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中國人口超過13億,隨著過往的「一胎政策」(過往政府嚴格限制每對夫婦只可生一胎,如超生可被迫墮胎或罰款),現在的中國家庭結構大多以「421家庭」為主,供養父母、祖父母成為年青人的壓力,也是中國政府的福利政策重點問題。

報章(一)一胎化改變中國傳統家庭觀念,「老有所養」成口號。
【星島網訊】一胎化正開始侵蝕中國傳統儒家孝道傳統,由於子女們的價值觀轉向功利主義,一切向錢看令傳統家庭觀念遭遺棄,導致一億多老齡人口未能老有所養,成為中國未來三十年最嚴峻的社會問題。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中國官方統計顯示,截至2005年底中國年齡超過六十歲的老年人口高達1.44億人,然而,目前具備老年居家贍養照護的床位數,每千人僅有十床、才佔1%。
老年贍養院(即老人院)成為許多中國老年人口的最終歸宿。今年58歲的田德瑞因視力不佳,加上女婿需工作無法長時間隨侍在側,被送到私人開設的贍養院頤養天年,由女婿付錢請院方代為照顧老丈人。田德瑞的女兒本身健康不佳加上需照顧四歲小孩,且平日還忙於化粧品生意,田德瑞感慨地指出:“我了解孩子為何送父母到贍養院,讓陌生人照顧父母不再是恥辱,這真是個巨大轉變!”
贍養院突顯出中國傳統儒家孝道,正面臨金錢主義社會的侵蝕。昔日國有企業從出生照顧到臨終的社會福利政策已成昨日黃花,而八十年代開始實施的“一胎化”計劃生育政策,則讓獨生子女必須獨自扛起照顧雙親的重擔。中國快速現代化導致社會傳統觀念瓦解,衝擊著五千年儒家家庭觀念。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張愷悌指出,中國人對家庭與孝道的重視遠較西方社會高,但時下年輕人“重金錢遠甚于家庭”。
一胎化讓父母親將所有時間、金錢、精力與希望全投入在獨生子女身上,父母親也期望年老時能從子女身上獲得回報,張愷悌主任指出,但社會快速發展,早已改變了傳統施與受的家庭社會契約觀念。專家警告,意志消沈的中國年長公民數量正急遽攀升,特別是曾受子女所托照顧孫子女的老人,在孫子女長大離開後易生失落感,甚至是自殺。
退休政策也讓老年照護問題在中國變得更嚴峻。政府規定退休年齡為男性六十歲、女性五十歲,部分企業為獲取年輕新血,更要求老員工儘早退休好空出職缺,退休年齡遠比政府規定要早。
不似西方國家的均富,中國城鄉老年照護資源差距甚高,中國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本公指出,現每年有三百萬職工退休,其中僅15%職工擁有退休養老金,在農村享有退休金的比例更是低的離譜。
讓全中國老齡人口享有基本退休生活品質的代價十分高昂。據官方測算,中國將在2035至2040年間出現老齡人口高峰期,屆時政府所需承擔的退休社會福利赤字每年高達128億元人民幣。住贍養院真能老有所養嗎,贍養院對田德瑞照顧有加,甚至會帶他去聽音樂會,這些都是田德瑞的女兒無法做到的,但夜深人靜時,田德瑞仍不免覺得孤單,因為贍養院裏的畢竟不是親人。
********
報章(二)中國力圖填補養老“空白”實現“老有所養”
“老有所養”是中國古人對大同社會的夢想。近年來,中國政府建立了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今年7月,部分地區開始試點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簡稱“城居保”),像羅應碧這樣年滿60歲的城鎮無業或就業極不穩定群體,最低每月可領到55元的基礎養老金,中國正力圖填補這塊養老“空白”。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農村社會保險司司長遊鈞在接受媒體訪談時表示,近些年來,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各級財政能力大大增強,各方面承受能力普遍提高,中國已經具備了解決非從業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的有利條件。
“城居保”試點讓長期遊離在養老保險體係之外的部分城鎮居民看到了“老有所養”的希望,但對于這筆錢夠不夠養老、基層服務到不到位、基金管理是否安全等,社會各界均存在疑問。
“物價漲得這麼快,城市裏的消費又高,每個月光吃飯就要500元,我的身體算結實的,但也會有些小病小痛。前段時間突然腰痛,一去醫院就要花幾百塊錢,每月55元的標準實在有點低。”76歲的貴陽市民史愛蓮說。
近年來,中國各地基層的社保工作量呈現“井噴”態勢,但受經費短缺、經辦平臺薄弱、經辦人員待遇差等制約,一些地方面臨留不住人才、服務不規范、標準化程度低等尷尬。
簡評:中國傳統觀念是「老有所養」,供養年老父母是子女的責任。傳統中國社會是以大家庭的主,子女數目較現在多,均分供養壓力,政府也不用擔心老人服務問題。隨著內地的經濟發展,一胎政策的結果,中國趨向小家庭模式,每位孩子長大後,需要供養父母二人、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四人,這個421家庭結構,不但增加了子女供養父母的壓力,對政府也是一項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