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珍惜擁有的一切

image

活在香港,不少人只會擔心吃不到美食,搶不到限量版的衣服,終日為追求物質生活、提升生活素質而煩惱,從不用擔心生存這個問題。圖中的小孩,生在非洲,滿身都鋪著蒼蠅,為甚麼他不趕走它們?因為小孩子餓得連揮動雙手的力氣也沒有,不要說聖誕大餐,連潔淨的食水也是天荒夜談的事。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們常說國與國的距離拉近,我們都活在地球村,為何他們的生活是如此的困苦?因此,對於飲食,我們都要抱著感恩的心去接受,不要諸多批評,吹毛求疪。當我們擁有這麼安穩的生活,為何不去珍惜?當大家有學習的機會,為何埋怨讀書苦?在這小孩面前,我們有討厭生活的理據嗎?

學會知足,便會滿足。

生命教育–車禍失憶青年讀法律博士 意外前會考滿分 由零開始學生字

周老師分享:人的生命本是脆弱,禍福也不能預料,人在上帝面前,是何等的脆弱!那是說我們面對逆境是否甚麼也不幹?不,人雖然有軟弱的時候,但上帝卻給予我們「勇氣」與「毅力」這兩種特質,讓我們可以面對挑戰,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同學們,或許你們的學習根基不如別人,或許你們的家庭有不同的煩惱,或許你們沒有疼愛自己的人,請不要放棄自己,愛惜自己,由今天開始用功學習,至少你們比以下的青年幸運,不是由「零」開始,最糟糕的或許是由「一」開始吧!

 明報  2011年11月4日

       8年前一場交通意外,奪去了陳俊濠19年記憶,令他由會考30分的名校高材生,變成連「APPLE」也串不到的失憶青年。他回流香港被迫放棄讀醫志願,幸獲破格入讀嶺大重新適應校園。俊濠近日受訪時透露,終克服讀書和背誦書本的壓力,大學畢業之餘,更獲中大取錄成法學博士生,改以律師為志,為他人創造更多回憶。

現年27歲的陳俊濠,4年前曾接受本報專訪(見另文)自述失憶經歷,並獲破格入讀嶺南大學社會科學系,人生重新起步。

他近日再接受訪問,笑言料不到如今成就。他說,克服腦創傷重拾書本並非易事,失憶後他常感到頭痛、失眠,雖然語言能力無損,但學習時難以理解及運算,連英文串字、文法也無法掌握。縱然意外前會考30分,但學術能力盡失,只能靠死記爛背,他說﹕「幸好我讀社會科學,着重分析社會現况;周末時我也專程到中學,替初中生補習英文,透過解釋操練英文」。2008年他更以畢業二級甲等榮譽。

在學時,俊濠不想只當受照顧的病人,他開始義務工作,更獲得不少獎項。他後來成立「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予青年人直接統籌大型活動。09年他入讀中大法律博士,盼未來以律師身分,為民間及青年爭取權益。

從前自我中心 失憶反認識自己

「當年我失憶後也曾迷惘,若無意外,我或已升讀一流學府。但朋友都說,意外前我好高騖遠、自我中心,我反覺得這經歷,讓我重新認識自己、家人及社會。」過往曾遭友人揶揄「花弗」,可他明年將與拍拖5年的女友結婚。

他勸勉年輕人,毋須太糾結於一兩次的經歷,外在因素永遠無法預料。陳憶述兩年前曾在青年活動中遇到一名17歲男生,「他每次來只肯做雜務,了解後才知他因單親家庭、學業成績差、受過警司警誡等,認為自己只配做此類工作」。俊濠遂不斷肯定他的能力,終讓男生重拾自信。

明報記者 錢瑋琪

個人與個人成長–網上成癮

平均日耗逾5句鐘 社工憂陷「病態」

上網幾乎是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甚至慢慢扭曲至成為網民「快樂的泉源」。調 查顯示,時下青年平均每日花逾5小時上網, 只要1日脫離網絡世界,快樂指數(以100分 為滿分)便會由原來平均數67.6分下降至45.2 分,跌至不合格水平。專家又發現,上網時間 長短與快樂指數關係呈「倒『U』形曲線」。 上網7小時至8小時後,受訪者自評快樂指數 最高,達71.2分。有社工指,若數字屬實,情 況已屬「病態」,反映不少青少年有網絡沉溺 病徵。

樹仁大學經濟與金融系助理教授袁偉基及朱 蘊玲,10月初進行「上網令你快樂嗎?」調 查,以網上問卷訪問862人。其中,近9成為 18歲至24歲青年,其餘為24歲以上人士。調 查目的是:分析各人上網習慣與快樂的關係。

多玩社交網 其次為搵料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平均每天花5.04小時 上網,最多是瀏覽社交網,其次搜尋資料、觀 賞線上影視、參與線上遊戲。整體而言,若以 100分為滿分,受訪者認為,上網令他們得到 快樂的平均指數為67.6分。若1天不能上網, 各人快樂指數會急降至45.2分,即處於不快樂 水平。

不過,研究人員發現,上網時間長短與快樂 指數關係成「倒『U』形曲線」。

整體而言,網民上網少於1小時的快樂指數 為62.7分;上網一兩小時指數跳升至66分; 之後指數會隨上網時間增加而繼續上升。到上 網7小時至8小時的階段,是網民快樂指數最 高之時,達71.2分;但上網超過8小時,快樂 指數開始呈現下降趨勢,上網13至14小時, 快樂指數會進一步下降至65.3分,與上網1至 2小時的快樂指數相若。

墮網海愈長 與現實脫軌

袁偉基表示,青年逗留網上世界時間愈長, 會與現實世界脫軌,反會令他們感到現實生活 不快樂,「每天只有24小時,花在網上的時 間愈長,即脫離現實世界生活愈久,邊際快樂 指數自然會遞減」。對於每天上網少於1小時 的「健康」受訪者,其快樂指數是52.8。就算 沒有上網,也不太會影響快樂的心情。

須分配時間 免被「支配」

青協註冊社工張志偉認為,上述情況「不健 康」。

張志偉又指,青年若每日上網7小時至8小 時而自感最快樂,「是不合理時間分配」,擔 心造成沉溺情況。張志偉建議,網民要適當分 配時間,不要被網絡「支配」。

三座大山-改革開放對教育、醫療及住房的影響(1)

「三座大山」指教育、醫療及住房。中國政府在改革前為人民提供教育、醫療、住房等福利,雖然可保障人民享有基本的福利,但由於運作欠靈活,質素不高,而且政府需負上沉重的福利開支。因此中國政府在1980 年代中期以後(改革開放後)推行「巿場經濟體制」,「三座大山」等社會服務的供應機制實行市場化改革,這些服務佔人民生活支出的比重漸漸增加。

「三座大山」的改革︰提升用者自付的比重,讓市場扮演資源分配的角色。

「三座大山」的改革優點︰

  • 市場競爭使服務更多元化
  •  更能滿足不同檔次的需求

 「三座大山」的改革缺點︰

  •  如果要獲得優質教育、醫療服務及住房,市民必須願意付出更高昂的代價。
  •  對於低收入人士,改革使他們無法負擔優質的服務。

中華文化與現代社會– 中國人口老化,老人誰來養?

背景:中國人口超過13億,隨著過往的「一胎政策」(過往政府嚴格限制每對夫婦只可生一胎,如超生可被迫墮胎或罰款),現在的中國家庭結構大多以「421家庭」為主,供養父母、祖父母成為年青人的壓力,也是中國政府的福利政策重點問題。

報章(一)一胎化改變中國傳統家庭觀念,「老有所養」成口號。

【星島網訊】一胎化正開始侵蝕中國傳統儒家孝道傳統,由於子女們的價值觀轉向功利主義,一切向錢看令傳統家庭觀念遭遺棄,導致一億多老齡人口未能老有所養,成為中國未來三十年最嚴峻的社會問題。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中國官方統計顯示,截至2005年底中國年齡超過六十歲的老年人口高達1.44億人,然而,目前具備老年居家贍養照護的床位數,每千人僅有十床、才佔1%。

  老年贍養院(即老人院)成為許多中國老年人口的最終歸宿。今年58歲的田德瑞因視力不佳,加上女婿需工作無法長時間隨侍在側,被送到私人開設的贍養院頤養天年,由女婿付錢請院方代為照顧老丈人。田德瑞的女兒本身健康不佳加上需照顧四歲小孩,且平日還忙於化粧品生意,田德瑞感慨地指出:“我了解孩子為何送父母到贍養院,讓陌生人照顧父母不再是恥辱,這真是個巨大轉變!”

  贍養院突顯出中國傳統儒家孝道,正面臨金錢主義社會的侵蝕。昔日國有企業從出生照顧到臨終的社會福利政策已成昨日黃花,而八十年代開始實施的一胎化”計劃生育政策,則讓獨生子女必須獨自扛起照顧雙親的重擔。中國快速現代化導致社會傳統觀念瓦解,衝擊著五千年儒家家庭觀念。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張愷悌指出,中國人對家庭與孝道的重視遠較西方社會高,但時下年輕人“重金錢遠甚于家庭”。

  一胎化讓父母親將所有時間、金錢、精力與希望全投入在獨生子女身上,父母親也期望年老時能從子女身上獲得回報,張愷悌主任指出,但社會快速發展,早已改變了傳統施與受的家庭社會契約觀念。專家警告,意志消沈的中國年長公民數量正急遽攀升,特別是曾受子女所托照顧孫子女的老人,在孫子女長大離開後易生失落感,甚至是自殺。

  退休政策也讓老年照護問題在中國變得更嚴峻。政府規定退休年齡為男性六十歲、女性五十歲,部分企業為獲取年輕新血,更要求老員工儘早退休好空出職缺,退休年齡遠比政府規定要早。

  不似西方國家的均富,中國城鄉老年照護資源差距甚高,中國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本公指出,現每年有三百萬職工退休,其中僅15%職工擁有退休養老金,在農村享有退休金的比例更是低的離譜。

  讓全中國老齡人口享有基本退休生活品質的代價十分高昂。據官方測算,中國將在2035至2040年間出現老齡人口高峰期,屆時政府所需承擔的退休社會福利赤字每年高達128億元人民幣。住贍養院真能老有所養嗎,贍養院對田德瑞照顧有加,甚至會帶他去聽音樂會,這些都是田德瑞的女兒無法做到的,但夜深人靜時,田德瑞仍不免覺得孤單,因為贍養院裏的畢竟不是親人。

********

報章(二)中國力圖填補養老“空白”實現“老有所養”

“老有所養”是中國古人對大同社會的夢想。近年來,中國政府建立了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今年7月,部分地區開始試點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簡稱“城居保”),像羅應碧這樣年滿60歲的城鎮無業或就業極不穩定群體,最低每月可領到55元的基礎養老金,中國正力圖填補這塊養老“空白”。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農村社會保險司司長遊鈞在接受媒體訪談時表示,近些年來,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各級財政能力大大增強,各方面承受能力普遍提高,中國已經具備了解決非從業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的有利條件。

    “城居保”試點讓長期遊離在養老保險體係之外的部分城鎮居民看到了“老有所養”的希望,但對于這筆錢夠不夠養老、基層服務到不到位、基金管理是否安全等,社會各界均存在疑問。

    “物價漲得這麼快,城市裏的消費又高,每個月光吃飯就要500元,我的身體算結實的,但也會有些小病小痛。前段時間突然腰痛,一去醫院就要花幾百塊錢,每月55元的標準實在有點低。”76歲的貴陽市民史愛蓮說。

    近年來,中國各地基層的社保工作量呈現“井噴”態勢,但受經費短缺、經辦平臺薄弱、經辦人員待遇差等制約,一些地方面臨留不住人才、服務不規范、標準化程度低等尷尬。

簡評:中國傳統觀念是「老有所養」,供養年老父母是子女的責任。傳統中國社會是以大家庭的主,子女數目較現在多,均分供養壓力,政府也不用擔心老人服務問題。隨著內地的經濟發展,一胎政策的結果,中國趨向小家庭模式,每位孩子長大後,需要供養父母二人、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四人,這個421家庭結構,不但增加了子女供養父母的壓力,對政府也是一項挑戰。

中華文化與現代社會—中國傳統家庭的功能

  1. 傳宗接代功能
  • 延續宗族血脈,家庭使夫妻可名正言順地傳宗接代(生兒子是十分重要的,可幫助家庭做工作,及繼承遺產)。
  1. 社教化功能
  • 傳統社會的教育事業落後,只有達官貴人的子弟能入學。
  • 平民的父母透過日常生活,將社會規範和價值觀灌輸給下一代。(即阿爸教阿仔做人的道理)
  1. 傳承社會地位的功能
  • 傳統社會中,「男尊女卑」、「長幼有序」的觀念根深柢固,通常只有長子嫡孫能夠繼承宗室的身份。
  1. 經濟功能
  • 中國以農立國,家庭便是經濟生產單位,「男耕女織」,多生兒育女便可增加人手,提高生產力,增加收入。
  1. 保障功能
  • 「養兒防老」,父母養育子女,子女也應照顧年老的父母,以報養育之恩。
  • 傳統社會中父母認為子女能為他們年老的生活帶來保障。
  • 當家庭成員有事,其他成員有責任出支援。
  1. 情感功能
  • 家庭建基於婚姻和血緣,血濃於水,彼此間的付出均出於自願和信任。
  • 「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強調家人的和睦性。
  1. 宗教功能
  • 傳統的家庭觀念推崇孝道,重視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故宗族或家庭中最主要的宗教活動便是拜祭祖先。
  • 古人認為祖先是歸天成神,在天之靈會庇祐子孫,子孫把祖先作神明供奉。
  • 家庭成員從小就參與宗教活動,有助促進家庭及社會的和諧。

中華文化與現代社會—中國傳統家庭觀念

中華文化思想的由來

  • 中華文化涉獵甚廣,本課題以「儒家文化」為主體。
  • 儒家的起源,由春秋戰國時代孔子提出「仁」開始,其後孟子提倡「義」,到漢代時漢武帝提出「罷拙百家,獨尊儒術」大盛,唐、宋、明、清,經歷千年,直到民國成立後才衰微。
  • 儒家思想本是積極入世,重視人倫關係的,惜被歷代君主視為統治的工具,控制思想的手段,因此到民國初年的五四運動有反對儒家思想的行動。
  • 中國政府近年在全球廣設「孔子學院」,推崇倫儒家思想,目的也是令社會和諧。

中國傳統家庭觀念

A)     重視倫理道德

中國傳統家庭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認為人在人倫中應該因應身份而作出合乎道德的適當行為。

i)人際關係-五倫

  • 儒家重視「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重人際關係。
  • 父子關係為主軸
  • 儒家認為人應按其角色,在家庭中要承擔不同的義務和責任。

 ii)行為準則—三綱五常

  • 「三綱」包括「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在中國傳統家庭中,子女須聽從父母,妻子須服從丈夫,而身為父親和丈夫的男性須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仁即仁愛、寛厚;義是正直;禮是互相謙讓;智是明白天地人生的道理;信是誠實守信。
  • 五常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是儒家推崇的道德價值。

 B)     宗族為本

  • 聽從父母之命,家庭、宗族利益在個人之上,傳宗接代,家庭成員具有責任生兒育女,以保宗族血脈。夫妻關係使人可名正言順地繁衍下一代。

 C)     推崇孝道

  • 古語有云:「百行孝為先」,「孝」被視為傳統的美德,而儒家推崇孝道,提高了傳統家庭對孝的重視程度。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儒家將孝推而廣之,除了對自己的父母、長輩和祖先盡孝外,也應尊敬他人的長輩,社會便會和諧。
  • 提倡祭祖,祭祖是延續和體現孝道的方法之一。
  • 兒孫應透過祭祖來慎終追遠,並表達對祖先的敬意,也相信祖先在天之靈會保祐宗族後化的平安幸福。

D)     男尊女卑

  • 男性地位高,在傳統中國社會,只有男性能夠延續血脈,擁有主導和支配的角色。
  •  女性地位低,古時有「女子無才便是德」。
  • 「女主內」,女性在家庭的主要工作是侍奉翁姑、生兒育女和照顧家人起居飲食等。

中華文化與現代社會–中國傳統家庭觀念已不合時宜?

中國傳統家庭制度的特點

‧    整個家庭的血緣關係以父系一脈為紐帶,父親在家庭中權力最大,在家庭中擔起重大的責任。

‧    傳統家庭特別重視父子關係,男性的地位也比女性為高。

‧    傳統社會以家庭為本位,家庭及宗族的利益比個人利益重要;個人努力不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而是為了光宗耀祖。

‧    宗族制度,提指同姓、同祖、同一男系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組成的羣體;族內編有族譜、建有祠堂、置有族田。

中國傳統家庭的功能

‧    儒家思想的倫理觀是中國傳統家庭的主導思想,提倡「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就形成了傳統家庭中的一些獨特的功能。

‧    經濟支援:中國一般的傳統家庭以農業為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家庭經濟,家庭供給家庭成員了衣、食、住、行等方面之所需。

‧    宗族繁衍:中國傳統家庭倫理崇尚多子多福,主要目的是為了確保有人繼承香燈,使宗族得以承傳下去。其次,是使父母老有所養,安享晚年。還有就是有利於農業生產。

‧    社教化: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包括傳授生活規範、灌輸道德觀念、教導讀書識字、培養工作技能等,希望孩子多受教育,取得功名,光宗耀祖。

‧    其他功能:主要保護家庭或族人,對抗外來威脅;為成員提供經濟援助,提供生活保障;家庭或族內成員會在閑暇時聚首一堂,耍樂唱和,一起娛樂消遣,增進感情。

傳統家庭觀念在現代社會中所受到的衝擊 ***

‧    集體主義對個人主義: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個人的利益和對事情的看法。但重視家庭義務和家庭關係的特色沒有明顯減弱,家庭成員仍會守望相助。

‧    權威主義對平權主義:夫妻地位越趨平等,孩子的意願也漸受父母的尊重,所有家庭成員均有責任處理家庭事務,講求大家的協商和合作。

‧    精神主義對物質主義:現代家庭仍主要以精神、倫理作為維繫家庭成員關係的憑藉,仍然講求和睦相處;但也往往在個人享受與家庭關係上產生矛盾,引起衝突。

‧    家庭的社教化對非家庭的社教化:相對於學校、傳媒、政府宣傳、宗教團體而言,家庭仍然具有很大的社教化功能。

‧    生產及分配對消費及閑暇:現代人多外出打工,或經營生意,家庭普遍已失去生產和分配的功能;現代家庭主要以消費、閑暇作為家庭的主要活動。