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

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關係,有點麻煩又不會太麻煩,就像師兄師弟的關係,兩者的理念相同,不過手法與等級不同。兩者都是針對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盛行,而資本主義的特點是奪取別人的財富或勞動力來壯大自己,所以出現「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不公平情況。因此,馬克斯等人提出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就是要針對資本主義的弊端(可見中國在改革開放前與美國抗衡是有基因遺傳的),以圖為人類建設烏托邦世界(烏托邦即完美)找一條出路。
經濟理念:「社會主義」是「按勞分配」,簡單來說是人民所得的與付出的勞動時間成正比;「共產主義」則是「按需分配」,政府按照人民的需要「分配」物資,理論上是不用貨幣。
等級方面: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作為同一社會形態的兩個不同發展階段,「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當社會主義發展成熟時,必然會邁向共產主義。
  兩個階段都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消滅了剝削制度;人民是社會的主人,享有管理整個社會事務的權力。
  這些共同點表明,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共產主義因素。因此,社會主義社會的不斷完善、發展,必將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準備條件。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過渡,是由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決定的,是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起作用的結果。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國家中央集權,由上至下帶動人民為社會生產,人民平均國家發展的成果,消除貧富懸殊,富人不用付出勞力而享受奢華,窮人付出勞動力卻被剝削的不公狀況。理論上是美好的,但現實是行不通。
  不容許人民擁有私人財產(如置業)及消費享受(如買名牌手袋、手提電話),所有福利及日常用品由政府分配,而人民沒有選擇升學就業的自由,人民像國家大機器中的小配件,美名說所有人對國家都十分重要,但實際是每個人都只是國家的工具,沒有獨特性,對未能沒有盼望,因為勞動只為國家。每人無論勤力與否﹐都是吃同一「大鑊飯」,生活條件相若,這樣國家經濟便會失去動力。
  鄧小平早在1975年8月就指出:“堅持按勞分配原則。這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始終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不管貢獻大小、技術高低、能力強弱、勞動輕重,工資都是四五十塊錢,表面上看來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實際上是不符合按勞分配原則的,這怎麼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
  幸好鄧小平能提出改革開放,不然,中國現在還是停留在六十年代。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