會,只有男性能夠延續血脈,擁有主導和支配的角色。
- 女性地位低,古時有「女子無才便是德」。
- 「女主內」,女性在家庭的主要工作是侍奉翁姑、生兒育女和照顧家人起居飲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