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考試(卷一)資料回應題答題技巧

資料回應題當然以資料為重心。根據考評局的樣章試題,資料回應題的資料部分有以下特色。資料數量方面,有一至三則不同類型。以一則為例,屬於文字對話,涉及不同觀點。兩至三則為不同角度的不同類型資料,也有不同的觀點。資料類型方面,有多種不同類型的資料,包括文字對話、新聞報道、圖表、海報等。簡單來說,考核的形式包括文字、數據、圖片等。資料取材方面,包括自擬對話、大學調查、網站文章、報紙文章、政府部門資料等。因每題時限為40分鐘,因此資料分量也不會太多。以文字資料為例,只是數百字為主,不會超過兩段。

仔細審閱資料內容,文字資料大概佔三份之二版,包括簡述不同事件、不同持份者或評論者的觀點及立場。數據資料主要反映某種趨勢及現況。圖片資料十分簡潔,通常只帶出一種情況或事件。除自擬對話外,其他資料也會列明出處。根據資料出處分析,資料出處也多元化,不會集中一大類。網址資料則沒有仔細列明詳細網址,只交代是出自網站名稱。

資料回應題問題方面,問題數量方面,每題有3至4問。在40分鐘內,不會超過4問。問題取向,每問圍繞一個特定主要概念。考生能掌握這點,便不會離題萬丈。問題分題方面,首一、二問主要考學生理解資料的能力,分數為2-6分,不涉及跨單元問題。最后一問主要考學生貫通資料及所學能力,以及提出相關立場,分數多為6分或以上,多涉及跨單元問題。考問能力方面,問題大多要求從資料歸納、理解中找到答案或觀點,鮮能直接從資料中抄錄答案。

了解資料回應題的資料和題目性質后,大家如何準備及應試呢?準備方面,大家當然要明白這科的特點,是議題性、跨學科性、時事性、爭議性、概念為主等。因此,大家不可活在深谷中,不理會本港、國家及世界發生什麼大事。其次,要明白資料是反映議題的爭議性概念,找到其中重要概念可說是答題成功了一半。第三是基礎知識與恰當運用。通識教育科是奠基於基礎知識,再運用恰當的分析方法。第四是善用時間,嚴謹組織,寫出最佳答案。

應試四步驟

應試方面,簡單來說有四部曲。

第一是審題。審題是取分的關鍵。資料回應題的問題都有關鍵用詞,答題時需要將關鍵用詞多加解釋,給予定義說明,才能夠為題目定位,再作深入分析。缺乏審題可引致離題,偏離重心。大家可針對審題后所得的關鍵用詞,即題目考問的主要概念。根據題目要求,思考不同的分析角度,盡量多角度分析題目,例如:正反立場、不同角色、不同范疇等各方面支持自己的論點。缺乏多角度會使論述單一化,欠全面剖析。

第二是組織。一般答題分為引言、正文、結論三大部分。引言部分必須做到交代立場、定義題目關鍵用詞。內容部分可分為主題句、內文、結段句等。主題句是清楚交代該段落的論點,亦應清楚回應題目的關鍵用詞。內文則圍繞主題句提供數據或事例,并加以深入分析。結段句則總結該段的要旨重心。結論部分是總結全文,重申本身立場,亦可作前瞻式總結。

第三是分析。作答先要解讀資料的重心。這則資料的重心概念是什麼?一定要找出!選取各個角度論點后,便需要配合事例加以支持論點,加強說服力。否則,缺乏論點的答案便會空洞無物。因此,大家要將平日所學,在此深入舉證。不少同學誤以為通識教育科是空談的科目。其實,這是誤解。要有充分的舉證,有多方的析論,才有完美的答案。

第四是時間。時間分配是十分重要。一題資料回應題作答時間是40分鐘,善用40分鐘十分重要!大家要配合分數安排來分配作答時間。多分便用多點時間來回答,少分便用少點時間來回答。以第二題的資料回應題樣本為例,全卷為20分,平均1分用2分鐘來回答。該題有兩分題。第一分題佔8分,第二分題佔12分。因此,第一分題可考慮用16分鐘來回答。第二分題可考慮用24分鐘來回答。這種計算方法已包括閱讀資料及分析資料的時間。如果不用這方法,可考慮用5分鐘先閱讀資料,針對題目重心劃下要旨;餘下的35分鐘再按比例計算作答時間。

簡述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

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關係,有點麻煩又不會太麻煩,就像師兄師弟的關係,兩者的理念相同,不過手法與等級不同。兩者都是針對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盛行,而資本主義的特點是奪取別人的財富或勞動力來壯大自己,所以出現「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不公平情況。因此,馬克斯等人提出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就是要針對資本主義的弊端(可見中國在改革開放前與美國抗衡是有基因遺傳的),以圖為人類建設烏托邦世界(烏托邦即完美)找一條出路。
經濟理念:「社會主義」是「按勞分配」,簡單來說是人民所得的與付出的勞動時間成正比;「共產主義」則是「按需分配」,政府按照人民的需要「分配」物資,理論上是不用貨幣。
等級方面: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作為同一社會形態的兩個不同發展階段,「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當社會主義發展成熟時,必然會邁向共產主義。
  兩個階段都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消滅了剝削制度;人民是社會的主人,享有管理整個社會事務的權力。
  這些共同點表明,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共產主義因素。因此,社會主義社會的不斷完善、發展,必將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準備條件。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過渡,是由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決定的,是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起作用的結果。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國家中央集權,由上至下帶動人民為社會生產,人民平均國家發展的成果,消除貧富懸殊,富人不用付出勞力而享受奢華,窮人付出勞動力卻被剝削的不公狀況。理論上是美好的,但現實是行不通。
  不容許人民擁有私人財產(如置業)及消費享受(如買名牌手袋、手提電話),所有福利及日常用品由政府分配,而人民沒有選擇升學就業的自由,人民像國家大機器中的小配件,美名說所有人對國家都十分重要,但實際是每個人都只是國家的工具,沒有獨特性,對未能沒有盼望,因為勞動只為國家。每人無論勤力與否﹐都是吃同一「大鑊飯」,生活條件相若,這樣國家經濟便會失去動力。
  鄧小平早在1975年8月就指出:“堅持按勞分配原則。這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始終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不管貢獻大小、技術高低、能力強弱、勞動輕重,工資都是四五十塊錢,表面上看來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實際上是不符合按勞分配原則的,這怎麼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
  幸好鄧小平能提出改革開放,不然,中國現在還是停留在六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