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大山-改革開放對教育、醫療及住房的影響(1)

「三座大山」指教育、醫療及住房。中國政府在改革前為人民提供教育、醫療、住房等福利,雖然可保障人民享有基本的福利,但由於運作欠靈活,質素不高,而且政府需負上沉重的福利開支。因此中國政府在1980 年代中期以後(改革開放後)推行「巿場經濟體制」,「三座大山」等社會服務的供應機制實行市場化改革,這些服務佔人民生活支出的比重漸漸增加。

「三座大山」的改革︰提升用者自付的比重,讓市場扮演資源分配的角色。

「三座大山」的改革優點︰

  • 市場競爭使服務更多元化
  •  更能滿足不同檔次的需求

 「三座大山」的改革缺點︰

  •  如果要獲得優質教育、醫療服務及住房,市民必須願意付出更高昂的代價。
  •  對於低收入人士,改革使他們無法負擔優質的服務。

中華文化與現代社會– 中國人口老化,老人誰來養?

背景:中國人口超過13億,隨著過往的「一胎政策」(過往政府嚴格限制每對夫婦只可生一胎,如超生可被迫墮胎或罰款),現在的中國家庭結構大多以「421家庭」為主,供養父母、祖父母成為年青人的壓力,也是中國政府的福利政策重點問題。

報章(一)一胎化改變中國傳統家庭觀念,「老有所養」成口號。

【星島網訊】一胎化正開始侵蝕中國傳統儒家孝道傳統,由於子女們的價值觀轉向功利主義,一切向錢看令傳統家庭觀念遭遺棄,導致一億多老齡人口未能老有所養,成為中國未來三十年最嚴峻的社會問題。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中國官方統計顯示,截至2005年底中國年齡超過六十歲的老年人口高達1.44億人,然而,目前具備老年居家贍養照護的床位數,每千人僅有十床、才佔1%。

  老年贍養院(即老人院)成為許多中國老年人口的最終歸宿。今年58歲的田德瑞因視力不佳,加上女婿需工作無法長時間隨侍在側,被送到私人開設的贍養院頤養天年,由女婿付錢請院方代為照顧老丈人。田德瑞的女兒本身健康不佳加上需照顧四歲小孩,且平日還忙於化粧品生意,田德瑞感慨地指出:“我了解孩子為何送父母到贍養院,讓陌生人照顧父母不再是恥辱,這真是個巨大轉變!”

  贍養院突顯出中國傳統儒家孝道,正面臨金錢主義社會的侵蝕。昔日國有企業從出生照顧到臨終的社會福利政策已成昨日黃花,而八十年代開始實施的一胎化”計劃生育政策,則讓獨生子女必須獨自扛起照顧雙親的重擔。中國快速現代化導致社會傳統觀念瓦解,衝擊著五千年儒家家庭觀念。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張愷悌指出,中國人對家庭與孝道的重視遠較西方社會高,但時下年輕人“重金錢遠甚于家庭”。

  一胎化讓父母親將所有時間、金錢、精力與希望全投入在獨生子女身上,父母親也期望年老時能從子女身上獲得回報,張愷悌主任指出,但社會快速發展,早已改變了傳統施與受的家庭社會契約觀念。專家警告,意志消沈的中國年長公民數量正急遽攀升,特別是曾受子女所托照顧孫子女的老人,在孫子女長大離開後易生失落感,甚至是自殺。

  退休政策也讓老年照護問題在中國變得更嚴峻。政府規定退休年齡為男性六十歲、女性五十歲,部分企業為獲取年輕新血,更要求老員工儘早退休好空出職缺,退休年齡遠比政府規定要早。

  不似西方國家的均富,中國城鄉老年照護資源差距甚高,中國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本公指出,現每年有三百萬職工退休,其中僅15%職工擁有退休養老金,在農村享有退休金的比例更是低的離譜。

  讓全中國老齡人口享有基本退休生活品質的代價十分高昂。據官方測算,中國將在2035至2040年間出現老齡人口高峰期,屆時政府所需承擔的退休社會福利赤字每年高達128億元人民幣。住贍養院真能老有所養嗎,贍養院對田德瑞照顧有加,甚至會帶他去聽音樂會,這些都是田德瑞的女兒無法做到的,但夜深人靜時,田德瑞仍不免覺得孤單,因為贍養院裏的畢竟不是親人。

********

報章(二)中國力圖填補養老“空白”實現“老有所養”

“老有所養”是中國古人對大同社會的夢想。近年來,中國政府建立了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今年7月,部分地區開始試點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簡稱“城居保”),像羅應碧這樣年滿60歲的城鎮無業或就業極不穩定群體,最低每月可領到55元的基礎養老金,中國正力圖填補這塊養老“空白”。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農村社會保險司司長遊鈞在接受媒體訪談時表示,近些年來,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各級財政能力大大增強,各方面承受能力普遍提高,中國已經具備了解決非從業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的有利條件。

    “城居保”試點讓長期遊離在養老保險體係之外的部分城鎮居民看到了“老有所養”的希望,但對于這筆錢夠不夠養老、基層服務到不到位、基金管理是否安全等,社會各界均存在疑問。

    “物價漲得這麼快,城市裏的消費又高,每個月光吃飯就要500元,我的身體算結實的,但也會有些小病小痛。前段時間突然腰痛,一去醫院就要花幾百塊錢,每月55元的標準實在有點低。”76歲的貴陽市民史愛蓮說。

    近年來,中國各地基層的社保工作量呈現“井噴”態勢,但受經費短缺、經辦平臺薄弱、經辦人員待遇差等制約,一些地方面臨留不住人才、服務不規范、標準化程度低等尷尬。

簡評:中國傳統觀念是「老有所養」,供養年老父母是子女的責任。傳統中國社會是以大家庭的主,子女數目較現在多,均分供養壓力,政府也不用擔心老人服務問題。隨著內地的經濟發展,一胎政策的結果,中國趨向小家庭模式,每位孩子長大後,需要供養父母二人、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四人,這個421家庭結構,不但增加了子女供養父母的壓力,對政府也是一項挑戰。

中華文化與現代社會—中國傳統家庭的功能

  1. 傳宗接代功能
  • 延續宗族血脈,家庭使夫妻可名正言順地傳宗接代(生兒子是十分重要的,可幫助家庭做工作,及繼承遺產)。
  1. 社教化功能
  • 傳統社會的教育事業落後,只有達官貴人的子弟能入學。
  • 平民的父母透過日常生活,將社會規範和價值觀灌輸給下一代。(即阿爸教阿仔做人的道理)
  1. 傳承社會地位的功能
  • 傳統社會中,「男尊女卑」、「長幼有序」的觀念根深柢固,通常只有長子嫡孫能夠繼承宗室的身份。
  1. 經濟功能
  • 中國以農立國,家庭便是經濟生產單位,「男耕女織」,多生兒育女便可增加人手,提高生產力,增加收入。
  1. 保障功能
  • 「養兒防老」,父母養育子女,子女也應照顧年老的父母,以報養育之恩。
  • 傳統社會中父母認為子女能為他們年老的生活帶來保障。
  • 當家庭成員有事,其他成員有責任出支援。
  1. 情感功能
  • 家庭建基於婚姻和血緣,血濃於水,彼此間的付出均出於自願和信任。
  • 「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強調家人的和睦性。
  1. 宗教功能
  • 傳統的家庭觀念推崇孝道,重視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故宗族或家庭中最主要的宗教活動便是拜祭祖先。
  • 古人認為祖先是歸天成神,在天之靈會庇祐子孫,子孫把祖先作神明供奉。
  • 家庭成員從小就參與宗教活動,有助促進家庭及社會的和諧。

中華文化與現代社會—中國傳統家庭觀念

中華文化思想的由來

  • 中華文化涉獵甚廣,本課題以「儒家文化」為主體。
  • 儒家的起源,由春秋戰國時代孔子提出「仁」開始,其後孟子提倡「義」,到漢代時漢武帝提出「罷拙百家,獨尊儒術」大盛,唐、宋、明、清,經歷千年,直到民國成立後才衰微。
  • 儒家思想本是積極入世,重視人倫關係的,惜被歷代君主視為統治的工具,控制思想的手段,因此到民國初年的五四運動有反對儒家思想的行動。
  • 中國政府近年在全球廣設「孔子學院」,推崇倫儒家思想,目的也是令社會和諧。

中國傳統家庭觀念

A)     重視倫理道德

中國傳統家庭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認為人在人倫中應該因應身份而作出合乎道德的適當行為。

i)人際關係-五倫

  • 儒家重視「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重人際關係。
  • 父子關係為主軸
  • 儒家認為人應按其角色,在家庭中要承擔不同的義務和責任。

 ii)行為準則—三綱五常

  • 「三綱」包括「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在中國傳統家庭中,子女須聽從父母,妻子須服從丈夫,而身為父親和丈夫的男性須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仁即仁愛、寛厚;義是正直;禮是互相謙讓;智是明白天地人生的道理;信是誠實守信。
  • 五常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是儒家推崇的道德價值。

 B)     宗族為本

  • 聽從父母之命,家庭、宗族利益在個人之上,傳宗接代,家庭成員具有責任生兒育女,以保宗族血脈。夫妻關係使人可名正言順地繁衍下一代。

 C)     推崇孝道

  • 古語有云:「百行孝為先」,「孝」被視為傳統的美德,而儒家推崇孝道,提高了傳統家庭對孝的重視程度。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儒家將孝推而廣之,除了對自己的父母、長輩和祖先盡孝外,也應尊敬他人的長輩,社會便會和諧。
  • 提倡祭祖,祭祖是延續和體現孝道的方法之一。
  • 兒孫應透過祭祖來慎終追遠,並表達對祖先的敬意,也相信祖先在天之靈會保祐宗族後化的平安幸福。

D)     男尊女卑

  • 男性地位高,在傳統中國社會,只有男性能夠延續血脈,擁有主導和支配的角色。
  •  女性地位低,古時有「女子無才便是德」。
  • 「女主內」,女性在家庭的主要工作是侍奉翁姑、生兒育女和照顧家人起居飲食等。

中華文化與現代社會–中國傳統家庭觀念已不合時宜?

中國傳統家庭制度的特點

‧    整個家庭的血緣關係以父系一脈為紐帶,父親在家庭中權力最大,在家庭中擔起重大的責任。

‧    傳統家庭特別重視父子關係,男性的地位也比女性為高。

‧    傳統社會以家庭為本位,家庭及宗族的利益比個人利益重要;個人努力不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而是為了光宗耀祖。

‧    宗族制度,提指同姓、同祖、同一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組成的羣體;族內編有族譜、建有祠堂、置有族田。

中國傳統家庭的功能

‧    儒家思想的倫理觀是中國傳統家庭的主導思想,提倡「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就形成了傳統家庭中的一些獨特的功能。

‧    經濟支援:中國一般的傳統家庭以農業為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家庭經濟,家庭供給家庭成員了衣、食、住、行等方面之所需。

‧    宗族繁衍:中國傳統家庭倫理崇尚多子多福,主要目的是為了確保有人繼承香燈,使宗族得以承傳下去。其次,是使父母老有所養,安享晚年。還有就是有利於農業生產。

‧    社教化: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包括傳授生活規範、灌輸道德觀念、教導讀書識字、培養工作技能等,希望孩子多受教育,取得功名,光宗耀祖。

‧    其他功能:主要保護家庭或族人,對抗外來威脅;為成員提供經濟援助,提供生活保障;家庭或族內成員會在閑暇時聚首一堂,耍樂唱和,一起娛樂消遣,增進感情。

傳統家庭觀念在現代社會中所受到的衝擊 ***

‧    集體主義對個人主義: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個人的利益和對事情的看法。但重視家庭義務和家庭關係的特色沒有明顯減弱,家庭成員仍會守望相助。

‧    權威主義對平權主義:夫妻地位越趨平等,孩子的意願也漸受父母的尊重,所有家庭成員均有責任處理家庭事務,講求大家的協商和合作。

‧    精神主義對物質主義:現代家庭仍主要以精神、倫理作為維繫家庭成員關係的憑藉,仍然講求和睦相處;但也往往在個人享受與家庭關係上產生矛盾,引起衝突。

‧    家庭的社教化對非家庭的社教化:相對於學校、傳媒、政府宣傳、宗教團體而言,家庭仍然具有很大的社教化功能。

‧    生產及分配對消費及閑暇:現代人多外出打工,或經營生意,家庭普遍已失去生產和分配的功能;現代家庭主要以消費、閑暇作為家庭的主要活動。

人際關係–戀愛暴力


1.戀愛暴力的定義

  • 對伴侶在身體、精神、心理、言語等過度控制或攻擊
  • 如用親密照威脅女友復合

2.戀愛暴力的成因:

  • 誤以為愛即是佔有
  • 角色定型:男尊女卑
  • 自我形象低落,不懂反抗。

3.避免戀愛暴力:

  • 獨立思考能力
  • 尊重伴侶

戀愛暴力的定義:
戀愛暴力一般定義為凡在戀愛關係中,一方針對另一方而作出的過度控制或攻擊行為,包括藉著言語、身體、心理情感及性關係等形式出現便可稱為戀愛暴力。

戀愛暴力近年在青少年間愈見普遍。很多人會在戀愛關係中向伴侶在言語上,身體上甚至精神上以暴力對待,以求達到一定的目的。這種暴力不一定限於對身體上的傷害,有時可能是行為及思想上的控制,令對方感到羞辱、受到威脅或恐懼之中,有時亦會涉及性暴力。若有人利用戀愛的關係,向情侶或前任的情侶作出性方面的侵犯,例如要脅或強迫對方發生性行為,以親密照片或性私穩取得利益或控制對方,或私下發放對方的裸照等,便屬於戀愛性暴力。

戀愛暴力的成因:
青少年從流行文化中,往往誤以為愛等於對另一人完全的服從或佔有,愛對方便有責任滿足對方的性慾等,不知道尊重與包容才是真正愛的表現。與此同時,社會上兩性角色的定型,例如男方一定要完全佔有女方,女方一定要完全服從男方等,都影響著他們與伴侶相處的模式。當伴侶沒有好好演繹這些傳統的「角色」時,對方一時難以接受,便會釀成戀愛暴力。

此外,若青少年在成長環境曾受暴力對待,欠缺了良好溝通的示範,又或是自我形象較低,在戀愛關係上傾向扮演服從的角色,亦容易令他們在自己的戀愛關係中選擇以暴力解決問題。

避免戀愛暴力:

青少年要學習正視戀愛暴力的問題,並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懂得對時下流行文化和不平等的兩性關係作出批判。此外,我們必須了解談戀愛不是只為了滿足其中一方的需要,愛情本身包含對伴侶的尊重、包容和為對方設想;健康的愛情關係應該讓人感到和諧及溫暖,戀人之間也有各自的生活空間和發展步伐。

通識考試(卷一)資料回應題答題技巧

資料回應題當然以資料為重心。根據考評局的樣章試題,資料回應題的資料部分有以下特色。資料數量方面,有一至三則不同類型。以一則為例,屬於文字對話,涉及不同觀點。兩至三則為不同角度的不同類型資料,也有不同的觀點。資料類型方面,有多種不同類型的資料,包括文字對話、新聞報道、圖表、海報等。簡單來說,考核的形式包括文字、數據、圖片等。資料取材方面,包括自擬對話、大學調查、網站文章、報紙文章、政府部門資料等。因每題時限為40分鐘,因此資料分量也不會太多。以文字資料為例,只是數百字為主,不會超過兩段。

仔細審閱資料內容,文字資料大概佔三份之二版,包括簡述不同事件、不同持份者或評論者的觀點及立場。數據資料主要反映某種趨勢及現況。圖片資料十分簡潔,通常只帶出一種情況或事件。除自擬對話外,其他資料也會列明出處。根據資料出處分析,資料出處也多元化,不會集中一大類。網址資料則沒有仔細列明詳細網址,只交代是出自網站名稱。

資料回應題問題方面,問題數量方面,每題有3至4問。在40分鐘內,不會超過4問。問題取向,每問圍繞一個特定主要概念。考生能掌握這點,便不會離題萬丈。問題分題方面,首一、二問主要考學生理解資料的能力,分數為2-6分,不涉及跨單元問題。最后一問主要考學生貫通資料及所學能力,以及提出相關立場,分數多為6分或以上,多涉及跨單元問題。考問能力方面,問題大多要求從資料歸納、理解中找到答案或觀點,鮮能直接從資料中抄錄答案。

了解資料回應題的資料和題目性質后,大家如何準備及應試呢?準備方面,大家當然要明白這科的特點,是議題性、跨學科性、時事性、爭議性、概念為主等。因此,大家不可活在深谷中,不理會本港、國家及世界發生什麼大事。其次,要明白資料是反映議題的爭議性概念,找到其中重要概念可說是答題成功了一半。第三是基礎知識與恰當運用。通識教育科是奠基於基礎知識,再運用恰當的分析方法。第四是善用時間,嚴謹組織,寫出最佳答案。

應試四步驟

應試方面,簡單來說有四部曲。

第一是審題。審題是取分的關鍵。資料回應題的問題都有關鍵用詞,答題時需要將關鍵用詞多加解釋,給予定義說明,才能夠為題目定位,再作深入分析。缺乏審題可引致離題,偏離重心。大家可針對審題后所得的關鍵用詞,即題目考問的主要概念。根據題目要求,思考不同的分析角度,盡量多角度分析題目,例如:正反立場、不同角色、不同范疇等各方面支持自己的論點。缺乏多角度會使論述單一化,欠全面剖析。

第二是組織。一般答題分為引言、正文、結論三大部分。引言部分必須做到交代立場、定義題目關鍵用詞。內容部分可分為主題句、內文、結段句等。主題句是清楚交代該段落的論點,亦應清楚回應題目的關鍵用詞。內文則圍繞主題句提供數據或事例,并加以深入分析。結段句則總結該段的要旨重心。結論部分是總結全文,重申本身立場,亦可作前瞻式總結。

第三是分析。作答先要解讀資料的重心。這則資料的重心概念是什麼?一定要找出!選取各個角度論點后,便需要配合事例加以支持論點,加強說服力。否則,缺乏論點的答案便會空洞無物。因此,大家要將平日所學,在此深入舉證。不少同學誤以為通識教育科是空談的科目。其實,這是誤解。要有充分的舉證,有多方的析論,才有完美的答案。

第四是時間。時間分配是十分重要。一題資料回應題作答時間是40分鐘,善用40分鐘十分重要!大家要配合分數安排來分配作答時間。多分便用多點時間來回答,少分便用少點時間來回答。以第二題的資料回應題樣本為例,全卷為20分,平均1分用2分鐘來回答。該題有兩分題。第一分題佔8分,第二分題佔12分。因此,第一分題可考慮用16分鐘來回答。第二分題可考慮用24分鐘來回答。這種計算方法已包括閱讀資料及分析資料的時間。如果不用這方法,可考慮用5分鐘先閱讀資料,針對題目重心劃下要旨;餘下的35分鐘再按比例計算作答時間。

簡述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

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關係,有點麻煩又不會太麻煩,就像師兄師弟的關係,兩者的理念相同,不過手法與等級不同。兩者都是針對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盛行,而資本主義的特點是奪取別人的財富或勞動力來壯大自己,所以出現「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不公平情況。因此,馬克斯等人提出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就是要針對資本主義的弊端(可見中國在改革開放前與美國抗衡是有基因遺傳的),以圖為人類建設烏托邦世界(烏托邦即完美)找一條出路。
經濟理念:「社會主義」是「按勞分配」,簡單來說是人民所得的與付出的勞動時間成正比;「共產主義」則是「按需分配」,政府按照人民的需要「分配」物資,理論上是不用貨幣。
等級方面: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作為同一社會形態的兩個不同發展階段,「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當社會主義發展成熟時,必然會邁向共產主義。
  兩個階段都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消滅了剝削制度;人民是社會的主人,享有管理整個社會事務的權力。
  這些共同點表明,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共產主義因素。因此,社會主義社會的不斷完善、發展,必將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準備條件。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過渡,是由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決定的,是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起作用的結果。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國家中央集權,由上至下帶動人民為社會生產,人民平均國家發展的成果,消除貧富懸殊,富人不用付出勞力而享受奢華,窮人付出勞動力卻被剝削的不公狀況。理論上是美好的,但現實是行不通。
  不容許人民擁有私人財產(如置業)及消費享受(如買名牌手袋、手提電話),所有福利及日常用品由政府分配,而人民沒有選擇升學就業的自由,人民像國家大機器中的小配件,美名說所有人對國家都十分重要,但實際是每個人都只是國家的工具,沒有獨特性,對未能沒有盼望,因為勞動只為國家。每人無論勤力與否﹐都是吃同一「大鑊飯」,生活條件相若,這樣國家經濟便會失去動力。
  鄧小平早在1975年8月就指出:“堅持按勞分配原則。這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始終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不管貢獻大小、技術高低、能力強弱、勞動輕重,工資都是四五十塊錢,表面上看來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實際上是不符合按勞分配原則的,這怎麼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
  幸好鄧小平能提出改革開放,不然,中國現在還是停留在六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