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與現代社會– 中國人口老化,老人誰來養?

背景:中國人口超過13億,隨著過往的「一胎政策」(過往政府嚴格限制每對夫婦只可生一胎,如超生可被迫墮胎或罰款),現在的中國家庭結構大多以「421家庭」為主,供養父母、祖父母成為年青人的壓力,也是中國政府的福利政策重點問題。

報章(一)一胎化改變中國傳統家庭觀念,「老有所養」成口號。

【星島網訊】一胎化正開始侵蝕中國傳統儒家孝道傳統,由於子女們的價值觀轉向功利主義,一切向錢看令傳統家庭觀念遭遺棄,導致一億多老齡人口未能老有所養,成為中國未來三十年最嚴峻的社會問題。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中國官方統計顯示,截至2005年底中國年齡超過六十歲的老年人口高達1.44億人,然而,目前具備老年居家贍養照護的床位數,每千人僅有十床、才佔1%。

  老年贍養院(即老人院)成為許多中國老年人口的最終歸宿。今年58歲的田德瑞因視力不佳,加上女婿需工作無法長時間隨侍在側,被送到私人開設的贍養院頤養天年,由女婿付錢請院方代為照顧老丈人。田德瑞的女兒本身健康不佳加上需照顧四歲小孩,且平日還忙於化粧品生意,田德瑞感慨地指出:“我了解孩子為何送父母到贍養院,讓陌生人照顧父母不再是恥辱,這真是個巨大轉變!”

  贍養院突顯出中國傳統儒家孝道,正面臨金錢主義社會的侵蝕。昔日國有企業從出生照顧到臨終的社會福利政策已成昨日黃花,而八十年代開始實施的一胎化”計劃生育政策,則讓獨生子女必須獨自扛起照顧雙親的重擔。中國快速現代化導致社會傳統觀念瓦解,衝擊著五千年儒家家庭觀念。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張愷悌指出,中國人對家庭與孝道的重視遠較西方社會高,但時下年輕人“重金錢遠甚于家庭”。

  一胎化讓父母親將所有時間、金錢、精力與希望全投入在獨生子女身上,父母親也期望年老時能從子女身上獲得回報,張愷悌主任指出,但社會快速發展,早已改變了傳統施與受的家庭社會契約觀念。專家警告,意志消沈的中國年長公民數量正急遽攀升,特別是曾受子女所托照顧孫子女的老人,在孫子女長大離開後易生失落感,甚至是自殺。

  退休政策也讓老年照護問題在中國變得更嚴峻。政府規定退休年齡為男性六十歲、女性五十歲,部分企業為獲取年輕新血,更要求老員工儘早退休好空出職缺,退休年齡遠比政府規定要早。

  不似西方國家的均富,中國城鄉老年照護資源差距甚高,中國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本公指出,現每年有三百萬職工退休,其中僅15%職工擁有退休養老金,在農村享有退休金的比例更是低的離譜。

  讓全中國老齡人口享有基本退休生活品質的代價十分高昂。據官方測算,中國將在2035至2040年間出現老齡人口高峰期,屆時政府所需承擔的退休社會福利赤字每年高達128億元人民幣。住贍養院真能老有所養嗎,贍養院對田德瑞照顧有加,甚至會帶他去聽音樂會,這些都是田德瑞的女兒無法做到的,但夜深人靜時,田德瑞仍不免覺得孤單,因為贍養院裏的畢竟不是親人。

********

報章(二)中國力圖填補養老“空白”實現“老有所養”

“老有所養”是中國古人對大同社會的夢想。近年來,中國政府建立了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今年7月,部分地區開始試點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簡稱“城居保”),像羅應碧這樣年滿60歲的城鎮無業或就業極不穩定群體,最低每月可領到55元的基礎養老金,中國正力圖填補這塊養老“空白”。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農村社會保險司司長遊鈞在接受媒體訪談時表示,近些年來,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各級財政能力大大增強,各方面承受能力普遍提高,中國已經具備了解決非從業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的有利條件。

    “城居保”試點讓長期遊離在養老保險體係之外的部分城鎮居民看到了“老有所養”的希望,但對于這筆錢夠不夠養老、基層服務到不到位、基金管理是否安全等,社會各界均存在疑問。

    “物價漲得這麼快,城市裏的消費又高,每個月光吃飯就要500元,我的身體算結實的,但也會有些小病小痛。前段時間突然腰痛,一去醫院就要花幾百塊錢,每月55元的標準實在有點低。”76歲的貴陽市民史愛蓮說。

    近年來,中國各地基層的社保工作量呈現“井噴”態勢,但受經費短缺、經辦平臺薄弱、經辦人員待遇差等制約,一些地方面臨留不住人才、服務不規范、標準化程度低等尷尬。

簡評:中國傳統觀念是「老有所養」,供養年老父母是子女的責任。傳統中國社會是以大家庭的主,子女數目較現在多,均分供養壓力,政府也不用擔心老人服務問題。隨著內地的經濟發展,一胎政策的結果,中國趨向小家庭模式,每位孩子長大後,需要供養父母二人、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四人,這個421家庭結構,不但增加了子女供養父母的壓力,對政府也是一項挑戰。

中華文化與現代社會—中國傳統家庭的功能

  1. 傳宗接代功能
  • 延續宗族血脈,家庭使夫妻可名正言順地傳宗接代(生兒子是十分重要的,可幫助家庭做工作,及繼承遺產)。
  1. 社教化功能
  • 傳統社會的教育事業落後,只有達官貴人的子弟能入學。
  • 平民的父母透過日常生活,將社會規範和價值觀灌輸給下一代。(即阿爸教阿仔做人的道理)
  1. 傳承社會地位的功能
  • 傳統社會中,「男尊女卑」、「長幼有序」的觀念根深柢固,通常只有長子嫡孫能夠繼承宗室的身份。
  1. 經濟功能
  • 中國以農立國,家庭便是經濟生產單位,「男耕女織」,多生兒育女便可增加人手,提高生產力,增加收入。
  1. 保障功能
  • 「養兒防老」,父母養育子女,子女也應照顧年老的父母,以報養育之恩。
  • 傳統社會中父母認為子女能為他們年老的生活帶來保障。
  • 當家庭成員有事,其他成員有責任出支援。
  1. 情感功能
  • 家庭建基於婚姻和血緣,血濃於水,彼此間的付出均出於自願和信任。
  • 「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強調家人的和睦性。
  1. 宗教功能
  • 傳統的家庭觀念推崇孝道,重視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故宗族或家庭中最主要的宗教活動便是拜祭祖先。
  • 古人認為祖先是歸天成神,在天之靈會庇祐子孫,子孫把祖先作神明供奉。
  • 家庭成員從小就參與宗教活動,有助促進家庭及社會的和諧。

中華文化與現代社會—中國傳統家庭觀念

中華文化思想的由來

  • 中華文化涉獵甚廣,本課題以「儒家文化」為主體。
  • 儒家的起源,由春秋戰國時代孔子提出「仁」開始,其後孟子提倡「義」,到漢代時漢武帝提出「罷拙百家,獨尊儒術」大盛,唐、宋、明、清,經歷千年,直到民國成立後才衰微。
  • 儒家思想本是積極入世,重視人倫關係的,惜被歷代君主視為統治的工具,控制思想的手段,因此到民國初年的五四運動有反對儒家思想的行動。
  • 中國政府近年在全球廣設「孔子學院」,推崇倫儒家思想,目的也是令社會和諧。

中國傳統家庭觀念

A)     重視倫理道德

中國傳統家庭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認為人在人倫中應該因應身份而作出合乎道德的適當行為。

i)人際關係-五倫

  • 儒家重視「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重人際關係。
  • 父子關係為主軸
  • 儒家認為人應按其角色,在家庭中要承擔不同的義務和責任。

 ii)行為準則—三綱五常

  • 「三綱」包括「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在中國傳統家庭中,子女須聽從父母,妻子須服從丈夫,而身為父親和丈夫的男性須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仁即仁愛、寛厚;義是正直;禮是互相謙讓;智是明白天地人生的道理;信是誠實守信。
  • 五常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是儒家推崇的道德價值。

 B)     宗族為本

  • 聽從父母之命,家庭、宗族利益在個人之上,傳宗接代,家庭成員具有責任生兒育女,以保宗族血脈。夫妻關係使人可名正言順地繁衍下一代。

 C)     推崇孝道

  • 古語有云:「百行孝為先」,「孝」被視為傳統的美德,而儒家推崇孝道,提高了傳統家庭對孝的重視程度。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儒家將孝推而廣之,除了對自己的父母、長輩和祖先盡孝外,也應尊敬他人的長輩,社會便會和諧。
  • 提倡祭祖,祭祖是延續和體現孝道的方法之一。
  • 兒孫應透過祭祖來慎終追遠,並表達對祖先的敬意,也相信祖先在天之靈會保祐宗族後化的平安幸福。

D)     男尊女卑

  • 男性地位高,在傳統中國社會,只有男性能夠延續血脈,擁有主導和支配的角色。
  •  女性地位低,古時有「女子無才便是德」。
  • 「女主內」,女性在家庭的主要工作是侍奉翁姑、生兒育女和照顧家人起居飲食等。

中華文化與現代社會–中國傳統家庭觀念已不合時宜?

中國傳統家庭制度的特點

‧    整個家庭的血緣關係以父系一脈為紐帶,父親在家庭中權力最大,在家庭中擔起重大的責任。

‧    傳統家庭特別重視父子關係,男性的地位也比女性為高。

‧    傳統社會以家庭為本位,家庭及宗族的利益比個人利益重要;個人努力不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而是為了光宗耀祖。

‧    宗族制度,提指同姓、同祖、同一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組成的羣體;族內編有族譜、建有祠堂、置有族田。

中國傳統家庭的功能

‧    儒家思想的倫理觀是中國傳統家庭的主導思想,提倡「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就形成了傳統家庭中的一些獨特的功能。

‧    經濟支援:中國一般的傳統家庭以農業為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家庭經濟,家庭供給家庭成員了衣、食、住、行等方面之所需。

‧    宗族繁衍:中國傳統家庭倫理崇尚多子多福,主要目的是為了確保有人繼承香燈,使宗族得以承傳下去。其次,是使父母老有所養,安享晚年。還有就是有利於農業生產。

‧    社教化: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包括傳授生活規範、灌輸道德觀念、教導讀書識字、培養工作技能等,希望孩子多受教育,取得功名,光宗耀祖。

‧    其他功能:主要保護家庭或族人,對抗外來威脅;為成員提供經濟援助,提供生活保障;家庭或族內成員會在閑暇時聚首一堂,耍樂唱和,一起娛樂消遣,增進感情。

傳統家庭觀念在現代社會中所受到的衝擊 ***

‧    集體主義對個人主義: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個人的利益和對事情的看法。但重視家庭義務和家庭關係的特色沒有明顯減弱,家庭成員仍會守望相助。

‧    權威主義對平權主義:夫妻地位越趨平等,孩子的意願也漸受父母的尊重,所有家庭成員均有責任處理家庭事務,講求大家的協商和合作。

‧    精神主義對物質主義:現代家庭仍主要以精神、倫理作為維繫家庭成員關係的憑藉,仍然講求和睦相處;但也往往在個人享受與家庭關係上產生矛盾,引起衝突。

‧    家庭的社教化對非家庭的社教化:相對於學校、傳媒、政府宣傳、宗教團體而言,家庭仍然具有很大的社教化功能。

‧    生產及分配對消費及閑暇:現代人多外出打工,或經營生意,家庭普遍已失去生產和分配的功能;現代家庭主要以消費、閑暇作為家庭的主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